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英杰逸闻录 > 第三十三章 四民月令
    给几位亲朋友好写完书信后,陶应的心情大好,便决定不再闷在家中出去走走。

    依旧是漫无目的地缓行,但小白龙仿佛记得之前散步的路线,蹦蹦跳跳地便走到了?水边上。

    ?水还是那条?水,麦田还是那片麦田,农人依旧是那几个农人。

    娶了乡东头张屠户家翠花的老汉比起两个月前皱纹又深了几分,倒不是因为岁月催人老,而是因为老汉家沿河的几十亩良田得了个好收成,因而老汉整日里笑得合不拢嘴,显得皱纹就更深了。

    老汉见之前经常跑马至此的俊秀少年郎又来了,于是脸上得皱纹又被笑深了几分,隔着老远用那粗大嗓门喊道:“少年郎,这可许久不见,可是去游玩了?”

    “父老见事真准,我正是陪父亲去了趟辽左。”

    “哦?出了塞了?”

    “是啊!出了塞了。”

    “塞外之地现今还太平不?”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老汉可能对之前随商队出行时遇到鲜卑劫掠的事情耿耿于怀,故而听说陶应刚刚从塞外回来,便因此相问。

    “倒是还行,没有遇到甚么不长眼的蟊贼。”

    “蟊贼才不可怕,可怕的是鲜卑人呐!”

    “鲜卑人也没遇到几个,就是遇到也是来往边地的商队。”

    “嘿!我可听说那些个商队在人多的地儿就是老老实实的商队,到了人少的地方可就不一定了。”

    “谢过父老提点,一路上遇到的胡儿倒也安守本分,并没惹出什么事端。”

    “那就好,那就好。”

    其实老汉说得一点没错,那些胡儿老老实实做生意怎么可能做得过汉人,而他们获取财富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还是靠抢。只是汉人的边防也不是纸糊的,小规模的胡人邑落想要生存,还是得遣些族中头脑便给的来汉人领地换取他们生存的必需品盐、布等等。

    这些邑落成分复杂,并非都是鲜卑种人,有些是其余的东胡小部族。而他们往往只是遥遥听令于檀石槐所建立的鲜卑王庭,每当有战事,便派遣壮勇携带马匹兵器前去大人处报道。

    若是鲜卑主力得势,他们也能跟着捞些羹汤喝,若是鲜卑主力不得势时,便作鸟兽散,实为一群乌合之众。

    但大汉朝对这些胡儿却难以辨别忠奸,便也只能由着他们化作商队前来贸易。只是对与胡人的交易管理十分严苛,必须在城外规定的市肆里交易,且规定汉人商人不可违禁贩售大量的盐铁兵器给胡人。

    “父老,今年的收成如何?”

    “嘿!马马虎虎吧!”老汉虽然不承认,但合不拢的嘴显然出卖了他。

    “我看父老家的麦秸堆得比别家都高啊,定然差不了。”

    “少年郎有几分眼力件,且不与你叙谈了,我还要趁着天气好赶紧打谷子。”

    “父老且自顾自,我随意走走看看。”

    显然老汉的收成好,因而农活也多,并不与陶应多作客套,径自去忙碌。

    此时河岸两旁的农田早就全部收割完毕,一块块田地像被刚刚刮过,又尚未刮干净的胡子,留下短短的一茬。

    未经处理的麦秸需要打麦脱杆,得出的麦谷散放在地上晾晒几日后,才能入仓存放。

    而余下的麦秸则也不会废弃,通常会被码放整齐压实,用作烧火的柴草。

    陶应目光所及之处,一片片金灿灿的眼色着实喜人。到处都是忙碌的农人,而一些娃娃们则在田间地头的麦秸堆上爬上爬下玩闹嬉戏。

    受到孩子们的启发,陶应也挑了一个最大的麦秸堆,爬到顶上卧草歇息。

    或许是为了应景,陶应让小猴儿从革囊中掏出了《四民月令》丢上来,在田间地头农人之间麦秸堆上读农书什么的,最带感了。

    或许地形影响真有效果加成,往日里只觉不太能懂的农书,今日里看来却多理解了几分。

    在崔象送给他的三部书里,《草书势》最为简略,也最为浅显易懂,又附和陶应的爱好,是以最先被读完。

    《政论》则针砭时政,讲了一番乱世之人主多因太平盛世日久而丧失了警惕,风俗败坏尤不自知,政令衰败而不能改,沉溺声色无心国事,好谀恶谏不辨忠奸,是非不分犹豫不决,致使清忠之臣讷言,建言而不得听,朝纲败坏,才智之士无可奈何的景象。

    虽然陶应对于政治学所涉不深,对于当下的政治更是认识不够,但好歹学过考过政治,这篇并不算太过深奥的著作还是能够看懂。

    比起前两者,《四民月令》篇幅更长,也更驳杂。其全书之中,涉及了当下但凡一个薄有资财的士族之家,从正月到腊月,一年四季之中需要做的事情。

    这些事情包含祭祀、民俗、礼仪、饮食、服饰等等,也包含了农业之中的每个时间节点当栽种什么作物,应该做些什么农事,其注意事项又有哪些,可谓是事无巨细。

    对于书法和政治,陶应的理解能力尚能应付,但是对于这些民俗和农事,就真正两眼一抹黑,纯属抓瞎了。

    想想也知道,二十一世纪的陶应从小所见的五谷基本都是做熟能吃的那种,哪里分得清粟黍稷麦稻菽,更别提这些作物要如何耕种,如何施肥除草除虫,如何收获加工,如何做成吃的可以入肚。

    这个年代的陶应略好一些,能区分六谷,但他一介官宦子弟,从小娇生惯养,要问如何斗鸡走狗上房揭瓦门清,但要问耕种加工之事,也是一样一问三不知。

    故而陶应初看《四民月令》之时,犹如见了天书,书中十句里倒有个一多半不明其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时时翻看书中记录之事,再对比日常所见,倒是渐渐有了立体的理解。对于农家的具体而微的做事风格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其实陶应早就知道自己对农事和经济方面的不足,故而对师傅刘洪推荐的农家典籍十分重视。

    因为早在夏朝之时,先贤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断语。对比朝堂中的勾心斗角,苍头百姓显然更务实,只要田地还产粮,别不会乱了心志。

    而即便日后乱世再起,征伐天下,经济也是重中之重,不得不早作绸缪,从头学起。

    注:如果有在看本书的读者,欢迎留言交流,欢迎加书友群9643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