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见状,深吸一口气,安抚道:“太皇太后可宽心。陛下虽幼,朝中并非无可用之臣。司徒王允,此次诛杀董卓,立下不世之功,其忠直之名,天下皆知,可堪大用。”
“王允?”董太皇太后沉吟道:“此人确实忠勇!”
“太皇太后,末将有一言。”
李昭拱手道:“可推举王允为太尉,总领朝政,主持中枢。另,冀州牧蔡邕,乃当世大儒,忠心汉室,体恤民生,可调任司空,分管民生、典章之事。如此,一文一武,相互制衡,共同辅佐陛下,朝局自可稳固。”
董太皇太后眼中闪过一丝亮光,细细思索起来。
王允有定策诛杀董卓之功,忠心汉室,威望足够。
而蔡邕学识渊博,品行端正,两人确是合适人选。如此分权,既能避免权臣独揽,又能各司其职,确实稳妥。
“此计甚好。”董太皇太后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些许笑意,笑道:“只是……哀家终究是妇道人家,陛下又年幼,恐还是难驾驭这朝堂纷争啊,仍然需要武睿侯多对陛下照拂啊!”
李昭闻言,抬头,目光诚恳拱手道:“末将自然会尽力辅佐天子,另外,太皇太后仁德,深得民心,昔年高后临朝,稳定汉室基业,如今陛下年幼,太皇太后不妨效仿先例,垂帘听政,总揽全局。如此一来,上有太皇太后坐镇,下有王、蔡二公辅佐,朝局定能安稳。”
“嗯?垂帘听政?”董太皇太后猛地抬头,眼中满是震惊,道:“这……可行吗?先前何进那厮,最是抵制哀家参与朝政……”
“时移世易。”李昭语气坚定,说道:“如今国难当头,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乃是为了稳固汉室江山,顺应天意民心。末将愿倾尽全力,促成此事,谁敢有异议?”
李昭的话如同一颗定心丸,让董太皇太后瞬间安定下来。
她看着李昭,眼中充满了感激与信任。有李昭这等手握重兵、威望卓著的重臣支持,她垂帘听政之事,可能性大增。
“若能得武睿侯支持,哀家……便斗胆一试。”董太皇太后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决绝。
李昭躬身道:“末将定当鼎力相助。”
董太皇太后放下心来,又想起一事,问道:“蔡邕调入朝廷任司空,那冀州牧之位,该由谁接任?”
李昭闻言,微微思虑,便道:“吕布此次诛杀董卓,立下首功,其勇武冠绝天下,可封为卫将军、温侯,留在长安。其义父丁原,一直镇守并州边境,熟悉边事,忠诚可靠,可调任冀州牧,镇守河北,以固北疆。”
董太皇太后闻言,想了想,也不由点了点头。这一次,吕布在诛杀董卓,保护皇宫,两事上确实功不可没,封为温侯,实至名归。丁原是吕布义父,由他接任冀州牧,既能安抚吕布,又能镇守一方,倒也合适。
“便依武睿侯所言。”董太皇太后彻底放下心来,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笑道:“哀家有武睿侯这般忠良辅佐,我大汉定能渡过难关,重焕生机。”
“此乃末将之本分。”李昭躬身应声笑道。
退出偏殿,李昭抬头望向宫城上空的烈日,眼中却是闪过一抹异样的深邃。
……
李昭回到了在长安的府宅。
李智、贾诩两人忙迎了上来。
“主公,不知太皇太后见主公可是为了辅政之事?”贾诩对李昭问道。
“不错,太皇太后欲令本侯留在陛下身边辅政,不过被本侯拒绝了。另外本侯推荐了王允为太尉,岳丈蔡邕为司空,一文一武辅佐天子,并由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丁原因为吕布之功,担任冀州牧,如此一来,朝廷足以安稳了!”李昭脱下衣服,面无表情说道。
“这……”
李智、贾诩两人听着李昭的话,当即身体一震,面面相觑了起来。
如此安排,朝廷真的能够安稳吗?
董太皇太后是什么身份?那是藩后,藩后不得干政!
当初便是如此约定的,而且何进便以此拿捏住董太皇太后的!
如今……
李昭是可以通过自身威望,强行推董太皇太后锤炼听政。
但,这就是在对抗祖制。
现在不发作倒好。
将来若是发作,被人以此为借口对汉室发难,便是致命性的。
而王允,又是什么人?
王允的此人是忠直闻名,却又刚愎自用,而偏执的人,成为权侵朝野的太尉……
而蔡邕又是什么人?
蔡邕则是大儒,也是忠直,忠诚汉室,注重民生,可以说与王允的性格截然不同。
一个为太尉,一个为司空,放在一个朝堂,怕是会激烈的出现政见不和现象!
贾诩倒也知道李昭的野心,此时听着李昭对朝堂的布局,也是点了点头。
不过随即,贾诩便对李昭拱手道:
“如此安排,朝堂确实可以安稳,侯爷可放心回并州了,另外军中粮草,以及诸侯粮草怕是都不多,接下来便要散去了,还有一件事还需要侯爷要有提前的应对措施!”
“嗯?何事?”李昭闻言,不由一怔,问道。
“袁术!”贾诩拱手道。
“冢中枯骨,袁术?”李昭眼眸微眯,出声道。
贾诩:“………”
虽然贾诩感觉李昭说的确实不错,袁术从私藏传国玉玺便有取死之道了,但是,冢中枯骨这词,倒是形容非常贴切。
贾诩拱手道:
“主公,如今诸侯联军粮草不多了,不宜再起战事,关于袁副盟主之事,一切皆是李诚一面之词,并没有真凭实据,当然,贾诩并没有诋毁李诚将军之意,毕竟若非李诚将军,怕是联军有大麻烦了。但是,若是副盟主突然有心造反,难免对大汉威严冲击不小,难免对主公这盟主名声有影响。因此,诩以为,此事当稳妥进行,先仔细确定袁副盟主真的是私藏传国玉玺了,还有袁副盟主是否真的与张济私通了。毕竟,当初要与张济接触的是袁副盟主麾下的张勋,两人又都姓张,难免其中没有猫腻。”
“诩以为,此事当慎之再慎,就算是太皇太后、诸侯以及天下的袁氏门生故吏们,怕也是不欲随意逼反这袁氏嫡子。”
贾诩对李昭拱手说道。
李昭闻言,眼眸微眯看着贾诩,直看的贾诩有些浑身冒冷汗。
突然,李昭一拍桌案,对一旁侍立的李智道:
“智弟,立即派人联络李诚,谨慎确认文和先生的话,有没有真凭实据,确实不能随意诬陷副盟主。另外,那李诚不是拍着胸膛保证,那李晏不是要投靠本盟主吗?为何迟迟还没有见李晏的消息,问李诚可否确定其二哥李晏投靠本侯!”
李昭的话音传入李智耳中,李智眼眸闪烁光芒,忙对李昭拱手,道:
“诺!”
一旁的贾诩,见李昭毫不迟疑听他的建议,也不由捋了捋胡须,欣慰点了点头。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