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青年创作研讨会(6.6k,月底求票)
不过好在许成军在台下,坐的也比较偏。
他们很难对上眼。
马克吐温说过:对于作品的评论止于作品。
不是吗?
陈邓科就本次青创会主要的议题和目的做了讲解和介绍,感谢了省相关部门以及作家朋友们的支持。
“各位同志、文友!今天能坐在这张桌前,和大家谈文学,恍如大梦初醒!安徽省文联、《安徽文学》把咱们聚在第四次文代会前,这哪是一场创作研讨会?分明是给安徽文学拆枷锁、通血脉的誓师会!”
“今天这场研讨会,是安徽文学的第一瓢春水!往后,淮河要流淌带血带肉的故事,黄山要生长敢破敢立的新篇!我这把老骨头,愿和各位新老同仁一道,在这破土的春天里,再拼一回命,再写一辈子真文章!”
一时间掌声雷动。
不少老作家、老文艺工作者老泪纵横。
陈邓科抬手抹了把眼角的光,台下作家们眼神里燃着久违的创作火焰……
这是十多年之后安徽省内第一次规模较大的文学界盛事,代表的是文学和文学界的地位重新回到了他原有的位置,。
今天场下坐了不少老资格,集齐安徽大部分的老中青作家以及文艺工作从业者。
老一点的有周明、陈邓科、严震、苏中等人。
中坚力量包括鲁燕周、祝兴义、刘祖慈等。
年轻一些的就是以许成军、梁小斌、王亚、王瑛琦为代表。
参会人数将近百人。
虽说是叫青创会。
但是这次会议基本可以等于一次全省大规模的创作研讨会。
毕竟。
1979年是安徽文学破茧期。
安徽文学在这一时期井喷式获奖,鲁燕周《天云山传奇》、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名作层出不穷,全国诗歌评奖独占6席。
按照会议流程,《安徽文学》主编周明上台发言致辞,并介绍本次会议的主题。
老周慷慨激昂,说到兴头上还怼了两口烟。
“今天聚在这里,是安徽文学破茧前的聚力。枷锁刚挣断,可咱们还在思想的迷雾里辨方向,创作的荒滩上寻种苗。我先剖剖文学界的症结,再聊聊青年创作的喜与忧。”
“安徽的故事多鲜活啊。肥xz着改革的火种,淮河的浪涛里卷着百年悲欢,可咱们的作品里,这些要么成了背景板,要么写得隔靴搔痒。文学要是离了脚下的土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飞得再高,也是飘着的!”
“而年轻人们,你们是安徽文学的锋刃。敢把黑夜的眼睛戳到纸面上,敢拿试衣镜剖时代的伤口,这股子冲劲,老作家们羡慕!但也得警惕三个“陷阱”:生活只沾了层土、技法学了个皮毛、思想只开了个头。
《安徽文学》愿意给大家当阵地,老作家愿给大家当梯子,但青年创作者也要有青年创作者的样子。
今年,安徽出了个许成军,年仅20岁,现在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他的作品我特别喜欢,写《试衣镜》捕捉人性、写《谷仓》把握改革火光、写诗歌不被题材所局限。
这才是青年创作者该有的样子。”
本来正溜号的许成军忽然被q,冷不丁抬起头对上全场上百人的目光。
冷汗岑岑。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全场这么多青年作家,数你许成军岁数小,凭啥就提你?
你复旦研究生了不起?
你《收获》发文章了不起?
你入选“新人三十家”了不起?
好像是挺了不起。
于是,来自各方的目光更加炙热了。
我不就溜号了嘛,至于嘛你老周!
他也算反应机敏,被领导当鲶鱼了嘛,上辈子大会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怎么办?
笑呗~
不过这样一幕,也让认识他的,不认识他的都算见识了这位时下安徽的“传奇”人物的长相。
今年的安徽文学界,《试衣镜》一出就没人不知道许成军是谁。
他们知道许成军,但真的没想到许成军这么年轻。
身量高大、五官英挺,目光有神,看着非常和气。
1979年最火的男演员是唐果强,他因在电影《小》中饰演解放军战士赵永生而迅速成为全国瞩目的银幕新星。
他眉毛浓密挺直,大眼睛双眼皮,被评为奶油小生。
但是没人会觉得许成军比这位差。
非要说,许成军就像高大版谢亭锋~
《试衣镜》锋利的笔锋与他嘴角还没褪去的绒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老一辈感慨年轻人锐气十足,中坚力量感觉后背发凉,而年轻一代就真的感觉风头被压了一头。
鲁燕周深深的看了许成军一眼。
他和周明相交莫逆,知道周明、苏中对这小子身上的期待,有意把他立为安徽省文学界启明星一样的人物。
鲁燕周不怀疑这几位的眼光。
但是,他真的好奇这小子真的立的住么?
鲁燕周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编剧,安徽巢湖人,被誉为“文学皖军”的领军人物。
今年,他以中篇小说《天云山传奇》震撼文坛,通过右派知识分子罗群的命运,撕开极左思潮对人性的戕害,成为反思文学里程碑。
该作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被谢晋改编为同名电影,引发全国性讨论。
不过好在,老周还是有些人性,聊了一句许成军就没有再继续多说,更没搞让许成军站起来跟大家打招呼那一套啼笑皆非的流程。
一上午的时间,就在周明等老资历、干部发言以及作家们相互介绍中度过。
中午吃饭时,许成军本来想带着许晓梅单独找一桌走,结果被周明这老家伙拉到了他和鲁燕周的桌上。
“你小子,跑什么跑,我还能吃了你怎么的?”
“这不您名声太大,怕人说您闲话嘛!为了您好,您还不领情!”
许成军忙喊冤。
“少废话,赶紧坐!”
老周做派还是十分狂野,地位高,还是快六十的人,一点没有文人的做派。
许成军坐下来看到鲁燕周,也忙打招呼,上午相互介绍时,这些名人名家自是在第一梯队。
“鲁老您好!我是许成军,能见到您特别荣幸。之前读《天云山传奇》,心里特别受触动,一直特别想向您学习。”
“得了吧,还鲁老,彦周岁数还没我大!”
周明不屑的撇撇嘴,鲁燕周和许成军齐齐眼角一抽。
“成军,别理他,这老东西一天没个正形,你的《试衣镜》我也看了,确实好,很先锋,但是我更喜欢你的《谷仓》。”
鲁燕周跟周明相熟,提前看过这一期的《安徽文学》不足为奇。
“行了行了,别互相捧了,把你小子叫来是因为明天小说专场,陈邓科做完报告后,你上,咋样,有把握么?”
“我在谁后面?这.不好吧?”
许成军阴恻恻地笑了。
报仇不隔夜,隔夜不报仇。
只局限于文学讨论嘛~
“有啥不好的,他代表老一辈做报告,你代表年轻一辈作报告,很正常嘛!”
周明挤了挤眼睛,表情玩味。
“但注意点度,都是安徽这个圈子的。”
鲁燕周无奈的笑笑,要不这一老一小能玩到一起去。
上回,路过合肥回家见周明也是见的匆忙,这次周明把他那点事又拉出来问了一遍。
许成军自是无所不答。
主要这老小子真刨根问底啊!
“最近有啥新作么?”
“有一本长篇军旅小说正在写,快写完了。”
“长篇的,还快写完了?这么快?”
“男人不能说快的~”
“滚!”
“晚上把稿子拿给我瞧瞧。”
一旁的许晓梅看乐了,这文人作者也没比车间上夜班的师傅们强多少嘛!
还什么大主编呢!
下午,文艺理论家玛金做了报告——《文学写作者的素养:从“工具论”到“人本位”》
随后,开展了分组预备会。
按小说、诗歌、散文分三组,推选了小说组由陈邓科牵头,诗歌组由严震牵头,散文组由菡子牵头,明确“不抓辫子,只挖真问题”的研讨规则。
许成军当时怕麻烦,想也不想就跑去了菡子的散文组。
苏中在小说组风中凌乱,刘祖慈在诗歌组满脸无奈。
当人?
菡子懵了:“成军同志,在散文领域也有创作?”
许成军舔个脸:“创作不太多,但是感觉我的散文薄弱,有学习的必要,尤其是不想错过和菡子老师学习的机会~”
菡子:“.”
但是,菡子真的算是许成军最敬佩的女性作家了。
这是唯一以一位亲历朝鲜战场与越南战场的中国女作家。
菡子出身书香门第,17岁投身革命洪流,1938年加入新四军,革命足迹遍布皖东、苏北。
参与梅山水库建设时,以普通民工身份与群众同吃同住,白天挥镐挖渠,夜晚在煤油灯下创作。
抗美援朝期间,她主动请缨赴上甘岭前线,在零下30c的坑道里记录黄继光等英雄事迹,写下《我从上甘岭来》等战地通讯。
1965年,她再次以中国作协唯一女作家身份奔赴越南战场,发表《贤良江畔的梦》等作品,以文学传递中国人民的正义之声。
很难不让人佩服。
眼看事情要生变。
许成军赶忙说:“最主要的是,我最近在创作一篇以对y自卫反击战为题材的军旅题材长篇小说,希望有能和您学习的机会。”
这话许成军说的诚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