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重塑导演人生 > 195 虚拟拍摄技术
    虚拟拍摄技术同样不是一个很新鲜的概念。
    这个技术,其实最早出现于在电视节目上的应用。
    也就是70年代末的电子布景概念。
    当时有人提出来说,未来的节目制作,可以在只有人员和摄像机的空演播室内完成,所有布景和道具都由电子系统产生。
    1992年以后,虚拟演播室技术真正走向实用,成为数字演播室发展的新技术,然后于1994年ibc展览会上首次亮相,并在各种电视转播中得以实现。
    再后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色键技术的不断改进,而出现的电视节目虚拟演播室系统,同样也是源自于此。
    同一时间,这项技术也被人用于了电影的拍摄上,开始还仅限于制作动态故事板,后来就直接运用到了拍摄上。
    包括《星战》、《泰坦尼克号》、《黑客帝国》、《魔戒》、《哈利波特》,以及再后来的《变形金刚》等等,都对它的发展,起到了应用和推广的作用。
    而把这项虚拟拍摄技术玩出了跨越式突破的,还要数卡车司机的《阿凡达》。
    卡车司机把动作捕捉(motion capture)和运动控制(motion trol),直接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动作捕捉和实时渲染技术的联动,一下子走向了成熟。
    也就是把虚拟摄影技术整合成了一个商业模块,然后成为广为人知的一种潮流……
    有人会问,那可是好多年后的技术了,放在2002年这会儿,是不是也太超前了。
    其实不然。
    《阿凡达》上映是在几年之后,但其实拍摄是在2005年就开始的,拍了两年时间。
    不是因为技术还不行,需要一边拍一边开发研究。
    而是因为背后的投资人20世纪福克斯,又在习惯性的整幺蛾子了。
    原因很简单,就是前期投资太大,所以开始纠结了。
    于是事情闹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就在迪士尼打算接手的时候,福克斯又直接动用了优先权,重新把主动权拿了回来。
    不得不说,是真够贱的。
    而事实上,卡车司机早在千禧年开始,就联合索尼开发3d摄像机了,其它技术上的研发,也一直在不断的取得突破。
    这一世,更是因为有陈默的出现,同样加入了对3d摄像机和放映机的推动,自然更能进一步加快3d电影的整个进程。
    所以欠缺的,无非就是3d银幕数量上的欠缺罢了。
    这个不能急,因为所有事物的发展,都是需要一个引子或者契机的,原有的历史轨迹上,这个契机的出现,是《阿凡达》的横空出世。
    但这一世,谁又敢说不会变成《地心引力》?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陈默不指望这部电影能拥有《阿凡达》的巨大影响力,但是他毫不怀疑,对于促进3d银幕的推动,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这就足够了……
    艾曼努尔和黎耀辉在景北一待就是半个月。
    基本上每天都会和陈默凑一块儿讨论半天,也和cg技术人员做过沟通。
    还去摄影基地那边,参观过《钢铁侠2》的拍摄,第一次见识到了通过监视器,就能实时直观看到绿幕前演员的表演和虚拟场景结合的效果。
    单只是这一条,就足够两个人看的神情振奋了。
    在《钢铁侠1》拍摄的时候,他们还没有做到这一步。
    当时,靠的是演员和技术人员的沟通交流,凭借想象和自我构建,才配合完成的,也是直到后期特效镜头制作完成,才真正具体看到了真实的画面和效果。
    但现在已经变得不一样了。
    随着虚拟摄影系统的开发完成,已经可以实现演员在绿幕前表演时,背景画面直接被提前制作好的虚拟场景替换,进而呈现在显示器上了。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这无疑会带给演员和导演极大的便利,对于虚拟拍摄的现场,也更容易做出即时的指导。
    也就是说,在这个虚拟摄像系统下。
    摄像机拍摄时的位置信息和拍摄内容,会实时传送到虚拟系统之内,画面背景的蓝或绿,也会通过色键抠像技术被清除。
    然后自动替换上提前制作好的虚拟三维空间模型,画面拍摄的演员表演,会与三维的虚拟场景合并成一个新画面,新合成好的视频,可以实时显示在监视器上。
    这在以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艾曼努尔也是直到这会儿,才知道陈默的底气是怎么来的了。
    要知道,当一部电影60%以上都需要以绿幕为背景拍摄,估计有2000个以上虚拟镜头需要在剪辑、特效、声音等各个环节制作,工作人员对照剧本文字描述,去逐一匹配镜头时,那种有心无力的挫败感,绝对是正常人所无法承受的。
    但是,如果在摄影棚里,就能看到虚实结合的画面时,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就拿《地心引力》来说,外太空的所有戏份,除了头盔下的那张脸是实拍,其它一切包括宇航服和身体、空间站、地球等等,全是cg制作。
    空间站内部的戏份,倒是需要搭建布景,但在失重空间里,同样是靠吊钢丝来实拍的。
    当然了,既然是cg制作,也不是就可以用一张背景图片去完成的。
    虚拟拍摄系统自然就会有自己的虚拟拍摄素材库,想要满足虚拟拍摄的场景条件,最基础的,就是建立三维建模,并有真实的贴图。
    还必须具备根据需要,进行光线的模拟。
    因为朝阳、黄昏以及正午的光线表现效果,肯定是存在巨大差异的。
    符合标准后,才能放入模拟库,然后根据创作的需要,调入虚拟拍摄系统。
    再根据剧本需要,让摄像机可以灵活选取最合适的角度进行拍摄。
    所以说,素材库的建立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工程,不但包罗万象,还能进行清晰的检索和调用。
    而把符合的纳入数据库内,并可以有偿进行商业推广,这就叫良性循环了。
    它和传统摄影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可以全天候24小时进行拍摄。
    毕竟传统搭景都是固定的,有时候换个场景,都需要一天到几天时间不等。
    而虚拟拍摄的场景更换,大多时候只需要几分钟。
    如果需要搭建一小部分的核心表演区,也可以提前在场外做好模块,然后在摄影棚里完成最后的组装。
    这样以来,一天拍摄几个场景,或许都不在话下。
    至于素材库,对于陈默来说,那就直接不用说了,这种资源上的碾压级优势,实在没人能比的过他。
    综合这些条件,才是他真正敢在这会儿,就正式启动《地心引力》这部电影的最大原因。
    万事俱备嘛,他要的东风都不需要等,完全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但是不管怎么样,艾曼努尔和黎耀辉算是投入进去了。
    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每天都看上去兴致勃勃的,似乎忙的脚都不沾地儿了。
    卫莱就经常拿这事儿调侃他,“我总觉得你这人,似乎身上带着些魔力,黎导就不说了,但艾曼努尔之前和你可是不认识的,这才几天啊,就这么被轻易折服了?”
    陈默一脸的洋洋自得,“那有啥好说的,以力服人嘛,从来就是千古颠扑不破的至理。”
    卫莱就撇嘴斜楞了他一眼,但却找不到更合适的反驳理由。
    因为他说的其实就是事实。
    既然哔都让他给装完了,卫莱也就不给他继续发挥的机会了。
    话题一转,“对了,博客那边的事儿,你是怎么想的?”
    陈默就稍微收敛了一下笑容,“没怎么想,直接回绝掉就完事儿,既然是一路货色,估计也不是啥好鸟。”
    卫莱就轻轻抿了下嘴唇,“对方的面子可以不给,但是介绍他过来的,可是电影局的主要领导,总不能在情面上说不过去吧?”
    陈默这次更是直接,“不用顾忌这些,该给的面子,咱们一定会给,但那些心里没点儿哔数,非得凑上来找茬的,那就成全他们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