88读书网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253章 郑芝虎进京
    郑芝虎带着船队北上,是来京城朝觐的。
    去年十一月底,朝廷决定把郑芝龙等海盗团伙招安。诏书传到福建,已是十二月下旬。
    福建巡抚朱一冯本就有招安想法,接到诏书之后立即执行,派人招抚郑芝龙。
    郑芝龙也早有接受招安的想法,甚至在劫掠时一直留着余地。
    所以他看到朝廷的招安诏书,可谓大喜过望。又出于一些担心,派遣弟弟郑芝虎,打着朝觐的名义,来京城打探消息。
    郑芝虎一路急赶,终于在正月中旬,赶到天津外海。
    天津海军衙门刚组建起来的警备官兵收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告知海军提督俞咨皋,请示如何对待。
    俞咨皋早就决定从福建那个泥潭脱身,没有了阻拦郑芝龙、郑芝虎等人受招安的想法。甚至想让他们带船北上,帮自己建功立业。
    所以在听到郑芝虎前来的消息后,俞咨皋放下海军提督的架子,亲自前去迎接,向着郑芝虎道:
    “郑老弟,咱们这是他乡遇故知啊!”
    “以后同在朝廷为臣,可要相互照应。”
    对郑芝虎极为客气,当做同乡好友对待。
    一路赶来的郑芝虎,实在没想到俞咨皋说出这番话,一时茫然无措。
    他是实在不明白,俞咨皋这个老对头,为何对自己如此客气?
    懵懵懂懂之下,便被俞咨皋迎进海军衙门,在不知情的人看来,当真是“同乡故知”。
    作为一个直肠子,郑芝虎打仗勇猛、武艺也称得上过人,但是俞咨皋的官场手段,可谓毫无抵抗力。
    眼看两个人都要称兄道弟了,陪他一起来的郑彩,终于忍耐不住,提醒郑芝虎注意点,不要受了蒙骗。
    郑芝虎这个时候,才有一点清醒,想到了和俞咨皋在福建交手的往事。对俞咨皋邀请他加入海军衙门的邀请,没有一口答应,推脱道:
    “我等受了招安,以后就要听朝廷调遣。”
    “以后在哪任职,要看朝廷安排。”
    没有把郑芝虎骗过来为自己打仗,俞咨皋心中有些失望。
    但是在揣摩郑芝虎的推脱之言后,还是感觉这个人有点嫩。
    以他在朝廷的关系,想把一个人调进海军衙门很困难吗?只要上疏请求,郑芝虎多半还会调过来。
    所以他面上丝毫没有失落,貌似推心置腹地向郑芝虎道:
    “老弟啊!咱们以前虽然有点冲突,却是不打不相识。”
    “你的本事我是知道的,当个参将没问题。”
    “只要你肯来,参将能不能实授不好说,让你当个游击将军、独领一营绝对没问题。”
    向郑芝虎拍着胸脯保证,让他独领一营,至少授个游击,甚至成为参将。
    这个官位,是以前的郑芝虎不敢想象的,甚至郑芝龙都不敢想。他这次北上的原因,就是郑芝龙觉得朝廷的招安条件太丰厚,担心是地方官员骗他上岸,所以让郑芝虎来京确认——
    他相信,京城的皇帝是不会为了他一个海盗破坏信誉的。不像地方官员,丝毫不讲信誉,刚刚招抚就敢杀人。
    如今,听到俞咨皋这个海军提督都敢提出这个条件,郑芝虎对朝廷的招安条件,已经信了几分。所以他欣喜之下,说道:
    “俞老哥的心意,兄弟我是明白的。”
    “不管朝廷怎么任命,我回福建以后,都会派五百船兵帮俞老哥。”
    “这些人来到北方,还请俞老哥照顾。”
    打算从麾下抽出五百人,派来海军衙门。
    这点船兵,对于拥有两三万人的他们来说根()
    本无关紧要,反而能盯着俞咨皋的动静,而且交好此人。
    就连郑彩,这次也没有再提醒。认为派出这些人,对他们来说很划算。
    俞咨皋面对这个条件,则是答应也不是、不答应也不是——
    他麾下缺人是不错,但是区区五百人,对他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就连派去当炮灰,人数都少了点。甚至因为郑家兄弟的关系,还要对这些人多加注意。
    所以他的心里,已经对面似粗豪的郑芝虎,重新提起了警惕。知道这个和自己在福建周旋数年的海盗,没有那么好蒙骗。
    不过越是如此,他越想把郑芝虎调过来。认为有这个人胆大心细,是一个将领的好苗子。以后留在海军,能够帮自己建功立业。
    如今的俞咨皋,可谓一心想着立功封爵,把以前和郑家兄弟的仇怨抛到一边,想要招揽他们。
    所以在送走郑芝虎一行人后,他当即写了份奏疏,上报这件事的同时,请求把郑芝虎调过来。
    朱由检收到这份奏疏,顿时明白郑芝虎是郑芝龙派来谈条件的。
    对于此事,他是颇感兴趣。
    作为皇帝,他不怕郑芝龙和自己谈条件。无论官位爵位,他现在都舍得封出去。
    而且郑芝龙要的越多,付出的代价就越多。他在这个过程中,会加强对郑芝龙集团的影响力。
    所以,在过年期间闲来无事之下,朱由检决定用海外戒严令的条款,亲自插手这件事。命令锦衣卫打探清楚郑芝虎来京的打算,然后做出应对。
    锦衣卫接到这个命令后,当即布下了天罗地网。在郑芝虎进城之后,便盯住他的踪迹。
    此时的锦衣卫,在朱由检派出一千巡捕营官兵,充实城区卫尉署后,对于京城的掌控,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这次针对郑芝虎的行动,便是一次检验。
    对此茫然不知,郑芝虎来到京城之后,看什么都觉得惊奇。
    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北京城的干净。来来往往的人群,丝毫没有把这座城市弄乱。
    “不愧是天子脚下、首善之地。”
    “这么多的人,都还这么干净。”
    “月港没这么多人,却比这脏多了。”
    郑芝虎年龄不大,今年只有二十三岁,但是却走南闯北,去过不少城市。
    不论是南方的澳门,还是日本的长崎,他都曾经去过。
    在他看来,这些城市没一个比得上泉州,尤其是开埠的月港。
    就连天津,虽然颇为繁华,但是在郑芝虎看来,却认为最多和月港不相上下。在商人数量和货物种类上,月港还要更胜些。
    所以在他看来,月港就是天下第一等的城市。
    如今来到京城,才发现月港根本不算什么。大明京城的繁华,远远胜过月港。
    尤其让他注意的,就是京城非常干净。不像月港那个港口,货物胡乱堆积。
    这个疑问,很快就有了答案。
    似乎是听到了他的感慨,一个京城本地人“嘁”了一声,在旁边道:
    “本来还没这么干净的,这不新皇登极嘛,当然要有新气象。”
    “年前派了一千个锦衣卫,专门打扫京城。”
    <divcss="ntentadv">
    “这一千人又号召了几万人,把全京城打扫了一遍。”
    “你说这样下来,京城能不干净嘛!”
    郑芝虎闻言大奇,实在没想到在外地让人闻风丧胆的锦衣卫,在京城竟然会干这种活计,询问道:
    ()
    “锦衣卫会干这种事嘛?”
    “而且年前到现在都十几天了,怎么还这么干净?”
    “难道他们天天扫,不干别的事情?”
    皇帝出行泼水净街是常事,甚至官员出行这样干的都有不少。但是却没有维持下来的,过后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但是京城这边,明显是不一样。在郑芝虎看来,似乎是天天打扫。
    说着,他似乎发现了什么,指着一个穿着红衣、拿着扫帚、提着个用藤条编成的铲斗、正在扫地的人道:
    “那个扫地的人是谁?”
    “难道是锦衣卫?”
    这个京城人看了一眼,对此已见怪不怪了。带着三分不屑、两分羡慕的心思道:
    “他算什么锦衣卫?”
    “是跟着锦衣卫干活,现在派去卫生队的。”
    “说是卫尉署的人,其实就是扫大街的,不算正经官吏。”
    似乎对这个活计颇为不屑,但是却隐藏着一丝艳羡。因为这些人虽然辛苦,却是在卫尉署有正式编制的,而且还有工资。他就是想要进去,都找不到门路。
    这个工作,被锦衣卫优先招收烈士家属、以及在年前打扫卫生时积极响应的人士。他既不是烈属,也没有在年前大扫除时响应,当然不会招他。
    所以,在错失了这个机会后,他在嘴上蔑称这些人“扫大街的”,似乎颇为鄙视。
    其实内心之中,他对这些人却有些羡慕。知道这些人找了个有皇粮的工作,远比自己稳定。
    尤其是想到自己工作的店铺,还要给他们交卫生费,他心里更来气了,也没心情和郑芝虎再说,迈步就要离去。
    郑芝虎见此急忙拦住,这人被五大三粗的郑芝虎吓了一跳,色厉内荏地道:
    “怎么?还想动手?”
    “也不想想这是什么地方?”
    “那个红马甲虽然是扫地的,却也是卫尉署的人。”
    “等他叫来巡警,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把那个扫大街的当成救命稻草,张嘴就要喊人。
    郑芝虎听得不明所以,郑彩却反应很快,塞了一块碎银子给这个人,笑呵呵地说道:
    “兄台不要激动,我们就是问问。”
    “你说的红马甲是什么?卫尉署又是什么?”
    “还有这巡警是谁?”
    把银子强塞过去,显示自己无恶意。
    这人接了银子,又看他们没有动手的想法,掂量了一下说道:
    “红马甲就是穿红衣服的。他们穿的那个对襟罩甲,以前是在马上穿的,所以被称为马甲。”
    “卫尉署的人,现在都穿这个。”
    “穿着红马甲拿着扫帚和垃圾斗扫地的,就是卫生队的人。”
    “拿着斧子、水桶的,是消防队的人。”
    “拿着警棍、胳膊上缠着袖标的,是巡警队的人。”
    “这些人最利害,谁敢在街上闹事,他们就敢打谁。”
    似乎对巡警颇为惧怕,他又警告郑芝虎等人道:
    “你们这些外地人,进京后都老实点。”
    “卫尉署的巡警都是巡捕营出来的,当官的还有锦衣卫。”
    “京城的盗匪都被他们抓了不少,你们也别想惹乱子。”
    郑芝虎和郑彩对视一眼,都是提起了小心。他们虽然没想在京城惹事、更没想过学习李逵来个元夜闹东京,却担心手下人行为不检,在京城惹出乱子。
    所以两人心中,已决定约束好手下,不让他们胡为。
    得到了有用的消息,()
    郑彩又塞了一块银子,询问对方姓名,打算和他详谈。至少要摸清楚卫尉署、巡警是什么,免得犯了忌讳。
    这人看在银子份上,说了个王六的假名字,带他们在一家茶馆里,仔细讲解起来:
    “卫尉署这个衙门啊,是去年新建的。”
    “它的上头,就是朝廷的卫尉寺。”
    “这个卫尉寺呢,其实是锦衣卫西司房,专门负责捕盗的。”
    “当今圣上以前是信王,知道京城的盗匪多。所以登极以后,就把巡捕营和锦衣卫西司房合并,成立了这个卫尉寺。”
    “所以卫尉寺的本职,其实就是捕盗。卫尉署的巡警,就是干这个的。”
    一番话说清了卫尉署的来源,还有它的职责。郑芝虎纳闷道:
    “那它怎么还扫大街?”
    “没见过锦衣卫干这个啊!”
    王六嘿嘿一笑,说道:
    “以前我也没见过,但这不是新皇新气象嘛!”
    “皇上让他们扫地,他们还敢不扫?”
    “而且这扫地也是有钱赚的,所有扔垃圾的,都要给他们交钱。”
    说着,他指着店里面贴在墙上的文书,向郑芝虎等人道:
    “看到没有,门前三包协议。”
    “凡是临街的门店和住户,都要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
    “要打扫干净地面、不乱堆放杂物、花草树木要看好、有人闹事要上报。”
    “反正店前出了事,都是店家的责任。协议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责任人。”
    对此暗暗点头,郑芝虎觉得明白了京城为何这么干净的原因。有着三包协议在,临街的店家和住户自然要维护门前卫生。京城打扫一遍后,就能干净很多天。
    郑彩是随着郑家兄弟经商的,对钱财更敏感些,询问道:
    “那你说的收钱是怎么回事?”
    “难道包了卫生,还得给他们钱?”(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