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几句
最近写的不是很顺,决定随便写点什么闲聊的东西。
大致讲讲这本书的前世今生。
有读者应该是找到评论区过,本身这本书就是源于一个偶然,也就是某天我在刷某乎的时候,被推送了一个《大明王朝1566》的问题。
当时刚好在开书的空窗期,总之七零八碎写了一大堆,发现似乎是可以作为一个新书的题材,所以干脆就直接拿题干逐渐补成了一个大纲。
只不过最开始的设定,主角是庄敬太子也就是从朱载壡的角度用比较传统的历史文写法去写,只是后来因为某些原因,又改成了用一个臣子角度去切入。
越往后写其实越发现,有些内容的立意太沉重了,确实是能力有限,把握不住。
以前的读史,总感觉每一个封建王朝有那么一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感觉,总觉得一个王朝本来还好好的,怎么忽然搞着搞着就崩了,最遗憾的其实就是明朝。
倒也并不是觉得明朝有多好,而是为什么会有清朝,为什么明朝亡了,就让清朝捡了这么一个便宜,如果明朝不灭,资本主义萌芽还会不会仅仅只是萌芽,工业革命云云……
这些问题用英雄史观实在是找不到答案,最客观唯心的回答就是,明朝倒霉,汉人倒霉,这片土地倒霉,盖乎天命有数,就这么把工业革命错过去了。
曾经我以为这就是答案了,就是纯粹的倒霉。
直到后来读大学的时候,因为当时是在江西读大学,有一次到了一个瓷窑的遗址去玩,看了一圈下来,把这个客观唯心的答案都给推翻了。
因为同样这么原始的手工作坊。
飞梭、珍妮机出来了,就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变革,引爆了工业革命,就是因为生产效率提升,商人逐利,剩下的一切全都是自然而然的,很明显这个瓷窑就对不上。
为什么珍妮机出来,就是把所有的布都运到外面去卖。
为什么这瓷窑里烧出的瓷器,就是把卖相不好的瓷器堆成一座山,连运都懒得往外运,而不是催生徽商去研制四轮马车、最后诞生火车?
我知道那肯定不是无利可图,即便是再差的瓷器,只要运出去一定还是能卖得出价的。
排除一文不值,排除古代商人是**,只能说明答案错了。
或者说,工业革命只是一个次要原因,真正让东西方的历史进程转向的,是另一样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