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将混乱的“我”,外化成可视的两个客体
【格式塔疗法】,又称完型疗法,以【格式塔流派】的心理研究理论为基础。在基础理论中,【格式塔流派】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
在将这种心理研究理论应用到心理咨询的领域之后,【格式塔疗法】延伸出了很多观点,其中几条非常适用于解决南志昊这名来访者当下情况的问题。
这也是南祝仁为什么选择用这个流派的疗法,去作为来访者第二阶段主要治疗方法的原因:
一、整体论与场论。人是心身统一的整体,个体不能被孤立理解,必须在与其所处环境的动态关系场中看待。
二、此时此地。过去的经历和未来的担忧只有在它们当下影响个体的体验、感受、身体反应和行为时才有意义,且个体的“体验”高于“回忆”。
三、觉察。在个体对自身和环境进行不加评判的感知的时候,疗愈效果便已经开始产生。
四、责任与自主性。个体需要对自己感受、想法、行为、选择负起责任,同时明确哪些责任属于当下的自己,哪些责任属于环境。
而【空椅子技术】则是【格式塔疗法】最著名的技术。这个技术实施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在来访者的面前摆一张空椅子,然后让来访者与想象中坐在空椅子上的“外化载体”对话,角色互换,促进未表达情感的宣泄、理解与整合。
这个“外化载体”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自我的一部分、情感、症状等等。
这个技术看上去比较幼稚,甚至有点像是过家家,但【空椅子技术】实际上深度运用了心理学中【外化】的原理,将个体内在的、抽象的心理内容转化为外在的、可感知的对话对象,实现认知和情感的重组。
非常适合当下南志昊的状况。
但同时,也是因为这个技术看上去真的比较幼稚,所以在实施起来的时候,成年的来访者会不由自主地出现一定程度的【抵抗】。
这无关咨询关系是否深入,纯粹是一种本能。阅历越是丰富的个体,越是会抵抗一些基础的干预技术。
矫情的大人,就是麻烦。
所以为了保证这次干预的效果,南祝仁得要想办法让来访者更加投入一点。
这也不难。
【格式塔疗法】的整合过程,也可以看做是一个认知调整的过程。而想要促进这个过程,只要把来访者原有的固化认知打破就行了。
恰巧,南祝仁也在来访者之前的讲述中发现了几个小问题,特地留到现在才说,就是为了给【空椅子技术】当药引子。
看着眼前的来访者,南祝仁开启了一个短暂的【对峙】——
南祝仁先是起身,尝试着去调整室内单人沙发的位置。
咨询室内有一张双人沙发,两张单人沙发。单人沙发原本摆在双人沙发左侧方和右侧方,坐在双人沙发上的人如果要和单人沙发上的人有眼神接触,需要侧过身子。
而经过南祝仁的调整后,这两张沙发就分别处于双人沙发的左前方和右前方,来访者正坐在双人沙发的时候,也可以把这两张沙发同时收纳进视线里面。
单人沙发的重量不轻,来访者在看到南祝仁的动作之后连忙上前来帮忙。
南祝仁乐于见到这一幕,在手上压力骤减的同时,他像是感叹一样道:“谢谢——就像我之前说的,你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而且乐于助人。”
来访者露出被夸奖了的不好意思的笑,随后笑容很快变苦:“我想着……与人为善嘛,替别人多想想,力所能及能帮一点是一点……但是现在,我有的时候都会觉得帮别人的‘我’,反而会给别人造成困扰,不如不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