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卖的好不好,卖东西的商家最清楚,拿过两次票房年冠的陈一鸣,显然就是院线眼中的最佳投资标的,没有之一。
下手的人多了,扯皮就有些旷日持久,导致《第十三层楼》的投资盘子半个月都定不下来。资方难产,之后的建组自然难以启动,因为按照铂爵的规定,一审绿灯的前置条件,就是投资额度大部确定。
于是就发生了眼下这种诡异的事情,资方、制片、幕后都还没影呢,演员倒是已经选的七七八八了。
其实演员并不是眼下最紧要的事项,要知道作为一部大多数镜头实拍的电影,到现在陈一鸣都还没最终决定,电影里的“华国某市”究竟选哪个呢。
考虑到较为紧张的制作时间,就近选择魔都显然是最合理的。
可惜在陈一鸣心目中,魔都却是第一个被pass掉的。
他内心设想过,剧本里的几个关键情节,在魔都可以选取哪些标志性场景来呈现。
但模拟来模拟去,都感觉少了一点味道。
说白了,就是魔都这座城市过于现代化,市容街景太新太干净,建得又太整齐太规矩,很难烘托出陈一鸣需要的那种在意识空间内肆无忌惮的氛围。
陈一鸣为难的地方就在于,近些年华国发展得太快,全国各地都在大拆大建,魔都的问题在其他华国大城市也一样存在。
他又不愿意像很多华国导演那样,专门挑那种“时光停滞”的十八线小城市去取景,《第十三层楼》呈现的是假想的2015年,不是1985年。
这还怎么挑呢,难不成华国背景的片子,反倒要去国外取景?那可太可笑了。
故事背景定不下来,外拍取材就难以推进,特效那边同样无从下手,等于必须提前动工的部分,全都被卡得动弹不得。
小美临走前给他指定的三个见习制片助理,上岗第一件事就被陈一鸣安排了“奉旨摸鱼”的任务。
每天进了办公室之后不干别的,全网查看网友上传的视频,把里面有看点的街景挑出来,然后按城市为单位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每晚发给陈一鸣看。
陈一鸣自己当然看不过来,所以三个助理需要先自己挑一轮,然后发给陈一鸣之前再三人一起挑一轮。
如今还不是10年后用手机拍电影的时代,网上符合要求的视频数量并不多,可能看上半天看到头昏眼,挑出来的素材都凑不够两手之数。
于是每天下班前给陈一鸣“交作业”,就成了助理们的严酷考验。
陈一鸣心里也着急,但他知道自己不能急,一旦选定城市就意味着后续一系列工作快速铺开,因此决不能轻易改弦更张。
所以在时限以内,他宁愿多看多比较,而不是匆忙下决断。
他甚至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如果时限截止还是无法选定外景地,那就把上映时间推迟到后年好了,反正他身上又没背着“对赌协议”。
这会儿他正在查阅小美发给他的试镜入围名单,每个入围演员都附有详细的履历,代表性的作品片段,以及两轮试镜的录像。
《第十三层楼》的人物关系一共有三组,每组人在未来时空与意识空间都有多个身份,涉及到的演员数量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男主人公是一番主角,也是潘月明试镜的角色,设定上是意识空间的程序化ai,通俗点讲就是npc一枚。
同时他还是女主,也就是女科学家老公的初代意识降临体,所以这个角色有一小段一人分饰两角的戏份。
男主的身份还不止如此,在短暂获得“管理员”权限期间,他还先后降临到若干其他npc身上。
这里陈一鸣借鉴的是前世《黑客帝国》中“特工史密斯”的设定,管理员可以任意降临意识空间中其他人的身体,相比身体内的原有意识具有更优先的权限。
围绕男主的人物线有三条,第一条是他突然失踪的好友兼同事a,也是整个故事的起点。
第二条是同事a突然出现的女儿,老友刚失踪,从没听说过的老友女儿就找上门来,这也是引发男主怀疑的最初原因。
第三条是普通同事b,也许是一个像npc一样生活的未来人,也许是一个已经觉醒却装作没觉醒的npc,他在关键时刻为男主提供了非他不可的援手。
其实陈一鸣在巧遇潘月明之后,曾经暗搓搓地想要改剧本来着,把第二条线里的同事女儿改成男主老婆。
不过考虑过后他还是放弃了,如果老潘没被选上还好,真要是选上了,复出作就让人家“昨日重现”,也太不厚道了些。
这跟陈导用电影情节套路宝宝可不一样,那是善意的提醒,这是恶意的影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