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都市言情 > 风起北美1625 > 第468章 序幕(一)

第468章 序幕(一)

倘若,在新洲大陆因为西班牙人的自身麻烦不断,再加上行动异常迟缓,使得新华一时间陷入到是战是和的选择困境之中,那么在神州大陆,一场决定未来双方最终命运的宏大战役却迅速进入到中盘阶段。

十数万军队不断匯聚於大明辽西战场,沿著大凌河河谷铺开阵列。

六月的风裹挟著辽东特有的乾燥与凉意,吹动著绵延数十里的旌旗,猎猎作响的声音如同战鼓般震慑人心。

如林的刀枪在阳光下闪烁著冷冽的光芒,隨著士兵的移动而起伏,宛如一片死亡的麦浪。

甲冑反射的日光刺得人睁不开眼,远远望去,一支支军队仿佛被一层银色的火焰所笼罩。

护城河的冰水已经解冻,浑浊的水面上漂浮著断箭与残骸——那是双方斥候连日廝杀留下的痕跡。

一具具被水流泡得发胀的尸体卡在河岸边的芦苇丛中,几只乌鸦正贪婪地啄食著已经腐烂的面部。

空气中瀰漫著血腥与河水的腥臭,混合著远处军营飘来的炊烟味道,构成了一幅残酷的战爭图景。

明军的“新夷大炮”正被骡马拖拽至前沿,炮口缓缓抬起对准敌阵。

清军的弓箭手已搭箭上弦,箭簇在阳光下连成一片银光。

双方的炊烟在旷野上升起又被风吹散,乌鸦群在低空盘旋不去,一场决定明清国运的血战,已在这肃杀的天地间拉开序幕。

崇禎十四年六月初二,清军前线进行了轮战换防,多尔袞、豪格率领两白旗和正蓝旗接替济尔哈朗所部正红旗、镶蓝旗和镶红旗,继续围困锦州,同时按照皇太极的要求,在外围部署大量机动兵力,阻击明军往城中输送物资补给。

六月十一日,驻守杏山的明军沿著小凌河向锦州增援,被清军击退。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101??????.??????】

六月十四日,松山明军亦向锦州增援,被多尔袞派副都统星訥、参领鰲拜率兵逐退。

明军统帅、蓟辽总督洪承畴坐镇寧远,选择屯兵不动,遥遥与清军主力展开对峙。

一个多月前,驻守锦州的祖大寿曾派出几骑哨探来寧远面见洪承畴,言及城中粮食尚可支撑,无需急切与清军进行主力对决,可以车营在外围声援。

即便全师来救,最好也要步步为营,缓缓推进,万不可为清军所趁,袭了大军后路,造成不忍言之事发生。

对此,洪承畴是深以为然,与他主张的且战且守的作战方略不谋而合。

其实,这场大战进行到此时,明清双方皆不断往锦州堆砌兵力,使得整个战役规模越来越大,都已经大大出乎双方统帅的意料之外。

那么,这场战事是怎么爆发的呢?

究其原因,引发两军激烈对抗的源头是奴酋皇太极欲图在义州(今辽寧义县)屯田。

当然,屯田的主意也不是皇太极一拍脑袋临时想起来的,而是由时任汉军镶蓝旗都察院右参政张存仁提出的。

他向皇太极献言:“直捣燕京必先攻锦州、寧远,如欲不发兵而得锦州、寧远,应先屯驻广寧,威逼锦州、寧远门户,使明军耕种自废,难以图存,且足粮以供我大清。明军无以立足,必会弃守锦州,退避寧远;周而復止,再退寧远,及至山海关,辽西要地则尽属我大清矣!”

张存仁原为寧远副將,崇禎四年(1631年),他隨辽东总兵祖大寿一起修筑大凌城,並驻守其中。

在遭到后金八旗大举围攻后,兵败被迫与祖大寿一起降了后金。

不过,祖大寿是假降,抽了个空子转身就跑回锦州了,而他在降了后,却死心塌地开始为后金效力。

这廝投入皇太极麾下后一直很卖力,崇禎九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然后学明朝政治架构,也设都察院,位在六部之上,他便被任命为都察院承政。

崇禎十二年(1639年)二月,清军大举来攻,准备剪除锦州外围屏障松山、塔山和连山等几座坚固堡垒,为后续围攻锦州创造有利条件。

然而,清军猛攻月余,不仅未能敲掉任何一座堡垒,反而在明军犀利的火炮打击下,损兵折將。

尤其是在松山,明军凭藉十余门“新夷大炮”,重创攻城清军,造成马光远、石廷柱两部汉军八旗死伤一千五百余,是为松山大捷(没有孔有德带来的眾多火炮,清军损失较原有歷史时空更为惨重)。

清军在这些坚垒固堡下碰了一鼻子灰,不仅兵马折损不少,而且明军凶猛的火炮还给清军攻城部队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阴影。

面对明军的坚城大炮,八旗诸部將领皆认为,最好不要主动去碰!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