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都市言情 > 风起北美1625 > 第307章 立国之本

比如,大明的官学(府、州、县学以及国子监),学子们埋头苦读四书五经,只为一朝科举成名。

又比如,欧洲的天主教会学校,宗教的教义贯穿教学始终,知识传授带着浓厚的神学色彩。

除此之外,皆为收费昂贵的私学和书院。

学生若想接受正规而系统的教育,需要费一笔不菲的费用,远不是普通百姓所能承担的。

教育,成了少数人的特权。

而新华的教育,不论是基础的小学教育,还是进阶的中级教育,乃至刚刚建立不到一年的大学精英教育,皆为政府普惠性质,由政府出资建立校舍,聘请教师,提供书籍,甚至给予食宿补贴。

而且,四年的小学教育更是强制性的和义务性的,所有适龄孩童皆要入学,统一接受国家所规定的基础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甚至,大量归化的土人孩童也被强制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

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新华境内,女子也同样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打破了传统的性别枷锁,让知识的光芒照亮每一个孩童的眼睛。

数年前,囿于师资力量的极度缺乏,新华基础教育是非常简陋而粗疏。

往往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教授数十名乃至上百名学生多门功课,为此,他们常采取一种被称之为“传帮制度”的教育方式。

即,教师会先教导一批年纪较大或者领悟力较强的学生,然后再由这些学生反过来再指导和教授一群年龄更为年幼的孩子。

通过这种方式,无论学校有多大,仅需少量的老师便能完成基础教育和学业管理,以点带面,逐次点亮知识的火种。

同样,只需要少许的书本就可以让整个学校的学生学会读书认字,并掌握简单的阅读和算术能力,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终是逐步建立起了新华的教育体系。

随着近十年的教育发展,匮乏的师资力量也得到了极大改善,越来越多的专业教师奔赴各个学校,为学生们更为精细的传授学识。

但在一些偏远屯殖点,以及部分新辟移民据点,仍在采用这种“传帮”教育模式,因地制宜地延续支撑教育的框架。

在新华建基之初,穿越众便将教育视为“立国之本”、“发展之基”,而非大明那种单纯的科举阶梯或欧洲宗教工具。

可以说,受实用主义的影响,新华从一开始便建立起了一套迥异于大明和欧洲的近代化教育体系,为国家的长远发展筑立根基。

为了确保四年义务教育的全面覆盖,新华政府每年都会从财政收入中拿出相当大的一笔经费,对教育施以补贴,不论是学生课本,还是所用部分笔墨皆由“公学”统一发放,而无需学生支付任何费用,力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毫无负担地完成基础教育。

在新华境内的各个乡镇村屯,还设立了“学监”(村屯一般由村长兼任),定期巡查适龄孩童的入学情况,确保没有一个孩子辍学。

而教学内容则完全摒弃了大明的四书五经,而是围绕新华的实际发展需求来设计。

比如,小学阶段的国文课程,则是以白话文读写认字以及文书撰写为主,培养基本的书写沟通能力,让学生们能快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而算术,需要掌握简单的四则运算能力、图形的认知和描述能力、时间和空间的理解以及解决普通的数学问题的能力,为日后的科学技术学校打下基础。

除此之外,还有自然格物,史地常识等基础学识,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世界观,拓宽视野。

在这个时期,新华的教育体系无疑是非常“超前”,也是极为“离经叛道”的,但这种实用主义、全面普惠以及男女平等教育权的诸多理念,实则为近代国民教育的雏形。

若这一模式能持续发展下去,可使新华比原有历史进程更早实现技术工人阶层的规模化培养,进而提早迈入工业革命的门槛,开启一个全新的辉煌时代。

科技,就是生产力。

教育,则是科技之本。

没有人比穿越众更明白这一点。

——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