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都市言情 >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 223.第223章 瓮中之鳖

此前的驳杂情绪在此时一一淡去,余下的只有对这个臣子的追思。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

另一边房玄龄还在可惜:

成都府衙孔明在边听边抄写。

而这几句文眼被诵念出来后,众人似乎都对这浩然正气看得见摸着到了。

如此一来,就可以直接端了叛贼老窝,在回首包饺子,叛军必然崩溃。

随即就看到了那个似乎也是皇帝的赵匡胤在连连追问。

算了,回头再写出师表把你们都写进去得了。

强汉有气节,盛唐有血性,而南北宋的士大夫能兼而有之的,不过两掌之数而已。

【颜杲卿的人生在安禄山的屠刀下落幕,而颜真卿,还要为河北人民奔走奋战。

这果然是汉儿后辈!

魏郡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这个地方西面是山脉,东面是黄河,安禄山南下就是由此渡河,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战略支撑点。

后世此公文采惊人,但咱们一殿一堂之人,合起来也未必就差了。

李萼得到的小道消息是河东猛将程千里率十万大军正在开赴河北,但被堵在了太行山里。

威武不屈,富贵不惑,宁死不降,方能为汉。

李世民负手而立,出神听着这骈文。

四方的唐军已经开始合围,伱们说的万全之策何在?

何曰史官?赵盾弑其君!

“文采传世之辈,何其多也!”杜如晦也忍不住轻声赞叹。

它并非那么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反而是再简单不过的为人之本和处世之基。

要么往西攻破潼关,但是潼关有天险,而且有名将哥舒翰领大军驻守,叛军如何能破?

在这里史书的记载是“十七郡同日自归,推真卿为盟主,兵二十万,绝燕赵。”

要么往北回河北,但是自己魏郡是第一道防线,而且从河东赶赴过来的郭李两位将军打仗颇有章法,叛军来此?自寻死路。

刘备心中有了一种巨大的安稳感:

这便是他汉儿后辈!

但都不敢拥挤,因为陛下老早就站在这里了……

后辈果然还记得丹青不足画的苏武,这便足矣。

此时给颜盟主当狗头军师的是清河太守李萼。

“好!”寂静的甘露殿中,魏征轻声喝彩。

不过张飞倒是搜遍脑海也没找到一个对上号的严将军。

因此颜真卿认为,此时的叛军已经是瓮中之鳖,就等着被煎炸烤卤炖了。

安禄山在此留两万叛军也是因为这里地势紧要,怕被偷了屁股,结果没想到被他寄予厚望的叛军将领袁知泰被颜盟主打的溃不成军。

“汉有气节,唐有血性,可这宋有科技,若是能兼而有之……”

随着继续抄写,孔明有点怀疑,这是以文作史吗?

但很快便见识到了这后世的文采。

孔明刚被这颜杲卿的合家壮烈殉国所感染欲落泪,随后就被这声音勾起了兴趣。

〖文山公大贤,正气歌极为简单,短短十二个典故道尽了咱们的民族脊梁。

总不能是如今驻守汉中整天出去巡逻的严颜吧?

哈哈哈,怎么可能。

不过成都府衙的刘备和甘露殿的魏征,提出了同一个问题:

“其中些许典故,不解其意,如何能行?”

“也不知道如此大才是何朝代的人?”

但很快,听着后面的“鼎镬甘如饴”“阴房阗鬼火”等等,李世民眉宇间也浮现了惋惜之色:

“此文,当送国子监,传阅天下!”

张飞唯恐天下不乱,大声跟着重复了一次。

嗯,翼德将军可以除外。

成都的张松也提了建议。

南宋灭亡之际,他感怀这十二位先贤的贞洁与血性,作正气歌贯之以自强,最终从容就义。

从中倒也可以一窥宋因何而亡,十二个典故,没有一个宋朝自己的。

秉笔载我史,沛然正气塞苍冥!

刘备右手轻轻打着拍子,心中默念了一个好字。

赵匡胤:宋即宋,如何分两宋?靖康降于谁?南宋又因何亡?〗

没人知道,不过如侯君集等已经站在房杜二人身后,伸着脖子瞧。

结果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归之路已经断绝。

不过这张睢阳齿……李世民总觉得,或又是一位泣血唐臣。

一夜之间河北就直接光复了一半,不过这个兵二十万自然是十七郡的合计虚报,但有这些已经足够了。

长孙无忌忍不住回头看了眼陛下,只见李世民一脸平静的负手而立。

脸上只写了个四个字:不出所料。

颜杲卿这个详细资料说实话看的都有点抑郁,太惨了。

(本章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