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没什么能和陛下说的了吗?”
在听闻了汪应蛟的来意后,孙如游瞪着一双老眼,满是无奈的看着对方。
“大宁的官员都配属齐全了?物资都押运过去了?朝廷新的屯田卫所百姓都出发了?”
一改过去自扫门前雪的态度,孙如游连连将现在户部衙门所要面临的问题都给问了出来。
“闲的没事做,你哪怕是去宝泉局巡视他们的造钱呢,你和陛下谈什么学问呢。”
“有事儿?”
从孙如游的话中听出了不对劲的味道,汪应蛟一皱眉头,开口问道。
“你知道,陛下最喜欢看的几本书,都是什么吗?”
没有正面回答汪应蛟的问题,孙如游问出了可能会让天下儒生颤抖的问题。
也没等对方回答,汪应蛟就自顾自的说到。
“韩非子、商君书、管子,陛下尤重法家杂书。”
“对于四书五经之类的典籍,也就仅仅翻看了几遍后,就将之束之高阁。”
“西苑大火之时,陛下书房之中的众多书籍,其他的书都被抢了出来,惟独礼部送去的四书五经被烧了。”
“从刘时敏口中得知这件事后,我谁都没敢告诉。”
“你现在。。。哎。”
说到最后,孙如游忍不住一跺脚。
“陛下让我根据三经新义重修考纲,我一直都在拖延。”
“你现在这一谈,陛下就又想了起来。”
“。。。”
听到孙如游的话,汪应蛟沉默了下来,许久后,才开口道。
“《春秋》之后史笔无大伦,唯记事耳,士子遂不读史书。”
“西京之文实,东京之文弱,犹未离实也;六朝之文游,离实矣;唐之文庸,犹未离浮也;宋之文陋,离浮矣。元无文。”
“这是所谓的后七子中,王世贞之语。”
“儒学已是这般,既不读史书,又不敬前人。”
“孟子有言,既信书,则不如无书。”
“该改一改了。”
“此事若是做下,必留千古骂名。”
听到汪应蛟的话,孙如游脸色难看的摇了摇头到。
“公不见,张居正之事乎?”
“致良知,而后知行合一者,方为君子。”
听到孙如游的话,汪应蛟一手按着他身前的桌子,同时道。
“汪某虽不敢自称为君子,然却有追随张公之心。”
“昔年,张太岳有救急存国之心,汪某年幼,为奸人所骗,上书弹劾于他。”
“宦海生涯数十载,至今方知张公之意。”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