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英杰逸闻录 > 第一百四十章 所见略同
    听父亲如此一说,陶应反应过来两件事,第一是父亲听明白自己想说什么了,第二是有人和自己想到一块儿去了。

    陶应好奇地拿起简书看了起来,想看看是谁如此有才,和自己的想法撞了车。

    “光和二年正月乙巳朔初七日辛亥,兵曹从事下吏辅拜上刺史。”

    陶应一看第一句,有些懵,鲜于辅作为兵曹从事天天看着城外中继营,能和自己想到一块儿去也很正常,可为什么是一个多月前的正月初七就上书言事了。

    按照他的回忆初七日鲜于辅还在泉州放假过年,而那时候各郡县的受灾百姓还没到幽州,这算是未卜先知?

    不过陶应又一细想,才记起来今年的正日,也就是大年初一是丙子日不是乙巳日,又好像反应过来今年是闰正月,闰正月初七就是前两天的事情,这就好理解了。

    鲜于辅的简书里也如同陶应想的一样,把今年初各地送来的受灾百姓的情况描述了一遍,然后他根据灾民的情况做了两个提议。

    提议之一是将拖家带口的受灾百姓尽快移交给三个典农部,尽快充足典农部的屯田人手。

    提议之二是对那些孑然一身的灾民和轻刑徒则区别对待,料选其中身强体壮者暂且留下一部分单独成营,对其按照戌卒的要求严格训练,使其能成为州中完全掌握的一支能战之兵。

    看完言事简书,陶应不由对鲜于辅高看了几分。

    之前凭记忆中的记载知道鲜于辅在举主刘虞死后对抗过公孙瓒,后来又投靠了曹操,在边事上挺有作为,好像最后混到封侯拜将。但那个时期正是人妻曹北上幽州的时候,凡是投靠他的都待遇不错,原本陶应也没放在心上。

    不过,从这道言事疏,陶应就不得不重新认识鲜于辅此人,能够史籍留名之辈果然都不是省油的灯。

    鲜于辅进入父亲陶谦的门下并不算早,既不像孙宪、李羽等人是自己前来应聘,也不像卢敏、刘舒是父亲遣人上门礼辟,而是陶谦在巡行郡国的时候辟为属吏。

    因为鲜于辅和鲜于银兄弟岁数都不太大,最初陶谦并未给他们安排实职,经过了好一番考验,到了年前才正式辟鲜于辅为兵曹从事。

    既然鲜于辅当了兵曹从事,其族弟鲜于银则因为避嫌不可能继续在兵曹做事,就被派去了右北平典农都尉弋门樊处当低阶军吏混资历。

    鲜于辅这人年轻管年轻,倒也不以自己辈分小资历浅为意,年前配合卢敏训练逐除之礼的时候就很是上心,过完年之后也早早到来,这些时日更是整日里泡在中继营中,想要做出一番成绩。

    这样想来,他能够出这些点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陶应一方面对鲜于辅与自己的意见相合而赞赏,一方面也在揣摩父亲陶谦的心思。鲜于辅两日前写的这封简书,那么父亲最迟昨天就看到了,但一天过去了并未听说他召集属吏商议这件事情。

    他猜测陶谦如此表现有两种可能。

    一是他并不认可鲜于辅的看法认为此议不可行,故而毋须商议。

    二是他认可这个看法甚至早有更完备的打算,就如同刚刚到幽州巡行到涿郡前一天,自己不知天高地厚劝说他建立州兵,父亲表面上并未说什么,但第二天在涿郡太守府就抛出了更为完善的计划。

    这两个可能中,根据陶应对父亲的认识,觉得第二种可能居多。这年头,能够在官场混这么久的,不是老好人就是老阴逼,而父亲明显要属于后者。

    既然猜测父亲认可这个计划,那陶应的心思就活跃了起来,说道:“父亲大人,鲜于从事所见所看很是公允,其所建议也颇有可行之处。”

    “嗯?哪里可行?”

    陶应见陶谦的语气并不像是否定,便继续道:“第一条将拖家带口的灾民交付各典农部乃是应有之意,暂且不去论他,孩儿就单独说说这第二条。”

    “大汉制度,边郡可常备郡兵以应付边患,故而我幽州各郡都常备有两千到三千的郡兵,若是有事,征发戌卒后,各郡可有三五千不等之兵。但本州边境狭长,近年来鲜卑若是来寇,多是挑拣守备不严的郡县作为突破口,而各郡县往往疲于应对顾此失彼。”

    “若是鲜卑大举来犯,则郡中要征发各郡兵同时应援。而郡兵本就疏于训练,临时征召的戌卒更是不经用,待到援军往援后,往往鲜卑已经掳掠了人马物资退走。”

    “鲜卑人如此作态,无非是仗着其人人擅骑,以为我大汉只能被动守御,且各郡多是自扫门前雪,确保本郡无虞为先,对于应援邻郡并不太上心。”

    “州中虽有渔阳营、扶黎营等营兵,但其不受州中调遣,州中需要用武之时还要行文求恳其出兵,而不到了鲜卑入寇严重时,营兵并不轻动,致使州中十分被动。”

    “各郡屯田虽然能够在边地建堡设屯,有效阻碍鲜卑入寇,但屯部初设,前期所起的效果也有限。若是州中能够有一支自己掌握,且足够精锐的武力,不管是守是攻,都能应对自如。”

    “先时中继营中,有朝中征发而来及各郡零星招募的壮勇三四百人,虽然这些时候父亲将其留在蓟城严加训练,但人数太少,尽卫护之用尚可,若是要以之应对边患则犹如杯水车薪。”

    “此次中原各郡县输送来的受灾之民,正是上佳的兵员,若是将其统一编练,至少可得两三千精锐之士。有这些精锐之士,则父亲应对鲜卑边患之时就能得心应手不少。”

    “故而,孩儿附议鲜于从事此议。”

    陶应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后,陶谦看了看他,说道:“就只这些?”

    陶应从陶谦的语气中听出好像并无嘉奖之意,又反思起当初在涿郡太守府的那一幕,顿时察觉到了些什么,临机一动继续说道:“这些精锐之士名义上仍然是各典农部的后继补充,且不妨让三个典农部各派少许人手来协助训练,这样也可避免落人口实。”

    “且这股精锐应当控制在两三千人以内,不宜过多。无论后续中原郡县还有人输送来或是州中招募到的人手,都可编练进去,但可将先头训练好的人手相应调拨一些给各典农部。如此,则我中继营便真正可称之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各典农部得到的人手亦是经过严格训练之士,可以直接使用不必再重头训练。”

    既然想明白了一些事情,陶应犹如开了窍一般,又现场发挥了不少,直到他觉得说无可说才停了下来。

    陶谦这次听了后才点点头,说道:“比之先前的考虑倒是周详了不少,你且记得,兵事、政事、民事、农事皆要通盘考虑,不可有所偏废,更不可着眼于一点而忽略了其余。有所进取是好的,但切莫让自己处于险地,这才是为官之道。”

    陶应得了赞许,心想还好自己反应得快,不然又要鲁莽行事,到时候少不得又要挨一顿批评。

    过了几天,果然陶谦并未直接商议,而是让鲜于辅直接在灾民和刑徒中料选出一千多精壮男子和之前中继营中的三四百征募士卒一同训练,其余人手则立刻调拨给了各典农部。

    有了一千多人的加入,中继营的士卒规模达到了近两千人,新任的兵曹从事鲜于辅自然是兴高采烈摩拳擦掌,而早先被任命为弓马教习和步战教习的韩当、典韦二人,也忙碌得不可开交。

    这一日,陶应骑着小白龙,在章诳等一众扈从的随扈下,来到中继营观摩士卒训练。

    小白龙和其余坐骑走在平坦的道路上的声音有些清脆,那是因为他们蹄子上都打上了马掌。

    胡铁匠的研发工作终于取得了成效。

    在经过了几次试验后,胡铁匠发现了牛马蹄子果然可以承受铁钉的加固。具体试验的时候,只是在放倒牲畜的时会显得惊惶失措,但真钉上去倒也反应不大。

    在反复衡量了铁钉的长度后,由几匹驮马骡子先做试验,钉了蹄铁的驮马骡子立刻就能继续役使,从行走的反应来看几乎不受影响。

    在初次试验过了十天之后,钉上蹄铁的牲畜依然好好的,没有丝毫问题出现。但参与此项试验的人中,仍然有人心存疑虑,担心时间久了会出现问题。

    故而,负责管理马苑的苑丞不愿让手中的军马先期使用蹄铁,负责管理官牛的力田们也不愿意让手中的耕牛先期使用蹄铁。

    得知了此事的陶应呵呵一笑,立刻就把自己家中所有的马匹全部交给了胡铁匠,在苑丞和力田们的面前,全部钉上了马掌,也算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为其他人作了榜样。

    有了陶应的带头,刺史府中的官吏马厩的小吏在请示了刺史陶谦后,也把刺史府的官马带来钉马掌,算是作了官方背书。

    刺史府的各个掾吏自然都是人精,钉马掌这事情事小,即便出了问题也不过损失点牲畜罢了,但站队的事情可不小。得知刺史支持钉马掌,立刻团结在了陶谦周围,都把自己名下的一些牲畜带来钉马掌。

    随后,消息灵通的广阳郡守也让属吏把自己私人的马匹和郡守府中的公家骡马全部带了来,蓟县令张普立刻跟风效仿。

    两三天内,蓟城内内外外竟形成了一股给牲畜钉马掌的风气。

    更有人传言钉马掌能够带来幸运,行路顺利,耕地丰收云云。

    一时间,前来找胡铁匠钉马掌的人络绎不绝,可把他可忙得不轻。

    见蹄铁已经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刺史府便行文各郡,希望各郡县工师统一推行试用蹄铁,面向百姓提供服务,按价收费童叟无欺。

    幸运马蹄的传说,也藉由这件事情,慢慢从幽州传播了出去。

    始作俑者陶应得知此事后只是呵呵一笑,脑海里出现了幸运三叶草、预言卡、幸运鸟、龙眼戒指的宝物加成,还真是怀念能够联机操英雄无敌的时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