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英杰逸闻录 > 第一百四十一章 整训灾民
    中继营就设在蓟县城西门外,与校场毗邻而居。

    这里的一排临时屋舍是去年秋天所建,用来安置去年秋天时候各郡县以及各营征发来的人手。

    同时,原来简陋老旧的蓟城校场也经过了一番整理扩建。

    现如今,正好再捯饬捯饬就作了中继营的老窝。

    前几批送来的受灾群众已经接受了料选,拖家带口老弱病残的已经移送给了各典农部,而身强体壮的单身狗们则被留了不少下来接受整训。

    这些被留下来的人并不是真心想吃刀头饭,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若是不愿接受整训或是整训过程中不卖力,除了会挨罚还会饿肚子。

    至于逃跑,倒也不是没人实施过。这些灾民在被押送前来幽州的路上就逃亡了不少人,灾民多,押送的官吏少,遇到个林子随便一钻,遇到个草地随便一猫都可能逃过押送者的目光顺利逃亡。

    可这些动了逃亡念头的灾民发现,若是他们在路上逃亡算是下普通副本,但到了这里后再想逃亡简直就是史诗级地狱难度副本。

    这里是幽州,是蓟县,是幽州的中心。

    陶谦到幽州的大半年时间里威信已立,他所做的几件大事又得到了上至本地士族下至黔首百姓的一致好评,所以百姓们对这届州府的支持度很高。

    尤其是边郡屯田以备鲜卑这件事上,本就代表了幽州地界元元众生的根本诉求。当得知中继营中的士卒整训将是抗击鲜卑的一支重要力量后,蓟城附近的百姓都非常喜闻乐见。

    这都是人之常情,身边多一支能够保护他们的强大武力,又不吃自己家米,何乐而不为。至于这些士卒的给养最终还是要落到他们的头上,从他们交纳的赋税中出,普通百姓是绝对考虑不到的。即便是有些头脑清楚的士族看到了这个问题,也不会贸贸然发表意见。

    在这个节骨眼上,谁和边郡屯田抗击鲜卑唱反调,那根本不用官府处置,那些个被勾起兴头来的百姓一人一口唾沫星子就能把他淹死。

    所以中继营的整训备受关注,冬春交替之季百姓们并无多少农事要做,平日里便有百姓自发前来中继营看这些灾民被整训。

    中继营的规矩又多,营房也扎得严,白天被百姓们众目睽睽围观着绝无逃跑的机会,倒了晚上,想要逃出营房也不是件易事。

    即便是有几个身手敏捷的侥幸逃出了营地,还没走出蓟县地界便被四周的遇到的百姓们察觉不对重又押解了回来。

    对于这种情况,让陶应深深感叹,原来两千年后的朝阳区群众热心助人的传统并不是偶然,这片地区两千年前就已经有了如此的传统。

    既然跑不掉,这些单身狗们便只能默默接受命运,乖乖接受整训。当他们安下心来接受整训,稍稍有了些成绩后,还算富裕的幽州府库便出钱粮好好嘉奖了他们一番,总算是为这些单身狗们提升了些许士气。

    由于中继营本身就游离于现有的郡兵、营兵体系之外,对外宣称是三个典农部的后备中转站,所以这个营并没有现成的编制,也没有相匹配的官吏。

    若是按照两千人的人数来算,足够配备一个比二千石的校尉或都尉专门带领此营。

    但中继营没有编制,名义上的协调管理者是刺史陶谦,实际上主持整训的兵曹从事鲜于辅只是个州刺史征辟的百石吏。

    原本中继营内只是帮着训练三五百州中新征募的屯卒,有了陶谦安排进去的几个教习,加上一些借调来的军吏足够应付,鲜于辅管带这个营也看上去不算夸赞。

    但陡然增加人数后,军官的数量严重不够,鲜于辅虽然对于能带这么多人手赶到兴奋,但也压力山大。

    不过陶谦的威严已立,不但州郡无人对这种打擦边球的做法敢于非议,简简单单几个做法便把这些不协调之处应付了过去。

    他先行文三个典农部借调一些有经验的军吏,分别充作中继营的临时军官。

    军官数量还嫌不足,便把原先的一些教习以及小吏提拔起来,如韩当、韦憨等人除了要负责教习更多的人手,也各自统带了一百个人,做起了有实无名的假职百将。

    就连陶升和他的几个伴当,以及章诳和家中的几个得力扈从,也纷纷被安插进了中继营担任假职军吏。

    这些人的假职任命自然不会随着时间变为正式任命,但陶谦曾经透露出一些想法,若是在之后应对鲜卑人的战事中有所建树,那么从假职任命变为正式任命,甚至于更高的职位秩禄都不无可能。

    所以,这批主要由陶谦亲信构成的临时军吏在做事的时候相当卖力,一个月时间不到,就把这些疲赖的灾民训练得有了几分样子。

    校场内,韩当、韦憨、汲陌等人正率领着手下的士卒操演队列。

    校场外,陶应并未贸贸然进去打扰,而是混在百姓人堆里围观。

    与陶应一同前来的孙康、尹礼眼里满是艳羡之色。

    他们俩从卢县就跟随陶家一同北上,从亲疏关系来看自然是比之其余人等要亲近许多。孙康为人老成办事严谨,尹礼则为人机灵心思活泛。但他二人实在是过于年轻,若是让只有十七岁的他们也去中继营中担任假职军吏实在有些不太像话。

    故而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平日与他们一同玩耍的汲陌等人风风光光带着手下操演,心里却难掩郁闷之情。

    陶应仿佛感觉到了身旁两人情绪不高,心想这两个原本要做了泰山贼的家伙果然都是闲不住的主,即便是被自己带到幽州都不肯消停。

    “伯台、子雉,你们可是羡慕掉杯儿他们?”

    “是。”孙康答道。

    “并无。”尹礼答道。

    俩人同时回答,答案却截然不同,也与二人的性格相符,孙康老实,尹礼滑头。

    陶应却不管他们如何回答,只是说道:“这些灾民、刑徒身上戾气重,你们岁数不大,不太好压服他们。”

    孙康、尹礼二人听了陶应的话嘴上唯唯诺诺,面上却不以为然。

    陶应继续说道:“统带这些灾民、刑徒也无甚意思,费时费力不说,收效也微小,即便是日后遇到鲜卑来袭,也不能指着他们出大力气。反倒是另有一事,比统带整训这些灾民有趣,在战场之上,亦能更威风,更有效。”

    孙康和尹礼闻听之下,顿觉有戏,连忙追问道:“还有什么事情,可需要我等效力?”

    “你二人可还记得出使乌桓之事?”

    出使乌桓那次是他二人到幽州后所经历的最跌宕起伏的事情,故而记忆犹新,异口同声道:“自然记得。”

    “那次出使,何事让你们记忆最深?”

    孙康是个直性子,并未多想直接回答道:“韩君徒手缚雄鹿,令康记忆犹新。”

    陶应听了他的回答却只点了点头,含笑不语。

    尹礼心思灵活,知道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仔细思量后说道:“韩君缚鹿、章君竞猎、陶郎斥责乌桓人等事均令人记忆深刻,但最激荡人心的乃是章君等六名扈从持槊冲锋,一冲破前敌,二冲扫后敌。”

    陶应听了之后,哈哈笑道:“卢儿说得好,匹夫之勇何如军阵之威。在卢县之时章诳等人训练马槊冲阵之术你们也多有观看,彼时我虽然知道马槊骑兵冲阵威力强大,但并无实战检验也无从知晓具体有多强,那日两度冲阵,足以验证马槊骑兵冲阵之威。”

    “若是我要专门编练一队马槊骑兵,你们可愿为之?”

    孙康和尹礼二人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喜之色,连忙回答道:“我二人愿意参与。”

    他们的回答自然在陶应算计之中,陶应又道:“我可要说在前头,你二人若是参与训练,可要从一普通骑士做起,可不如汲陌、晏姜等人统带人手如此风光,你们可甘愿?”

    孙康和尹礼此时脑子里只充斥着自己持着长槊冲锋在战场上的畅快想象中,哪里还会在意统带几个疲赖的灾民,毫不犹豫便答应了下来。

    “陶郎君,那这马槊骑兵要什么时候开始编练?一共多少人马?”心眼多一点的尹礼多问了一句,他怕陶应以这事忽悠敷衍他们。

    “快了,不惑现在暂时帮着整训这些灾民,我已经让他留意此中的人等,料选一些身家清白为人本分的出来。加之义公兄在原本那些州中征募良家子中挑选的人手,凑个两三百人应当没有问题。”

    “届时我会亲自统带,以不惑、义公为教习,以州中良家子为主,以身家清白的灾民为辅。这支骑兵中的每一个人,不惟持槊冲锋,人人皆要遍习弓马,以期面对任何敌虏皆可从容应对。”

    讲述了困难,画完了大饼后,陶应也没忘记继续给二人灌蜜水,继续说道:“当然,以伯台、子雉的身手能力,统带个一屯人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切,还要看你们各自的努力咯!”

    孙康、尹礼犹如被打了鸡血,一齐向陶应施礼道:“唯陶郎君马首是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