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章 小国也有大才!原子弹的秘密!婆罗洲的吸引力!海纳百川!
在后世,当我们讨论20世纪以来的欧美科学家时,几乎都默认指的是英法德美四国。
因为这四个国家的科学大佬是最多的,以至于每个人都能随口说出几个大名鼎鼎的名字。
它们在不同的时间段都是科学的中心,代表着先进的方向。
而其它国家就没有这种殊荣了。
虽然荷兰出了洛伦兹、丹麦出了玻尔、奥地利出了薛定谔、意大利出了费米
但他们往往都是孤单英雄,好像一个人就吸光了祖国的所有气运,无法形成真正的底蕴。
至于那些小国,则往往都是被忽略的。
匈牙利就是这样一个小国。
从奥匈帝国分离出来后,匈牙利在欧洲的地位可谓一落千丈,成为二流国家。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国里,却诞生了好几位科学大佬。
他们分别是:冯·诺依曼、维格纳、西拉德、冯·卡门、泰勒。
这五位都是曼哈顿计划的参与者,他们之间也都彼此相识,关系很好。
冯·诺依曼创造的计算机理论是后来信息时代的根基。
所以,他以顾问的形式,负责曼哈顿计划中的理论计算部分,包括计算机的使用等。
后世大部分人有个误解,认为我国的原子弹是靠算盘打出来的。
这句话其实是不妥当的。
因为算盘负责的只是其中几个部分,大部分的计算还是靠计算机。
当时我国也有了较为先进的晶体管计算机,可以满足计算要求。
西拉德更牛逼,他早在1933年就提出了核链式反应,1934年又提出了以中子为基础的核反应堆概念。
要知道,当时费米才刚刚提出超铀元素不久,铀核裂变都还没影呢。
西拉德的眼光,简直吊打任何物理学家。
那为什么铀核裂变的故事中没有西拉德呢?
因为这位老兄提出的概念,不是以论文形式,而是以专利形式发表的。
专利和论文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
论文需要有充足的理论推导和实验证据,但是专利只需要一个想法即可。
西拉德没事就喜欢写专利,把自己的想法全部写下来,估计是指望哪天就能暴富。
他当时写完了核链式反应的专利后,觉得铀元素很适合当实验对象。
因为他认为铀元素是可以被一分为二的。
至于符不符合玻尔的液滴模型,西拉德只想说:不可能?跟我的专利说去吧!
可惜,他太穷了,买不起铀,导致实验无法进行,中道崩殂。
不然的话,铀核裂变估计能提前好几年。
当时,德国是最先开始研究原子弹的。
所以西拉德和维格纳一起,急匆匆找到爱因斯坦,说服对方联名给美国总统写信,希望他能下令制造原子弹。
要是被德国抢先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西拉德在曼哈顿计划中,协助费米建造了大名鼎鼎的“芝加哥一号堆”。
然后,他把核反应堆写成了专利,关键还获得了美国专利局的授权.
冯·卡门虽然是空气动力学大佬,研究飞行器的,但是他同样也参与了曼哈顿计划。
运载小男孩的飞机,就是他负责选定的。
核弹实在太重了,普通的飞机无法完成运送任务,必须要经过特殊的设计。
而冯·卡门的研究就派上用场了。
他通过计算,确定飞机在投掷完成后,能够逃离核爆伤害范围。
后来证明,他的计算是正确的,飞行员安然无恙返回。
至于最后的泰勒,那更是大名鼎鼎的“氢弹之父”。
他从始至终都不服奥本海默。
后来,泰勒被美国海军部看中,秘密拉去研究氢弹了。(原子弹是陆军部牵头搞的)
如果说原子弹还能在网上找到很多公开资料,小国也能造出来。
那么氢弹的一切信息都是绝密,它才是真正的国之重器,不可亵渎。
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这个世界上氢弹的构型一共只有两种,一种是泰勒构型,另一种就是我国的于敏构型。
如此可知泰勒的实力,也难怪不服管。
但是现在这个时间点,冯·卡门老大哥已经功成名就,其余匈牙利四兄弟还只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一辈。
冯·诺依曼今年25岁,目前是德国柏林大学的数学讲师。
他的研究方向包括数学和量子场论。
最近婆罗洲阿尔法实验室在计算机领域的突破,让冯·诺依曼极其羡慕。
他认为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在计算机的研究中大放光彩。
并且他也有了一些想法。
所以,他很想去阿尔法实验室工作。
柏林大学物理学主任薛定谔很喜欢这位小老弟,对方在量子场论的理解非常深刻。
最关键的是,按照奥匈帝国算论谱,二人以前算是老乡了。
他在聊天时,看出了冯·诺依曼的想法,于是笑着说道:
“你要是想去的话,我可以帮你问问布鲁斯教授。”
“教授一直都在招兵买马,肯定非常欢迎你这种天才。”
“而且阿尔法实验室可不是普通的那种急功近利的实验室。”
“你进去后,依然可以研究自己喜欢的领域,没有人干扰你。”
薛定谔要不是放不下自己的十几个老相好,他都想去婆罗洲了。
反正他也没有孩子,可以随心所欲。
冯·诺依曼闻言,顿时神色兴奋。
他知道薛大佬说到做到,而且以对方和布鲁斯教授的关系,应该不是难事。
“教授,那就谢谢你了。”
薛定谔拍拍他的肩膀,笑道:
“年轻人就得到处跑多历练。”
真实历史上,冯·诺依曼在后年就去了美国普林斯顿当讲师,接着一直就留在了美国。
另一边,德国法兰克福大学。
今年30岁的西拉德在博士毕业后,就跟随导师劳厄来到了法兰克福大学。
自己的导师是物理系主任,他也很容易拿到了教职,过得很惬意。
不过他还是更怀念在柏林大学的日子。
真实历史上,当时的柏林大学里有普朗克、爱因斯坦、劳厄等物理巨擘。
每月都会在学校里举办各种物理学研讨会。
西拉德从匈牙利来此求学时,胆大包天,他经常以学生的身份,跑到研讨会的第一排坐着。
因为他有很多想法要跟爱因斯坦聊聊。
爱因斯坦对这个自信的小伙子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一来二去,两人就成为了好朋友。
西拉德“原形毕露”,在讨论学术问题之余,经常拉着爱因斯坦一起写专利。
爱因斯坦又想起了自己在瑞士专利局的美好时光,更喜欢西拉德了。
就在不久前,二人还一起申请了一个冰箱专利,用磁泵驱动金属微粒浮液代替氟制冷剂,提高冰箱的安全性。
(这个专利后面有重要作用)
一家德国公司买下这个专利,生产出原型机之后,发现噪音实在太大了,根本没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