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252章 崇祯元年的开端
    崇祯元年,春正月,癸亥,朔。
    朱由检御皇极殿受廷臣及朝觐官、四方贡使贺,宣读表文。
    年前决定的大计天下官吏,被朱由检再次公布,被视为崇祯元年第一要事,提醒各位官员注意。
    正旦朝贺仪后,按照大明制度,朝廷放假五天——
    这是朱由检想取销正旦朝贺的原因,距离冬至朝贺、万寿圣节朝贺实在是太近了,起不到多少作用不说,还影响过年休息。
    不如让群臣在家里过节,年后好好工作。
    但是正月朔日的意义,又让他不敢擅动,只能在这一天继续举行百官朝贺仪,然后继续放假。
    这次正旦朝贺,同以往没有多少区别。
    改变最大的,应该是被封为顺礼王的林丹汗,正式遣使朝贺。
    孔贞运作为朝廷出使草原的使节,也终于回归京城,献上分封地图。
    这件事让朱由检极为欣喜,视为自己登极之后,做出的两大功绩之一:
    草原封贡、铲除阉党,在朱由检看来不分上下。甚至前者还更重要些,影响更为深远。
    他的心中,已经绸缪着如何将草原彻底纳入统治,结束中原王朝和草原的数千年纷争,完成整个神州的大统一。
    这个统一,不是表面上的,也不是接受封贡就结束的。要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完全实现统一。
    允许孔贞运派遣孔家子弟去草原建立孔庙,就是这方面的举措之一。
    以后,他还会特意给关外、海外留出科举名额,鼓励参加科举。
    要让关外和海外的人向学,并且看到收益。
    这是长远打算,近期的举措,就是朱由检在厘正祀典时,下令恢复被嘉靖皇帝罢除的元世祖祭祀。在帝王庙中继续祭祀元世祖,以及木华黎、博尔忽、博尔术、赤老温、伯颜五个从祀功臣。
    草原上的使者看到这些之后,自是更加归心。
    朝贺之后,他们不但按制度献上了贡品,还带来了礼物——
    草原上的美人。
    去年,朱由检当初在招抚林丹汗时,承诺过迎娶他的女儿,大明皇室和黄金家族联姻。
    林丹汗的女儿年龄还小,现在还不适合。朱由检本以为这件事情会拖后,那时的影响也不大,他在担任几年皇帝后能够轻易压下去。
    却不料林丹汗迫不及待地想当他的老丈人,从黄金家族的旁系选了一个美人,收为义女献给朱由检。
    这样一来,他这个被封为顺礼王的蒙古大汗,就成了大明皇帝的老丈人,在称呼上不会吃亏。
    如今人都送来了,为了双方关系,朱由检也不能退回去,只能先收下来。
    朝堂上很多老夫子,这下终于找到了理由,纷纷上疏劝谏。
    他们倒不是觉得皇帝纳妃有什么不妥,只是认为大明皇帝不应该在只有皇后的情况下,亲近夷狄妇人。
    还有的认为皇帝没有子嗣,应该多选些人。
    总之,这些人都很喜欢插手皇帝的家事,打着为皇帝好的名义,提出各种建议。
    对于这些,朱由检理也不是、不理也不是,只能装作没看到,正在放假休息。
    <divcss="ntentadv">
    对于引发此事的美人,他没有急着纳入宫,而是以教导礼法的名义,安排她住在清华园。
    这个园子,是武清侯李家的产业,号称“京师第一名园”。李家经营了几十年,才有如今规模。
    在李家被朱由检夺爵、发配去海外开拓后,他们这些年置()
    办的府邸和宅院被朱由检以家庙的名义,直接收入内府。
    清华园自然也在其中,成为皇家产业。
    对于此园,朱由检闻名已久。若非觉得京城还不安全、冬天也没有什么好看头,他早就带着皇后,一起去游览了——
    在皇宫一直闷着,他还有些不习惯。
    如今,这座被他视为皇家别苑的园子,便发挥了作用,安排没进宫的嫔妃。
    园子里面,也被他安排改造了一座九莲菩萨庙,以应家庙之说。
    李家一些不适合迁徙的族人,也被他安排在家庙里。
    其余人则因为年前离京的旨意,已经离开京城,暂时停留在天津。
    天津这个名字,是成祖皇帝定下的,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是京城东南方向的军事要地。
    成祖皇帝在此设立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合称天津三卫。
    后来因为经过大运河向京城转运的漕粮、货物,都要经过天津。天津逐渐从军事重镇,转变为商业中心。
    弘治四年,朝廷在天津设立兵备道。万历年间倭陷朝鲜之后,朝廷为了出兵救援朝鲜,设立天津巡抚负责。
    到了辽东战乱后,天津作为后勤基地,地位更重要了。如今的天津巡抚,主要就是负责为辽东督饷。
    朱由检登极之后,对天津更是看重。先是在天津设立海军衙门,又在天津设立海关,定为可以对外贸易的十个口岸之一。京城和海外的交流,都要经过这里。
    也因为此,天津海关设立的消息传出去,有些机敏的商人,已经前往天津。
    他们这次不是抢占临近运河的商业要地,而是寻找和海外贸易的机会。
    李家在来到天津后,便发现了这件事情。在打听到可以从天津这边坐船南下福建后,他们开始谋划,派一部分人走海路,先去打个前站。
    这样李家其他人到了泉州后,就有地方落脚。不至于茫然无知,到时候手忙脚乱。
    怀着这个想法,他们找到了海军提督俞咨皋,请他帮忙运人。
    别看李家是被赶出京城,到了地方之后,却没有人小觑他们——
    谁都不知道,皇帝是不是还记着这个亲戚、以后会不会起复他们。
    在确定李家彻底败落前,俞咨皋这样的地方官员,根本不敢小觑他们。
    在听到李家南下泉州是要前往东宁,传播九莲菩萨信仰后,俞咨皋心里对他们更加注意——
    很明显,只要李家把这件事情办好,他们就会重新获得皇帝信任。恢复武清侯的爵位,也不是没有可能。
    所以,俞咨皋很快就准备船只,送李家打前站的人过去。
    同时,数艘从福建北上的船只,也终于抵达天津,奉大明皇帝的命令,前往京城朝觐。(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