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奔袭得手
可有了这批物资骡马后,对于王平接下来的战术计划显然是大有裨益,不但能大增计划的成功性,也给王平带来了更多的容错机会。至少王平以及賨人兵马不必担心短时间内攻不下天雄关时,会有断粮的风险了。
随后,王平下令封锁消息,并将战俘全部集中起来,利用他们随军转运粮草军械。
接下来,王平以何蓝为主将,领兵马驻守剑门关,他则带着剩下的两千賨兵准备奔袭天雄关。
不过在这之前,王平打算先好好休整一下。
即便是賨人,连着走了七八天的山路也是大为吃力,随后不及休整,又投入到了一场战斗之中。
虽然剑阁的抵抗较为软弱,但賨人士卒们也的确到了精疲力尽的地步了。
接下来奔袭天雄关虽然只有六十里路,但道路却是在山脊之上,两边皆是崇山深谷,险恶异常。且抵达天雄关后,还得紧跟着攻城,眼下有现成的营房和各种充裕的补给,能够及时休整一下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最为重要的是王平这一路紧赶慢赶,在时间上已经腾出了冗余了。
在刘封原定的计划之中,给王平安排的赶路的时间足足有十天之久,而王平仅仅只了八天时间就赶到了剑阁,并且在当晚一鼓作气拿下了剑门关。
这样一来,算上原本刘封给王平预定的两天攻城时间,王平眼下足足有四天时间可以挥霍。
但王平依旧毫不松懈,仅仅只打算休整一日,然后继续出发,留出的三天时间作为冗余,以防万一。
刘封曾经告诉他,周泰那边会提前做好准备接应他,但并不会定死时间,而是以他为主动一方进行计划,王平自然是想要尽快拿下天雄关,完成整个计划,在刘封面前出一个大彩。
要不是賨人士卒实在是太过疲惫了,王平就是这一天都不想等。
王平这边进展十分顺利,已经派人南下,前往贺齐处报捷。
来时为了不惊动剑阁以及梓潼的联军,王平这才提前出发,走的山间小道,否则只需要跟着贺齐一起出发,然后在贺齐主力围城之后再北上剑阁就行了,这可比山间小道顺畅多了。
只是如此一来,剑阁很可能会有所准备,达不到突袭的效果,同时也会让曹氏更早察觉到刘封的落子点并非梓潼、涪城,而是葭萌关一线。
这个任务的前半段,王平完成的相当好,如今只剩下最为核心的天雄关了。
此时,李典的奏报传到了雒城,然后又被送至成都。
这几天里,有了曹军增援,成都的兵马剧增到了七万余人。
可左幕军却是怡然不惧,天天列阵挑衅,还将请战帖送入了成都城中,邀约曹昂正面决战。
这邀约的帖子捏在曹昂的手里,仿佛一块烫手山芋,让他很是头疼。
眼下局势焦灼,曹昂其实是真想打一仗破局的。
只要能打赢,其他还怕破不了局?
可左幕军的实力也让曹昂很是头疼,别说他没信心了,就连曹仁也没自信能够必胜。
然而司马懿却是力劝曹昂决战,因为他觉得蜀中的气氛越来越不对劲了,总觉得有一张无形的大网在张开。
司马懿自然不觉得联军能够稳赢左幕军,而是想借着这一战帮曹昂下定决心。
若是赢了,那自不必多说,一路继续推进,收复广都、武阳即可。
若是输了,只要不是惨败,那曹昂也应能下定决心放弃刘璋,退回涪城、梓潼一线。届时依旧能保住广汉半壁江山。
最重要的就是打一仗,就不会再有如今这般进退维谷的焦灼感觉了。
可曹昂偏偏难以决断,直到李典和李整的消息传来。
收到李典消息之后,曹昂意识到再不下决断,蜀中的曹氏大军可就要危险了。
摆在他面前就只剩下了两条路,一条立刻开战,一条立刻撤退。
犹豫再三,曹昂还是不甘心就这么灰溜溜的撤军,再加上刘璋也意识到了危险,表态愿意全力配合,终于让曹昂下定了决心,接下了刘封的邀战帖。
两军约定次日清晨,于成都城外的平原上一决高下。
次日清晨,双方大军各自出营,于成都城外布阵。
曹军阵型位于西北,与成都城形成一条线,若是大军有所闪失,可以依托成都遏制左幕军的追击,并绕行成都城东、城北入城,可以算得上是未虑胜先虑败了,这也是司马懿给曹昂提出的建言。
左幕军的阵型则是位于东南,与曹军遥遥相对。
如此列阵,可背靠府水河,使得左翼无虞,不必担心会遭遇联军的骑兵突袭。在骑兵兵力上,联军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要胜过左幕军。
在对面具有骑兵机动优势的情况下打进攻战,无疑是相当不利的。因此,刘封在布阵伊始就做好了准备,他今天要打的是防守反击。
刘封本人坐镇中军,由三千亲卫军护卫左右,陆逊则作为副帅,负责前沿指挥。
大军分为三路,中路先锋为吕蒙,左路先锋为吕岱,右路先锋为文聘,各带本部人马两千人列阵以待。
紧跟在他们之后的,则分别是魏延、黄忠、凌统三将,名为次锋,可实际上,在刘封的计划之中,这一阵才是真正的先锋阵。
刘封今日要打的是防守反击的战术,那上面的一阵自然不是用来进攻,而是专门用来防御的了。
第三阵则是张南、冯习、孙皎、杜彟五部人马,为中阵人马,专门负责当次锋反击撕开对方缺口后,投入战斗,扩大缺口,同时掩护次锋的两翼。
第四阵则是孙策所领的骑兵营,以及甘宁、黄盖两部水军陆战队,担任总预备队,听候刘封、陆逊的命令。
傅彤所部两千人,并赵韪所部编练的七千余人(被抽调补充嫡系后所剩人数)守卫大营,以傅彤为主将,接应出战大军。
另外还有两千人左右的工匠队伍,用以操作各式战争器械。
左幕军全军共计三万七千人,另有九千余人守卫大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