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农家红火小日子 > 第二百二十二章:民风淳朴
    次日一早,宋县令与苗不离同坐一辆马车前往王家庄而去。
    到王家庄路上有好几个时辰,闲坐无趣,宋县令担心苗不离无聊,便邀请苗不离与他同乘。
    二人在马车上手谈几局,或是聊聊天,也能打发些时间。
    临近午时,不知进了何处,外头传来一阵阵喧闹声,听起来好不热闹。
    宋县令掀开窗帘往外看,见是一群群汉子正在喊口号搬石板,旁边有人在敲碎石,还有人在拿碎石子铺路。
    他凝神看了一下,不由惊疑,这是在修路?
    “这是何处,怎的这么多人在修路?”苗不离不知何时也探出头来,疑惑出声。
    乡野之地,又不是临近州府,谁会花钱花精力在这里修路?
    宋县令做书吏时,镇子附近的村子他也去过,这里似乎是叫阳泉村,就是不知道为何在这里修路。
    他朝离得最近的一个汉子喊道:“这个大哥,你们是哪个村的,怎么会在此修路?”
    听见有人叫,那汉子循声望去,见是坐在马车上的人询问,能坐马车的,那都是有钱人,乡下人家不愿得罪有钱人。
    那汉子大跨几步走近马车:“我是阳泉村的,这不是冬日里农闲嘛,王家庄的周大善人家出钱修路,从几个村子招了人修路,每天二十文工钱呢,可惜只有三十个名额,我家三弟就没来成。”
    汉子说话的时候,语气中隐隐带着得意。
    村长选人的时候就说了,就要村里最出色
    的三十人,既勤快又壮实的那种,他们家好几个兄弟,就他一个人选上了。
    一天二十文工钱,一月就是六百文,今年过年他家能好好过个肥年了。
    王家庄周大善人?
    宋县令心念一动,清荷妹子家不就是姓周,也是住在王家庄。
    这人说的,莫不是清荷妹子家。
    他继续问道:“大哥说的周大善人,莫不是王家庄周明远家?”
    “是啊,你们也知道周大善人?你们这是要去他家?”那汉子惊喜道,没想到周大善人的名声这么响,都有人慕名而来了。
    宋县令含笑点头,他没料到,清荷妹子家会如此大义,不仅舍得出钱为村里修路,还愿意修一条从村里到镇上的路。
    这份心,实在是难得!
    那些富了多年的乡绅富豪,个个富得流油,又到处宣扬善名,都是嘴上说得好听,就是没见到谁动真格的,说白了就是没有清荷妹子这份胸襟。
    那汉子得到答复,兴冲冲地跑到前头一个正在分汤的人面前,说了些什么。
    那掌勺的人,伸着脖子朝马车这边望了望,随后往马车走来。
    分汤的是王长喜,因着进了腊月,天气越来越冷。
    清荷买了些猪大骨炖汤,隔三差五地送到修路这里来,叫大伙喝口肉汤暖和暖和。
    今天正好是腊月初八,不仅有骨头汤,还有香喷喷的腊八粥。
    不是那种清汤寡水的稀粥,而是加了豆子的稠粥,比自家吃饭还舍得下米,修路的
    汉子一个个吃得眉开眼笑。
    大冷的天,一碗热汤,一碗稠粥下肚,填饱了胃,也温暖了人心。
    不知从何时起,这些修路的村民不约而同地称周家的人为大善人。
    王家庄的人听说后,打心眼里高兴,随即把村里建学堂,修路,收菜这些事通通一说,换来别的村子里的人更多羡慕的眼光。
    王长喜把分汤的事交给同村的一个村民,自己小跑到马车旁:“两位老爷是要找周二哥吗?”
    “嗯,没错,我们头一回去,不清楚路,劳烦大哥指条路。”宋县令语气亲和,夹杂着些许迫不及待。
    他去王家庄不仅是想看看增产后的红薯,几个月前孟奎那小子就说,清荷妹子一家在村里建了学堂,让村里的孩子都有书念。
    前头还说在村里修了路,如今村子里大变样,和别的村子都不同,他听得心痒,早就想一看究竟。
    他想看看,一个普通的村子,能变得多与众不同。
    “正好我要回村,我在前头给两位老爷带路,去王家庄的路很好认,顺着这条新修的石子路一路走就到了。”
    王长喜如今是周家作坊送货的队长,每个月都要往府城跑一趟,长了不少见识。
    他见宋县令的马车和穿着不差,以为他们是来周家谈生意的,为了不得罪人,语气间颇为恭敬。
    马车一路行至王家庄,从进了村子起,宋县令便在观察整个村子。
    村里的房屋和别的村子并无太大差
    别,并不都是青砖灰瓦房,黄土建的土房不在少数。
    有差别的,是那条又宽敞又平坦的石板路,还有路上村民们的笑脸。
    怎么说呢,王家庄村民脸上笑,带着一股感染力,是那种对未来充满期待,充满向往的笑容。
    宋县令心中动容,百姓安居乐业,心怀希望,不就是人人期盼的太平盛世吗?
    若是整个平阳县皆能如此,那该多好啊!
    一旁的苗不离比宋县令更激动,从进了村子,不停在发出阵阵惊呼声。
    村子里难得有马车,但凡有马车来,大伙都知道是去周家的。
    路上有人问马车里是什么人,王长喜就说是去周家谈生意的。
    谈生意好啊,周家生意多,村里人才能挣钱,别的不说,光卖菜就能挣不少,要是生意再多些,多建两间作坊,多招点人做工,就更好了。
    于是,到清荷家这一段路上,不停地有村民打着胆子跟宋县令和苗不离说话,俩人收获了村民们一箩筐的吉祥话。
    所谓民淳俗厚,抱素怀朴大抵就是如此吧。
    周家二房的院子里,清荷正和金婆婆在厨房捣鼓自家中午要吃的腊八粥。
    给工人们喝的腊八粥是她家出的东西,王有富分给了几家妇人,叫她们帮着煮的。
    一百多个人的粥,一家人哪里煮得过来。
    “大丫头,你咋想起来要吃腊八粥了,往年你和清文最是麻烦,都不爱腊八粥的的豆子,吃腊八粥不吃豆子,那咋吃,后
    面你娘干脆就不煮了。”李氏听到大孙女说要吃腊八粥,觉得挺奇怪的。
    “奶奶,今天这个粥不一样,你待会试试就知道了。”原身也不爱吃豆子,这个毛病倒是和前世的她一样。
    不过她今天要煮的,不是有好几种豆子的甜口腊八粥,而是咸口的腊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