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英杰逸闻录 > 第七十三章 元宵观灯
    陶应曾经记忆里的元宵节,应该是从吃汤圆开始的。在东汉,却还没有汤圆这样的吃食,但在当下倒也有今天的特色小吃“膏粥”。

    膏粥即是用谷物熬的粥,上面泛以油膏,简而言之就是猪油粥。

    将熬好的膏粥插上竹箸,放置在门前祭祀。

    然后,便是传统节目放爆竹。

    门前已是生了一堆堆的篝火,大人小孩们都在往篝火中添加削好的青竹。

    随着竹节被加热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乃是告诉鬼神,人间已多疾苦,就不要再来为难。

    燃完爆竹,而祭祀用的膏粥也放凉了,正好阖家老幼一同食用。在这个年代,粮食是不会浪费的,即便是祭祀用的膳牲,最后也会被参与祭祀的人们分食毕尽。

    再接下来的事情与其他节日也无甚不同,无非是各自拜贺,有些人家出门游玩,有些人家置酒高会。

    但元宵节与其他节日又有所不同的是,他的特点在宵上。

    这一天,金吾不禁,家家户户都将制作好的宵灯高高挂起。

    相传,因为孝明皇帝刘庄的一场梦境中有头顶放光的巨大金人从西方飞来,问于朝臣,有大臣以天竺有神曰佛应对。故而派遣大臣出使天竺,访求佛迹。

    郎中蔡愔等人历时两年,邀请了天竺僧人来到雒阳,兴建了中原第一座佛寺白马寺。

    在那年之后的元宵节时,孝明皇帝为了表示对西方之佛的尊崇,令宫中及寺内遍燃灯火以庆之。

    这个习俗后来就传入到了民间,而汉代民间尤其喜爱绘画,百姓们将他们喜闻乐见的各种神怪故事、仙禽异兽、帝王先贤、孝子贤孙都描绘在了灯纱之上。

    陶应此时正与陈应、颜然在各个里坊里观灯,灯上的绘画花样百出,有羲和捧日、常羲举月、后羿射日、伏羲女娲、牛郎织女,也有黄帝战蚩尤、大禹治水、后稷教稼、扁鹊针灸、伯牙鼓琴,更有完璧归赵、荆轲刺秦王、曾母投杼、高祖斩白蛇、李广射虎等等。

    颜然家传学问,对于这类画像大都知道些典故,而陈应则纯属胡搅蛮缠。两人对于李广射虎中的虎是真虎还是假虎争论了半天。

    “那李将军箭术了得,怎会射甚么假虎,必然是射的真虎,一箭毙命。”

    “那分明是李广出猎,时近日暮,见草中有影如虎而射之,中石没簇,视之乃一山石。”

    “像你说的,连石头都能射穿,有这么大力气还射什么石头啊,射虎不也一箭一个?”

    “我又没说李广射不得真虎,只是说李广射虎之典乃是射的石头。”

    “好嘛!连你也说李广能射真虎了,那这灯上所画肯定是射真虎无疑。陶二,你说是不?”

    对于陈应胡搅蛮缠的工夫,陶应是佩服的,虽然颜然能够引经据典,但是继续争论下去必然是陈应占上风,因而他说道:“李广射虎之典的确是射的石头。不过,这灯上所绘到底是真虎还是假虎,那就得问绘画之人啦!”

    说说笑笑间,仨人穿过了一个里坊,到了国相府衙门前。

    国相府也不能免俗,悬得有宵灯。只是国相府前的宵灯明显与黔首百姓家的不同,甚少神怪故事、仙禽异兽,多的是帝王先贤、孝子贤孙。

    在一盏宵灯上,陶应看到一幅图画,图中所绘的是在一处道边,一位官员模样的人正在行路,而道旁有五六位老叟躬身行礼,每个人都奉上一盘铜钱,而那位官员并没有接过钱盘,只是从盘中执起一枚铜钱示意。

    李广射虎的问题解决了,可作为杠精的陈应怎么会消停,陈应指着被这盏宵灯上的图画问道:“阿然,你读书最多,可知道这幅画是画的甚么?”

    颜然仔细把宵灯看了又看,老老实实地道:“并不知,你可知道?”

    见颜然坦承不知,陈应心中大乐,因而装模作样地道:“我当然知道,画的是这几个老叟用钱会账,此人一眼就看出其中有一枚私铸钱,所以拿出来告诉他们,这枚是私铸钱。”

    陈应说的头头是道,颜然听闻之下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因而大皱其眉。

    而陶应早就看出来陈应是在胡诌,哪里有黔首百姓躬身拿钱会账而官员站着收钱,还鉴别是否是私铸钱。这姿势分别是献上铜钱,而这官员执钱在手是什么意思,陶应也猜不到。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所有的宵灯都是有寓意的,而这幅画若按照陈应的解释,则毫无什么寓意可言,这又不是二十一世纪,宣传鉴别假币。

    “哎呦,是谁暗算爷爷!”

    “不学无术的家伙,就会胡说八道。”

    “啊呀!原来是大兄,呵呵呵!”

    正背对着府衙大门得意洋洋的陈应,冷不防被人从背后拍了一脑袋,回头看去,却是他哥哥陈登。

    “见过元龙兄长。”

    “不必多礼,凤声新年好啊!多日未见,我俩竟然成了一龙一凤。”陈登一见面就拿陶应的字开起了玩笑。

    “哈哈哈!小弟怎能与兄长相提并论。”

    “怎么不能,听说凤声在济阳闯出好大的名声。”

    “兄长就别取笑小弟了,正要请教这宵灯上绘画是何寓意。”

    “此宵灯所绘,乃是本朝故太尉牟平刘公,刘公讳宠,字祖荣。其初时在会稽太守任上时以仁政爱民著称于世,在刘公被征为将作大匠即将返回雒阳时,有几位老叟听说太守要离任,特意从若邪山谷远道而至,每人拿着百钱,欲要送予太守作为川资。”

    “刘公谓诸叟曰:‘父老何苦如此?’”

    “老叟对之曰:‘我们都是山谷中粗鄙之人,从未见过太守。但在其他太守在任时,派来乡里收缴赋税的官吏,到夜晚都不肯停歇,经常终夜闻狗吠,让我们黔首百姓不得安宁。自从明府到任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我们到了年老之时方才遇到您这样一个圣明太守,今天听闻太守要离郡高就,故而我们前来为太守送行,略表心意。’”

    “刘公言:‘我的政绩哪有诸位所说那样好,真是辛苦诸位了。’”

    “刘公不愿收父老们的钱,但也不想辜负了父老们一片心意,便在每人的盘中取了一钱聊以纪念。故而,天下皆赞刘公为‘一钱太守’。”

    陈登指着宵灯绘画细细道来,声音不大却令人肃然起敬。

    “还有这边这个宵灯,你们看看。”

    陶应三人转头看去,只见是一个四面绘画的宵灯,乍看之下平平无奇。宵灯上画着对坐的两人,其中一人面前放着盛有金饼的木盘,另一人则正襟危坐,四幅画中仅仅是坐着那人手势有所不同,分别是上指、侧指、自指、前指。

    “可知此灯所绘为何典故?”

    陶应与陈应、颜然面面相窥,都摇头表示不知。

    “此灯所绘的是本朝故太尉华阴杨公,杨公讳震,字伯起。杨公初时曾任荆州刺史,后迁为东莱太守。正当杨公赴任途中经过山阳郡昌邑县时,恰巧其在荆州任上举荐的茂才王密时任昌邑县令,于是王密前来拜谒。到了夜里,王密暗中带着金十斤欲要赠予杨公。”

    “杨公谓王密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王密对曰:‘暮夜无知者。’”

    “杨公正色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王密惭愧而走,后以此事称颂杨公乃‘四知先生’也。”

    虽然任何时代都有贪官污吏,但同样的是,任何时代都有清正廉洁的好官,陈登所述的刘宠与杨震,便是其中的翘楚,更是有志于为百姓谋福祉的官吏们的楷模。

    故而,国相府将这两个宵灯悬在正门口的显眼位置,以此来彰显前人之德,为后人作表率。

    “此杨公可是当今帝师光禄大夫杨公之尊长?”陶应听到杨震的名字觉得有点耳熟,便问了一句。

    “正是,华阴杨氏三世为公,杨光禄屡为士族张目,斥责佞臣,匡正时弊,实为天下之表率。”

    “大兄,你不是陪着父亲宴客吗?怎么出来了。”陈应见话题严肃,忍不住打岔道。

    “还不是怕你惹祸,出来看看!”陈登顿时报以白眼。

    “呵呵!祸在哪儿啊?找出来让我惹惹。”因着是元宵佳节,陈应也不怎么怕陈登责骂于他,故而语气轻佻。

    估计陈登也不耐斛筹交错的场面,就出来与陶应等人一起赏宵灯。

    四人缓步而行,从国相府走到了济北王城。

    这济北王城在元宵佳节自然也是要点宵灯的,且在数量和精美程度上远超民间,只是所绘的图画内容就略显单调了。基本上除了高祖斩蛇,汉武阅军,光武中兴这些帝王画像,就是卫长平驻马龙城,霍骠骑封狼居胥这些良臣事迹。

    只有一个系列较为特殊,那就是济北孝王刘次幼年守藩躬履孝道的故事。两汉以孝标榜天下,《孝经》几乎是每个读书人必读的科目之一,而刘次又是近代宗室之中以孝名著称的人物,故而作宵灯标榜的行为就再正常不过了。

    刘次的形象用了几幅画来展示,有守孝灵前、草庐土席、衰杖在身等等行为,也有梁太后赐诏嘉奖的图像。

    陶应几人正在观瞻宵灯之时,济北王宫门之内恰巧走出了几个人,与陶应等人打了个照面。

    只见几个身着官服的人拥着一个着素袍扎道髻之人,正在边走边谈。

    那个着素袍之人风仪甚佳,行止淡定,语气从容,正在说着些什么。而旁边的官员中,为首一人陶应认识,乃是济北王郎中令封计,封胤之父。再仔细看去,封胤居然也跟在后面。

    “梁师今日所言可谓发前人所未发,计闻之如醍醐灌顶,深为拜服。连王上都对梁师钦佩之至,必会对我太平道在济北之传道大有助益。”

    “我今日只是将清领书中所载要义详为阐释而已,此中多有大贤良师传授之力,若是你等有所体悟,则亦是大贤良师之道法使然,梁某不敢居功。”

    “梁师谦不受功,真乃我道门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