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瓮中之鳖
【吾擢尔太守,何所负而反?
这是颜杲卿被送到洛阳后,听到的第一句话。
在安禄山看来,颜杲卿原本不过是一介户曹,后来迁升的判官、光禄丞、太常丞,都是安禄山亲自报上去的。
在安禄山的构想中,他应该是颜杲卿的“座主”,颜杲卿是他的“门生”,何故造反?
汝营州牧羊羯奴,天子负汝何事,而乃反乎?这是颜杲卿的回答。
随后更是大骂,我家世代都是唐臣,守忠知义,恨不能杀你献君,居然说我反?荒唐可笑!
安禄山知晓没什么好谈的了,将颜杲卿吊在桥上,当着颜杲卿的面将颜季明、颜诞、颜诩等三十余口家人脔剐而死。
颜杲卿遭受酷刑骂不绝口,被安禄山钩断舌头,最终在含糊不清的骂声中遇害,时年六十五。】
光幕上的声音渐渐隐去,但是背景音乐中,一群少年合诵的声音慢慢响了起来,这个声音也愈来愈大。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这篇骈文就仿佛一个人在娓娓道来何谓浩然正气,而随着举的那些例子,众人心中也都有了一个模糊的感觉。
而颜常山舌与张睢阳齿的典故,皆出自安史之乱,相隔不过一年。】
很快,随着房玄龄最后一句“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落下,李世民迫不及待抢过来一份。
随即很快做了决定:
只要颜盟主能打下魏郡,截断叛军援兵,程千里这支人马就能到达河北。
而此文的名字,想来光幕……
颜杲卿,常山太守,颜常山。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而此时的安禄山也已经陷入绝望,甚至开始责骂属下:
你们好多年前就撺掇我造反,说有万全之策。
要么往南去抢钱,但是南方地形多丘陵,叛军完全施展不开,而且听说雍丘有一个叫张巡的铁血守将,拦着叛军让他们不好南下。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文天祥文山公的《正气歌》每每读之有落泪之感。
不过心里有点疑惑,这个张睢阳看顺序,莫非亦是大唐人?
……
张飞打心眼里不能接受这个可能性。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成都这群东汉末年的失意人们互相对视一眼,随后默契一笑。
丑恶的安禄山,惊慌的李隆基,争权夺利的诸臣等等全都淡去。
此时的颜真卿并不太清楚这些,颜盟主驻守魏郡的时候对大唐局势做了一个基本的判断。
这股力量使得他们不由自主侧耳倾听,生怕遗漏掉一字。
叛军将领们自然是没啥办法的,但是端坐在长安城中的唐玄宗似有所感:
禄儿莫慌,且看义父助你!】
只不过让颜真卿没想到的是,等他击破魏郡,从太行山里开出来的并不是程千里的部队,而是大唐的一对名将:
郭子仪,李光弼。
颜盟主也不含糊,命将士直奔魏郡,在兵力较少的情况下,以精兵大破魏郡叛军,收复魏郡。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此文,当送小太学,让汉儿读之。”
“宋不能兼而有之,那便让我唐来!”
战报传遍四方,由此大唐士气大振。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或是读了文山公作品的缘故,李世民感觉自己写的东西也被带骈……哦不,带偏了。
〖北宋有真宗,城下缔亲盟,宋辽成兄弟,年年输岁币,缔约百官赞,封禅泰山夸。〗
“果真是时穷节乃见,后世亦有文公也!”
杜如晦倒是颇有信心:
不过想了下这宋皇看到这话的模样,李世民感觉自己心情居然好了一点。
于是很快成都府衙与甘露殿都做了同一个决定:
察史册,量身而改便是。
看着光幕上划过去的文字,李世民自语:“原来这叫正气歌……”
李世民想起来了此前看过且特别喜欢的一句诗,并轻声念了出来:
洛阳的叛军如今只有三条路能走:
朝廷这时候倒是挺给面子的,怕颜真卿名不正言不顺,先是官加户部侍郎,再拜河北招讨采访使。
看着孔明似乎没空回答,李世民便起了心思,提笔走到光幕前,挥笔连写:
感受着其他人汇聚过来的视线,孔明面无表情。
然后便听到了自己出现在其中,而脑袋还没转过来时,手上便已经写完了。
正在感怀刚刚抄写的隐士管宁能安贫讲学。
这个开头起调,中正平和不加修饰,但仿佛有一股巨大的力量蕴匿其中。
贯华夏青史,记中华浩然之气!
何曰史官?崔杼弑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