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警一角也有些差强人意,少了一点内在的神秘感,暂且当做备选吧。
再下来的卢亚文同样是帝影出身,1984年出生,比师兄陈昆小了将近10岁,但一眼看过去反倒像是陈昆的哥哥。除了偏于“成熟”的长相,气质上他也属于老实厚道那一挂的,优点是自带一抹儒雅的书生气。
试镜片段只能说是不温不火,没表现出多少让陈一鸣眼前一亮或是小吃一惊的东西,都在设想的范围之内。
于导演而言,选择他也就意味着选定了一个可以快速刷日程的方向,主动放弃拍摄过程中的意外,也一并放弃掉任何的观念碰撞与灵感火,唯一目的就是踩着制片表拍完上映。
陈一鸣当然不愿意如此,这样拍电影哪还有乐趣可言?
卢亚文是个好演员,可惜与陈一鸣没有眼缘儿,至少现在的卢亚文没能激发出陈一鸣的创作欲望,只能有缘再会了。
倒数第二的刘易军是个中年帅叔,看照片真不像是40多岁的人,事实上他是1970年出生,是前几位的叔叔辈。
刘易军同样是帝影出身,这次试镜侧面验证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只要铂爵爆产能,就不可避免地要走出魔圈,跟更多北边的同行合作。
魔戏的好演员就那么多,被铂爵一茬茬地薅,这不就薅无可薅了么。
《第十三层楼》的试镜不是没有魔戏毕业生参加,但或是限于外形,或是失于演技,全部止步于第二轮。
不是他们不优秀,而是限定入围人数以后,跟帝都两所大校的雄厚积累相比,优秀得不够。
其实拍《木兰》的时候就是这样了,两个女角色魔圈内部根本挑不出来,这才会选择邀请试镜。
刘老师的职业路径跟许亚君差不多,都是高开低走的典型,刚出道的时候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电影,都是当仁不让的男主角。
演配角的剧组也是顶级配置,还都能刷到个把权威奖项的提名。
然后三五年之后就好景不长,戏不少演就是红不起来,一步步地退而求其次,结果就是演得越多人越糊。
眼下刘易军已经沦落到在横城抗日神剧里演特务了,这倒是彻底发掘出了他内在的邪恶因子,不管是哪头儿的特务都能轻松驾驭,就算是演地下工作者,给观众的感觉也是这小子迟早叛变。
唯一可惜的是,气质虽然多变了,演技上却多少带了点套路化,阴着脸的样子总给人一种“戴局长”的既视感。
不过从他的试镜片段,陈一鸣还是能够看出一点有意思的东西,那就是刘易军有一种“斯文败类”与“儒雅随和”交相杂糅的矛盾感。
这个就比较特别了,放到《第十三层楼》这种基调整体处于灰色的电影里面,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一想到当最终谜底揭晓,观众知道女科学家心心念念的理想老公,就是这么一个令人一言难尽的男人时,那种违和感一定很有趣。
最后一位就是刚有过一面之缘的“邻居”潘月明了。
因为之前有过一番交流,陈一鸣特意用了更加挑剔的眼光来“审查”老潘的试镜片段。
结果令他十分满意,老潘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业务能力,不仅能够凭借一点提示把握住陈一鸣真正想要的东西,而且显然在演绎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他没有把自己彻底代入,把男主塑造成一个生活被一朝颠覆的失败者,而是牢牢扣住“找寻”两个字,以此作为线索统领人物的行为动机。
同样是最后一幕的演绎,陈昆的演法是“疯狂”,潘月明的演法则是“释然”,震惊而后接受,接受不等于放弃。
个中分寸感其实极难拿捏,由于这个场景需要后期合成,演员的表演跟在试镜时是一样的,都是凭空想象着演。
在陈一鸣看来,潘月明的试镜片段已经够格剪进粗剪版了。
这也从侧面说明,老潘为这场试镜付出了怎么的心血,他没有食言,确实是按照片尾名单第一排的标准来努力的。
虽然从排名来看,他只是男主人选的最后一位。
显然小美并不知道陈潘两人的那段渊源,潘月明的糟糕近况大大压低了他的“行情”,在备选名单里他就是个添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