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闻言,猛地沉下了眸色,信任吗?这对坐在帝王之位的人,是多么地奢侈,不管是枕边人,还是这些和自己流着相同血脉的子孙,皇却是一个都不敢信的,他会给他们宠爱,确实无法给予全部的信任,这是坐在帝王位的悲哀。
丰黎不知皇所想,他这般说,也的确是真心话,何况若是真的到了那个地步,他若是输给了苏倾漓,那么他也是心服口服,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没有什么好避讳的。
皇的面色变了几遍,最后恢复淡然,似乎完全没有问过之前的问题,丰黎也未曾回答过,而是转回了科举的话题。
“你要知道先前都未曾有先例,贸然启用女子为考官,怕是有所不妥。”皇开口道,这也的确是皇所需要考虑的,毕竟开科取士对朝廷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儿臣不以为然。阿漓在京素有才名,且不少才子都对其十分敬仰,且阿漓的才名也早已传扬出去,获得许多学子的认可。儿臣以为,若是启用女子为考官,众人也只觉得父皇是看重才华,既然女子都可为考官,那么出身寒门,只要有才学有能力,也自然能够入朝为官儿臣倒觉得,这是对天下学子的鼓励。”丰黎言之凿凿,不过丰黎也的确是这么认为的,虽然这只是他用来说服皇让苏倾漓留在京城的一个借口罢了。
皇倒是真的听进去了,不过却也没有直接下了决定,只是说道:“此事容朕再考虑考虑,你且退下。”
皇没有直接拒绝,那便是成功了一半,丰黎领命退下。
丰黎离开大约二个时辰之后,皇召见了几位翰林,在御书房议事许久,这议的自然是丰黎提议之事。
关于启用女子为考官一事,几位翰林也都是各有己见,不过大多都觉得不可,只是在听说是苏倾漓之后,先前一直反对的一位翰林却是沉默了下来。
皇问他为何沉默,他只说了一句:“臣做学识多年,却是不及宜王妃,臣无权去判定宜王妃的不是。”
一句话也算是表明了他的的态度,他不赞成女子为考官,但是他也承认自己的才学不及苏倾漓,所以他无权去否认苏倾漓的才华,自然也没有权利去评判苏倾漓出任考官的是与不是。
其他几位翰林也都不知该说些什么,半响才有一位翰林说道:“臣等几人不及宜王妃,不敢妄言。虽未有先例,但臣以为,或许也可以一试。”
皇闻言,也并未表态,只是挥手让几位大臣退下。
此事似乎没有了声响,丰黎倒也不急,皇既然召了翰林,那便证明,他心其实已经有了波动,果不其然,三日后,一纸圣旨降到了宜王府。
宜王妃苏倾漓才华横溢,前有为朝之功,今特例,另宜王妃参与科举,为天下选取有才之士。即日起,着宜王妃在京,筹备科举一事。
丰黎并未将此事告知苏倾漓,故而苏倾漓接到圣旨时,是真的被震惊了。其实她也没有什么大志向,可是接到圣旨后,面对从未开过的先例,苏倾漓却觉得自己的肩似乎担起了什么重任。
本书来自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