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都市言情 > 我的时代1979! > 第87章 他强任他强(310求首订)

第87章 他强任他强(310求首订)

“书写时代的作品,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时代表象,更在于为时代提供正向的精神指引。作品结尾,春兰“踩着碎玻璃走出商场”,裙上的“在夜里慢慢开了”,这样的意象处理虽有文学性,却传递出错误的价值暗示.。”

“青年作者有灵气、敢探索是好事,但文艺创作的“大胆”当用在如何更好地歌颂劳动、赞美集体、弘扬正气上,而非在思想立场上“大胆”越界。

希望许成军同志及更多青年作者能在创作中站稳脚跟,将笔触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将心思用在传递集体主义精神上,让笔下的细节为思想服务,让塑造的人物为群众立范,让书写的时代为未来引航。如此,作品才能真正经得起时代和人民的检验,在shzy文艺百园中结出有益之果。”

文章最后对许成军报以厚望。

许成军:大可不必!

多好的政论!

也怪不得有人评价《班主任》就是一篇披着小说皮的“政论”。

许成军还记得2000年,这位老师有一篇新作面世《给妙龄少女的忠告》(主要给他孙女看的),里面的内容:

包括但不限于你要珍惜你的童真——你的童真一旦失去就没有第二个“初夜”、不要随便和人上床、奥斯卡影片《美国丽人》里的美少女并未被任何一个男人.

里面的关键词着实吸睛,给个十岁的小姑娘看只能说是猎奇。

比李银河还李银河。

关键是你给自己孙女看也就罢了,你还公开发表

还有更戏剧的,这位老师曾经梦中偶得一妙句,叫“江湖夜雨十年灯”,公开发表了,就一句话,牛吧!

关键是要早一千年,这确实还不错,但是不幸的是有个叫黄庭坚的家伙,不识趣!

竟然早前年抢注,还加了句“桃李春风一杯酒”!

老师也是勇者无惧:“我实在不记得什么时候度过他的诗,因确系自己梦中所浮现,故不避梦窃。”

你们大胆!

当然,老师还评价了《野蔷生处是吾乡》,话很多,但是没必要挨个字给大家看,总结起来四个字:小儿习作!

立场不同,合该理解。

这两位开了头,接踵而至的批评声音便如潮水般涌来。

连复旦大学内刊都冒出了一些苗头:

中文系某大三学生在社团内部刊物中这样评价:

1979年的社会变革中,确实存在新旧观念的碰撞,但这种碰撞的本质是我们shzy制度自我完善过程中的进步性调整,而非“个人与制度的对抗”。作品却将这种时代背景简化为“规矩与欲望的冲突”,用“镜面破碎”象征“制度崩塌”,用“踩着碎玻璃走向布”暗示“挣脱制度才能获得自由”。

这种艺术处理完全脱离了现实逻辑: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不是靠“违反纪律”“对抗集体”实现的,而是通过在制度框架内的辛勤劳动、集体奋斗得来的。作品用虚幻的“觉醒”替代真实的劳动创造,无疑是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背离。

当全国那些曾沉浸在《试衣镜》共鸣里的年轻读者,那些在作品中照见自己爱美心事的“猪猪女孩”们,尚未从这份触动中缓过神来,便猛然发现:自己真心喜欢的《试衣镜》,竟遭到如此尖锐的批评。

一会儿被指“模糊阶级界限”,一会儿被批“聚焦个人私欲”,字字句句都扎在心上。

一时间,《试衣镜》仿佛成了“错误”的代名词,连反复品读它的自己,也好像成了错的一部分。

可谁规定,人不能向往好看的衣服?对美的渴望本就像堤坝里蓄满的水,一旦有了出口,便再难抑制。这从不是什么出格的欲望,而是藏在每个人心底的本能。

于是,向《收获》杂志社、向作者许成军写信倾诉的读者,便越发多了起来。

有人由衷赞叹许成军对人性肌理的细腻捕捉,说那字里行间的心事。

有人在信里鼓劲,盼他在这场批评的风雨里站稳脚跟,不改初心。

更有大城市的少女,悄悄附上一张边角修得整整齐齐的黑白照片,照片背面用钢笔轻轻写着:“许同志,这样算不算好看?”

一时间,《试衣镜》像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全国读者心里漾开了层层涟漪,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讨论热潮。

这股热潮无关投机的喧嚣,无关规训的紧绷,只因为许成军用文字轻轻推开了那扇紧锁的“笼子”。

里面关着的,从来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每个人心底对真实与美好的渴望。

但这不就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真正作用么?

也启到了正面作用不是么?

1978开始,变化和改变的不只有经济、体制。

还有社会风气、人文风貌、文学艺术以及群众的物质和精神世界。

在接二连三的负面内刊和报讯消息传到李晓琳那时,她终究是坐不住了,在刊发的第三天早上,一大早就跑到文联招待所。

一见到许成军还坐在食堂悠哉悠哉的喝粥,就气不打一处来:“好家伙,感情我们在那急的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你倒好,坐稳钓鱼台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