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英杰逸闻录 > 第三十五章 西邸卖官
    “朝中根据奏文得知上谷郡府库空虚,且郡中武备不足以防备北边之患,而上谷郡中士民纷纷主动捐献资财充实府库,以助郡中勤修武备。上谷士民此举获得朝中上下一致赞誉,圣上亦亲自过问。”

    “如今诏令已下,凡上谷郡中士民有捐资百万钱以上人等,无官身者皆除太子舍人,在官之人擢优叙用。另外,朝中还准了上谷郡今年可额外举一孝廉。”

    “朝廷行文至此,乃是要我部核实上谷郡捐资数额,以及监督所捐资财的去向用途。”

    “前些时日护乌桓校尉的奏文也被批复,准予其在幽州本地招募兵卒补足缺额。”

    “至于议设农都尉一事,也已经入到朝中,目前尚在辩论之中,未有定论。”

    陶谦寥寥数言,将朝中传来的消息一一分说清楚。在座众人听到前两个消息时多有欣喜,只是听到农都尉一事尚未定论略有些惆怅。

    “上谷郡一事,如今得了准允,那各郡效仿之下,备边之资总算是充裕了,却是好事一桩,可喜可贺。”

    “朝中让使君负责核实监督此项事务,显然是对使君的信重。”

    “乌桓营之兵员若能够补齐,则鲜卑之患,亦可大为缓解。”

    “农都尉一事所涉良多,朝中多商议一阵也属寻常,此次提交之议,以及推荐之人选皆是上佳,料来朝中准允此议只是迟早的事情。”

    “听闻弋门樊、邹靖、公孙度等人也托人在朝中关说,一力促成此议得以通过。”

    座中诸人议论纷纷,场面顿时嘈杂起来。不过,过了一会后却又渐渐静了下来。原来是他们发现主位之上的陶谦只是看着面前案上的一幅帛书,眉头紧锁一言不发。

    场上的安静持续了一会儿,治中刘舒方才小心翼翼地问道:“使君,可是朝中另有什么不妥的消息?”

    “哦,也谈不上妥不妥,圣上开西邸,凡授职赴任,皆需向西邸输钱。大小各有差,四百石四百万钱,二千石二千万钱,听说……听说……哎……!”

    陶谦说到一半,却是没说下去,不过在座都是心思机敏之人,都从陶谦说出的话中,大约猜到了难以启齿的那半截,那便是皇帝公开卖官了。

    诸人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各有各的心思,却是不知说什么才好。

    场上之人,惟有陶应一个没有受这件事情的影响。因为在他的印象之中,早就知道汉灵帝刘宏会开西邸卖官。

    之前在上谷太守府中的那番捐资助国言论,或多或少也是受了印象中皇帝公开卖官的影响。至于现在朝中真的传来了西邸卖官的消息,那是不是受到自己捐资助国的方案逆向影响就不好说了。

    卖官鬻爵这事儿其实也不是当今天子发明的,他的前任孝桓皇帝刘志就做过一次。不过汉桓帝刘志还是比较低调地发卖关内侯、羽林郎这类勋爵散官,而这次皇帝却好像玩得比较大。

    还好这次“捐资助国”的方案虽然是由自己提出,但自己的方案有明确地指向性,若不然教唆皇帝卖官鬻爵这个锅自己可背不起。

    “看来朝中府库也并不充盈,或许权宜之计,使君无需惆怅。”孙宪宽慰陶谦道。

    “咳!伯欣说得是,我辈即便忧心如焚亦是无用,且先把手边之事做好吧!”

    “伯欣、季乐,朝中既然命我核实监督上谷郡捐资助国一事,你二人一主簿曹,一典上谷刺举之事,当多多用心才是。”

    “谨遵使君令谕。”孙宪与另一从事齐声应诺道。

    那名被称作季乐的从事姓张名逸,乃是广阳郡人士,正是陶谦辟除的上谷郡从事。

    “另外,既然乌桓校尉营要在州中募兵之事朝中已然准允了,那我们便依着先前所议给予支持。目前兵曹从事尚阙,子达,此事便交由你居中调度,务使各郡与乌桓校尉营配合妥帖。”

    “属下遵命。”别驾卢敏高声应诺。

    “士翼,你且派人往东边走一遭,看看鲜于辅查看地形的结果如何,若是有了眉目尽快回来,若是朝中有所问对,也可详加应对。”

    “属下明白。”主簿李羽回复道。

    “仲展、孟成,你俩且将近五年来我幽州境内与异族发生冲突的地点、规模、结果汇总统计,呈报与我看过。”

    “属下遵命。”治中刘舒和门功曹书佐张成齐声应诺,陶谦所提的工作虽然并不属于他俩所辖,但长官有命自然无有不从。

    “虽则我州中首要之务乃是防备边患,但其余分内之事亦不可轻忽,诸位典刺郡国之时,当详查细访,万勿懈怠。”

    “谨遵使君教诲!”

    这下,在座所有属吏皆起身应诺,声震屋宇,显得很有气势。

    陶应也不由自主地随众人起身说道,待到说完才想起好像没自己什么事情。细细想来,自己父亲陶谦的确官威深重,又给自己上了生动的一课。

    初时陶谦还在为当今天子公然卖官之事而烦恼,但马上就将烦恼抛到脑后,一道一道命令依次下达,条理清晰言简意赅,顺顺当当地就把属下们的士气激发了起来。

    看着诸人纷纷领命而去,堂中顿时就冷清了下来,到得最后只剩下陶谦和陶应父子俩人。

    不知为何,人多的时候陶应一点都不怵,而每当一对一面对陶谦之时,总是心中有些忐忑。如今也正是如此,陶谦安坐在上,目光定定地停留在面前的书信上,一语不发,不知在想些什么。

    正当陶应感觉气氛压抑,想要出言告退之时,陶谦却突兀说道:“北上之后,我也没怎么关心你的学业,最近可有日日咏习,都学到哪些经籍了?”

    见陶谦终于开口,陶应悬着的心也落了下来,一本正经地回道:“回禀大人,孩儿正在观读抄自颜家的《古文尚书》,另外崔家所赠《四民月令》、《政论》、《草书势》三书也粗略看完,其中《草书势》、《政论》较为扼要,较好理解,《四民月令》则较驳杂,有些地方尚不明了。”

    “颜家和崔家的学问都是不错的,若是你有什么不懂之处,不妨去信向两位长辈虚心请教。另外,我所带之书中有《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你可取出与颜家的《古文尚书》两相印证,或有所益。”

    “喏!”

    “下去吧!我近来忙于政事,你且自行用功,若是有什么不懂之处,也可闲暇之时向刘、卢、李、孙等诸位从事请教。”

    “喏!”

    注:如果有在看本书的读者,欢迎留言交流,欢迎加书友群9643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