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英杰逸闻录 > 第三十四章 峰峦如聚
    仲夏的野外是适意的,有风有云有山有河,若是那高悬头顶的大太阳能够不那么毒辣,那就更完美了。

    正当陶应在草垛子上被晒得有些发晕时,恰好田间老汉家的家人端着陶瓮来给老汉送水。

    老汉早就看到陶应躺在自家的草垛子上休息,一来草垛子也睡不坏,二来对陶应印象甚好,便只顾着打他的谷子。此刻家人来送水,便热心地让家人给陶应也端一碗饮。

    给老汉来送水的家人一大一小,大约是他的妻女。从那年长女性给老汉擦汗的亲昵举动上看,料来便是张屠户家的那位翠花婶子了,而另外一个年幼的女孩估摸着是他女儿。

    得益于常年练箭,陶应的目力极佳,看到翠花婶子果然生得端正,又有着宜子之相,前凸后翘甚是可观。而老汉家的女儿才只十二三岁,面貌酷肖翠花婶子,虽然脸盘尚显稚嫩,但身子已经长开了。

    此时翠花婶子在帮着老汉擦汗,来送水的自然只能是老汉家的女儿。那女孩虽然也是苍头农家之女,但看到自家草垛子上躺着的俊俏少年郎也颇为羞涩,跑到草垛子下用比小猫叫响不了几分的声音说道:“阿父唤我来与你端水喝。”

    陶应初时躺在草垛子上,还在奇怪为何女孩端了碗水往这里走来,幸好耳力聪敏听了女孩说话才知道是来给自己送水喝的。

    “哎呀,这可怎生过意的去。”

    陶应霎时间也慌了手脚,忙不迭整理一下衣衫,就要往草垛子下跳去。那女孩却已是双手捧着盛水的椀,高举过头踮起脚来要递给草垛子上的陶应。

    陶应连忙趴在草垛子上伸出双手去接,却正好成居高临下之势,无意中窥见少女衣领之下的一片雪腻。

    夏日炎热,衣衫单薄,加之少女双手高举,将胸前峰峦挤压得愈发深邃。幸好两世为人的陶应并不是初哥,没有当场喷出鼻血,但眼神也呆了一呆,手上动作也慢了下来。

    端椀少女可能也发现了不妥,可端着的椀又不能放下来,羞怯难当之际,只得把头偏了过去,脸上泛起一片红晕。而陶应也适时想起非礼勿视的教诲,连忙伸手过去接下木椀。

    只是盛水的木椀并不太大,陶应接椀的手与少女持椀的手碰了个正着。少女吃了一惊忙不迭收手回去,而陶应却还没把椀拿稳妥,木椀在陶应的手里晃了两晃总算没有打翻,却是椀里的水在晃动之下溅了几滴下去。

    无巧不巧的是,那几滴不怎么识趣的水,恰好顺着椀边,滴到了少女胸前的峰峦之上。几滴水在那片雪腻之上滴流一下划出几道意味不明的痕迹又瞬息消失不见。

    而这一突发事件,也让不是初哥的陶应看得一脸初哥相,连端着木椀的手都忘了收回去。少女仿佛也惊呆了,悄悄抬眼打量草垛上,只见陶应一副张口结舌面红耳赤的样子,更是羞得“嘤咛”一声转头就走,那慌慌忙忙的样子却是连椀都不顾了。

    陶应这才反应过来,连忙把手收回来,端起椀一饮而尽,缓解了一下口干舌燥的热意。心底自嘲一下,自己这是怎么了,弄得人家一小女孩怪尴尬的。

    看着手里的木椀,又看看远处老汉一家三口,心想别人赠水之情,总得去感谢一番,再说人家的木椀还在自己手里。于是翻身跳下麦秸垛子,而远处树荫之下的小猴儿和大笨牛早就发现了这边的动静,牵着马便凑了上来。

    陶应心想还好自己看书时喜欢安静,故而这俩小家伙跑去树下纳凉,不然刚才那一幕被近处窥见那叫一个丢脸。

    当三人三马赶到老汉一家的打谷场边上时,陶应上去送回木椀,并表示谢意。

    老汉依然用他那大嗓门说着无妨无妨之类的话语,与他女儿的小猫叫声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翠花婶子也笑吟吟地看着这个俊俏的少年郎,顺带还瞅一眼身后的两个仆僮和马匹。只有那个女孩躲在母亲的身后不肯现身,却偷偷露出半张尤带羞意的脸,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悄悄打量陶应和他身后的白马,待到发现陶应也在看她时,又倏地缩了回去。

    与老汉随意攀谈几句后,陶应也无心继续停留,便上马往回赶去。尚未走远时,便已听到翠花婶子在向老汉打听自己的情形,陶应知道老汉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但自己确是顾不了这许多,只顾着赶紧逃离这个尴尬的场景。

    从?水边上回蓟县,不过十来里路,骑着马儿踏着小碎步不一会便到。在城门前,陶应还给几个风尘仆仆的信使让了道。

    蓟县城中道路也是那种标准的大十字分界结构,饶过瓮城,进入主城之后,一条大道宽阔笔直,若是目力好一些,可以望到很远。

    蓟县城中一共有三个官衙,分别是居于城西的幽州刺史衙门、居于城北的广阳郡太守衙门和居于城东的蓟县县令衙门。从那波信使满身尘土,又往南门而来,到了城中主道十指交错处径自往西转向而去,大约知道这信使是从京中往幽州刺史处传递文书。却不知是来了什么讯息,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让陶应的心中有些打鼓。

    城中无故不得疾驰,陶应并不想因为自己的那一分急切而坏了规矩,只得驱马慢跑回刺史府。

    信使已经递呈完了诏令,而刺史府的堂中,所有在府的僚属济济一堂,堂中一片肃然,都在等待着陶谦公布诏文的消息。陶应也不便打破这样的气氛,悄悄坐在了最下首处。

    因着最近幽州地方往京中的奏文较多,故而大家都有所期盼,希望得到对自己有利的回文。陶谦在看过诏令以及信使捎带的京中相熟同侪的便函后,也没有让大家等得太久。

    “上谷郡公沙太守所上为郡中士民‘捐资助国’请求嘉奖的表文朝中已经回复,诏令准予此议!”

    注:如果有在看本书的读者,欢迎留言交流,欢迎加书友群9643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