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英杰逸闻录 > 第一百三十九章 被灾之民
    闲适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光和二年的元月仿佛就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中瞬乎而过。

    回家过年的属吏们都早就回到了工作岗位上,继续他们日复一日的繁琐工作。

    不过,来到蓟城过年的胡铁匠一家却并未返回故安县的铁官,而是留在了蓟城干一件他认为稀松平常,但陶应却认为举足轻重的大事。

    马蹄铁的事情在正月初一报到陶谦前面时,陶谦下意识地认为此物于军对战马有助益于农对耕牛有帮助,而且是自己儿子鼓捣出来的正事,所以在放假过后便把马蹄铁列为了幽州刺史府第一号政事。

    他听从了陶应的建议,以“调研”为名,从故安铁官借调来了胡铁匠,再安排了几个属吏到马苑和负责官牛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可行方案。

    胡铁匠也不负众望,在一番努力后,很是给出了几个计划,不过在陶应看过之后,就全部给毙了。

    “大匠师,这给牛马裹上麻布,是何用意?”

    “人穿履前要先着足衣,故而如此。”

    “大匠师你洗袜子吗?”

    “洗。”

    “那牛马裹着这麻布,谁给它洗?不洗的话臭掉怎么办?”

    “……”

    “这马蹄铁为何做得和人穿的鞋子一般形制?还要系鞋带?”

    “为了不易脱落,故而做成如此形制,系鞋带正是加固作用。”

    “那谁来给牛马系鞋带?还天天脱了穿,穿了脱吗?”

    “……”

    “这马蹄铁为何做成这么大一个铁套子?准备套在马蹄上?”

    “正是,可以收口固定在马蹄上。”

    “那马蹄长长了怎么办?怎么卸下来?再说了,做这么大个铁套子的耗费多少铁,太费钱了吧?”

    “……”

    反正胡铁匠和一众属吏们鼓捣出的方案各种脑洞齐开,就是没一个靠谱。

    “大匠师,马蹄铁就有两个要求,一个是轻便牢固,一个是易装易换。你再研究研究,若是还没什么好的方案,我这里倒是有一个现成的,你参详参详。”

    说着便把一张预先准备好的画纸拿了出来,上面正是弯月形铁圈与铁钉的经典组合。

    胡铁匠拿过图纸瞅了半天,纸上的弯月型铁圈很好理解,正与马蹄的形状契合,但那几根铁钉实在是让他费解,思量半天后用非常不确定地语调问道:“这铁钉……是用来固定这铁圈的?”

    陶应一拍大腿,故作惊讶地道:“然也!大匠师真乃高人,一眼就看出了此物的用法。”

    “这铁圈的确轻便牢固,若是真能用铁钉固定住,倒也不失为一种良法,只是……用铁钉钉上去是不是有些残酷了?小郎君是怎么想出来的?”胡铁匠说道这里感觉脚底有些发麻,心里不由打了个寒颤。

    陶应可猜不到胡铁匠想到哪里去了,他也不好说自己怎么想出来的,只是托词道:“不会不会,我去岁前去乌桓部族时,见到有牧民用刀削为牛马修蹄子,也有不解。上前请教才知,牛马的蹄子类似于人的指甲,只是长得厚实得多,若是有些牛马的蹄子长得过快,甚至还影响到行走,需得人给修剪才行。”

    “我便想既然马蹄指甲这么长,在上面装个马蹄铁用钉子固定住也应该可行。不过,具体钉子要多长,马蹄、牛蹄、骡蹄是否有差,我却也并不知晓,倒是要大匠师再琢磨琢磨。”

    将这个马蹄终极形态图样抛给胡铁匠之后,陶应就没有再多花精力关注这事。

    之前胡铁匠等人囿于见识的原因,想不出铁钉钉马掌的方法倒也情有可原,若是自己将图纸都画了出来,他们还不能弄出个所以然来,那就太令人失望了。

    陶应转而把视线投向了蓟县城外规模日益庞大的“中继营”事务上。

    这个中继营名义上是作为三个边郡典农都尉部的预备营,中转站。去年第一批从朝中各地调拨来的屯卒,输送来的屯田客们已经全数被分拨给了三个典农都尉部。

    但边郡屯田乃是长期计划,想要在漫长的边境线上筑起一条屯田的堡寨线谈何容易,第一批招募的人手远远不敷使用,所以朝中仍然再往边郡的征募屯卒、屯客,只是速度和规模远远比不上去年夏秋之交的时候。

    但陶谦也并不计较,朝中能惦记着幽州边郡这些事情已经是难能可贵,怎可要求太多。虽然诉苦的奏疏他也一直在往上递,但明显比不上当初那道奏疏引起了当今天子关注的奏疏那样有效。

    不过事情到了今年的元月之后有了些转机,虽然征募屯卒的事情收效甚微,但北方各个郡县倒是遣送来了不少贫苦百姓和犯法的邢徒。

    这一切还都要拜越来越不正常的气候所赐。

    去年的冬天如同前几年一样残酷无比,大雪一场接着一场,天气一阵比一阵寒。

    这对于广大穷苦人民来说又是一个严重的考验,酷寒的天气让他们失去了外出谋生的可能,连出外打柴都是hard模式任务,只能窝在家中靠着不多的存粮捱日子。

    但窝在家中还有可能祸从天降,连绵的大雪对于朽蔽的屋舍来说杀伤力极大,几乎每个乡里都有被积雪给压垮的房子。

    这一场冬天下来,也不知有多少如同济阳冯瘸子一般冻饿家中无人知晓。但受了雪灾活不下去的贫民越来越多,已经多到了各郡县不得不重视的程度。

    当天气稍有好转,这些贫民便聚集在郡县官寺前等待赈济。还有一些胆大的便干起了偷鸡摸狗打家劫舍的勾当,他们的技术自然比不上专业选手,但好在偷到了有吃有喝,没偷到被抓进了官狱至少也有吃有住。

    这些郡县对每年都会发生,但今年特别严重的灾民现象十分头痛。

    不过,好在去年秋天的那场屯卒、屯客大招募给各郡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幽州屯田计划得了朝廷的支持,钱粮调拨一应优先,有了钱粮的幽州出手豪气,为了吸引屯卒屯客的前来,对郡县承诺凡是贫苦百姓只要送到幽州地界,便会负责其吃住。

    若是郡县官府愿意帮助押送前来,还能酌情偿付一些路上的粮食消耗。去岁参与押送屯卒、屯客前去幽州的郡县都得了或多或少的钱粮偿付,而其中又不免被参与其中的官吏上下其手。

    得了甜头的郡县官吏们在冬去春来时,面对大批大批的被灾百姓需要赈济时,便有些心思灵活的想起了去年的事情。

    有些个谨慎的官吏行文幽州询问是否继续接收贫民,而有些受灾严重而财政捉襟见肘的郡县则直接把灾民往北方押送,与其长时间赈济这些无田贫民,不如花些钱粮送走,也好一了百了,至于能不能从幽州得到钱粮贴补倒也无所谓了。

    幽州刺史陶谦在受到郡县的行文,得知各郡县押送受灾贫民北上时,自然是喜出望外。一一回文表示愿意接受各郡县受灾民众,只要到了幽州地界就能负责他们的吃喝。

    经过了一段时间,这些受灾民众和犯事的刑徒们陆陆续续来到蓟县,全部被安排进了中继营。

    这些灾民和刑徒虽然比起去年的那一批要落魄得多,个个衣衫褴褛精神萎靡,但好歹是个大活人。而且能活着走到蓟城的人身体都还不算太差,因为身体太弱的早就熬不住漫漫寒冬和路上的艰苦旅程。

    当陶应连着去过几次近乎于难民营一样的中继营,了解了这批难民的情形后,他忍不住去向父亲陶谦说道:“父亲大人,孩儿有一事不知当不当讲。”

    陶谦看了一眼自家儿子,这个小子近来行事愈发合自己的意,但胆子也愈发大了,今天却玩吞吞吐吐这一套,不知要干什么。

    “如果你觉得当讲,就讲。不当讲,便免了。”

    陶应被陶谦一句话给噎了回去,心想剧本不是这么写的啊,但他既然来了,也不能打退堂鼓,便腆着脸道:“那是因为孩儿之前曾经提过此议,但彼时时机不成熟,孩儿又思虑得不够周详,险些犯下大错,故而今时有些犹豫。”

    “汝素来行事狂浪,何故意态狷狷?”

    陶应没想到父亲对自己是这样的评语,不由心中汗颜,回答道:“实在是事关国家大事,儿不敢轻言,又不敢不言。”

    陶谦也只是故作姿态敲打一下儿子,并没有真想禁止他发表意见,便问道:“既如此,你姑且一说,我姑且一听。”

    “儿近几日多往城外中继营走动,所见所闻似与去岁之时大有不同。迁来的被灾之民虽然是拖家带口的居多,但孤身一人的也不在少数。这些灾民和刑徒缺衣少***神不济,但其中多是年轻体壮之人,真正的老弱反而不多。”

    陶应先总结了一下自己的见闻,然后瞅着陶谦的脸色,发现陶谦并未什么特别的反映,便小心翼翼地继续说道:“有这些被灾之民到来我幽州,自然对边郡屯田之事大有助益。不过,儿窃以为,这些精壮倒也不必急着全部交付屯田都尉部。”

    陶应的话说到这里便闭口不言,他知道父亲并不昏庸,点到为止的话已经足够,若父亲感兴趣自然会问下去。

    高坐床榻之上的陶谦听了陶应的话并未立刻回答,而是盯着陶应定定看了许久,直看得陶应额头见汗,以为自己的想法又被父亲看穿,且又有什么粗疏之处。

    陶谦却突然轻轻一笑,将身侧案几上的一卷简书丢在陶应面前,说道:“拿去看看吧!你们这几个混小子,倒都真不是省油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