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英杰逸闻录 > 第五十七章 光武祭典
    熹平六年(177年),腊月,初六,晴。

    初升的金乌,照亮济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今天,便是光武皇帝冥诞祭典举行的日子。

    光武皇帝冥诞祭典是盛大的,隆重的,但也是漫长的,无趣的。

    整个祭典的参与、观礼人数多达数千人,其中多数都是附近郡县前来凑热闹的吃瓜群众。

    陶应千石令之子的身份说高不高,说低不低,但若是仅仅凭这个身份,在今天青绶毕集、黑绶如云、黄绶遍地的场面,恐怕也只能当个最外围的吃瓜群众。

    好在昨日里张驯等人对陶应观感甚好,便由太史令单飏安排陶应等人跟着董昭一道,充作济阴太守派来观礼的随员。这样,就从最外围的吃瓜群众,变为了比较中间的吃瓜群众,本质上还是没什么差别。

    朝中前来主持与举行此次祭典的官员,都站在列班之中,由太常孟戫带领着进行繁复的祭礼、祷祝。

    离祭典中央最近的是兖州的各级官员,有兖州刺史薛礼、陈留太守文穆,州从事冯巡、州主簿华操等等,另外还有一大批前任郡守、国相、各级令、长、丞、尉。再外侧一些是州郡内的大儒、名士、三老、士族家长等等,然后才轮到陶应等人。

    整个济阳宫世祖庙前的广场上黑压压地挤满了人,而陶应又只是个孩子,身高有限,夹在一堆人中间什么都看不到。

    钟鼓齐鸣,礼乐大作,几十个人同时跟着太常孟戫念诵的祷祝之声高昂而洪亮。

    然后,场上所有人都跪了下去行三拜九叩之礼,陶应看身边突兀兀地矮了一大截,一时间还没反应过来,看到众人都已经在跪拜,而唯独自己杵在中间时,吓了一大跳也赶忙跟着跪拜,还好反应的快,旁边的人也没注意。

    叩拜礼毕,大部分的吃瓜群众都散了,而站在内侧的现任、前任官吏们,以及一部分名士、大儒,郡守使者被邀请到济阳宫正殿去饮宴,陶应借了董昭的光也一起混了进去。

    济阳宫的正殿相当宽阔,但今天前来的人相当多,故而坐得满满当当。

    这里是帝王行宫正殿,只有当今天子有资格居于主位,现在天子不在,自然不会有人僭越,即便是贵为太常也不行。

    太常孟戫坐在主位偏右的客位,而主位偏左的位置则因为没有人的身份与孟戫相当,故而虚位以待。

    兖州刺史薛礼与陈留太守文穆则分别居于左右之首,往下按着秩序分别坐着各级官吏。

    像陶应这般的身份,只能坐在第二排的最末尾上,但他观察场中,似他这般年纪的少年寥寥无几。在这寥寥无几的少年中,陶应居然发现了个熟人,成阳仲阿东居然也在殿中,只是没见了他那个胖胖的族兄和贪玩的族弟。

    “今日光武皇帝祭典一切顺遂,为光武皇帝贺,为天下苍生贺,为我大汉社稷贺,为当今天子贺。”

    太常孟戫不愧为孟子后人,一番庆贺之词也带上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意味。

    “为光武皇帝贺,为天下苍生贺,为我大汉社稷贺,为当今天子贺。”众人齐声应和道。

    孟戫满饮了杯中酒,接下来是薛礼与文穆,再各依秩序饮尽,便算是开了宴。

    孟戫字叔达,河南尹偃师人,乃孟子后裔,是个年过六十的长者。

    右首的陈留太守文穆也年过五旬,文家乃是汝南郡山桑大族,族中三世皆有人秩二千石。

    文穆其人曾任试博士、太常丞,擢拜侍中、右中郎将,历九江太守、彭城国相,而做到了兖州首郡的陈留太守,可谓官运亨通。

    而左首的兖州刺史薛礼却只有四十出头,薛礼字季像,河东郡人,乃是以郎中拜郯县令,两年前,也就是熹平四年才迁了兖州刺史,亦是春风得意之时。

    薛礼举杯遥敬孟戫道:“此次祭典幸赖孟公前来济阳主持,才能上应天意,天呈异象。礼闻今晨朝中信使马不停蹄两天两夜疾驰七百五十里已至济阳,宣布孟公将拜太尉,当是酬孟公之劳哉!为孟太尉贺!”

    薛礼乃是少壮派,仍有上升空间,因此对刚刚被宣布就任太尉的孟戫极尽阿谀之能事,马屁拍得咣咣响。

    座中少数消息灵通人士已然知晓了这个消息,大多数人还是初次听说孟戫即将就拜太尉,看向孟戫的眼神也变得更为热切了起来,纷纷应和薛礼。

    “为孟太尉贺!”

    孟戫摆摆手道:“老夫尚未回京就拜,何足称太尉也,孟某还在朝外,就还是朝廷太常。此外,前日里天呈异象乃是上天有所示下,此兆尚需单太史等人卜算吉凶,老夫绝不敢妄称有所干系,薛刺史还需慎言。”

    孟戫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承认有此事,又逊谢了太尉之称,还将薛礼有些不合时宜的马屁给堵了回去,他一个臣子可不敢和什么天呈异象牵扯上关系。

    “孟公德高望重,就拜三公乃是应有之意,无非迟早耳,此番得拜太尉,乃是国家之福。”官场老油子文穆说话就显得更有水平,纯是褒奖之词,毫无附会之言。

    为首的两名官员都拍了马屁,其余人自然也不甘人后,你一言我一语,霎时间殿内一片阿谀之声。

    坐在上首的孟戫始终不发一言,只是保持着礼节性的微笑,待众人都说完了,方才开口道:“而今宇内疲敝,疫病时发,盗贼不绝,外亦有胡虏屡犯天威。吾既受命,当与诸君一同尽心国事,复我大汉之清明。诸君,共勉之!”说罢便满饮了杯中之酒。

    “共勉之!”

    见孟戫表了态,饮了酒,众人自然齐声附和,随之共饮。

    “孟公,而今党锢依旧,天下间诸多名士儒生意欲为国效力而不可得,如之奈何?”

    说话之人与陶应一样也是坐在右侧第二排,不过位次就要靠前很多,乃是个三十岁左右的青年,并未着官服。

    “孟公,此乃我郡中后生俊彦边让,字文礼,故陈国相边公之宗族。博习经史,善属文章。”陈留太守文穆见边让贸贸然当众问起敏感话题,怕引得孟戫不快,连忙代为介绍。

    按说在整个宴会里边让一介白丁,又非地方宿老,抢在一众官员与宿老前说话,是很失礼的行为。

    但显然孟戫涵养甚佳,对此并不以为忤,他对文穆略一颔首,顾视座中,言道:“党锢之事乃是朝中所决,然此例典章所无,或当有所改易。尔等只需尊奉圣言潜心学问,以故陈相孝先公为楷模,其余之事,望勿多言。”

    边让虽然抢先说话,又提出尖锐问题,当有邀名之心,但也不是愣子,便道:“谨受教。”

    文穆见没有闹出什么不愉快的事情,赶忙岔开话题,向孟戫介绍起了在座的郡中人士。

    陈留乃是中原大郡,历来人文荟萃,这次到来参加祭典的高门名士亦不在少数。有故大鸿胪、魏郡太守,现在称病还家的外黄爰延爰季平;有州中名士,在外黄开课授学的濮阳闿;有擅长记述郡中地理风物宿老耆旧的故议郎圈称圈幼举等等。

    但让陶应更为留意的则是他记忆中的一些熟悉名字,比如陈留郡内的孔伷孔公绪,襄邑人卫兹卫子许,舒伯膺、舒仲膺兄弟,还有濮阳闿的学生广陵郡江都人张纮张子纲。

    果然是走走路都能偶遇名人,吃顿饭都能看见一大批的年代啊。

    随着饮宴继续,气氛也逐渐热络了起来。今天是光武皇帝冥诞祭典,女乐是不会有的,但一大批官僚士人在一起,本身就是很足够令人愉悦的事情。

    孟戫与爰延、文穆聊着朝中往事,张驯与薛礼聊着地方政务,孔伷与单飏聊着图谶,蔡邕与濮阳闿聊着春秋,韩说与圈称聊着风土人情,边让与张纮、舒氏兄弟聊着辞赋文章等等。

    虽然陶应有心与这些历史名人结交,但无奈自己在别人眼中还只是个孩童,便也只能略带些羡慕嫉妒的心情看着这些历史名人在那边高谈阔论言笑晏晏。

    不过,此次济阳之行,最大的收获还是路遇董昭,并与之交好,还因此认识了蔡邕、张驯、韩说、单飏等朝中官员,并得到了这些官员的好感,还从韩说嘴里听说了自己父亲的往事。

    这些都是意外之喜,毕竟一百个人的点头之交都比不上一个人对你真心认可,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