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重生之顶级摄影家 > 第280章 不寻常之地(有彩)
    第280章 不寻常之地(有彩)
    “为什么要在中午拍摄?”
    这是黄蓼在陈平生拍摄时产生的全新疑问,陈平生这次没有按照摄影法则,没有挑选什么黄金时间和蓝调时间,反而选择在中午阳光最充足或是阴天时拍摄照片。
    这无疑又一次勾起了黄蓼的好奇心。
    他们二人正在城镇外的公路旁,这里树立着一个巨大的蓝色广告牌,上面喷绘着雪山以及雪山下的湖泊,整体色调都是蓝色的。
    而广告牌更远处则是绵延无尽的枯黄色杂草和蔚蓝的天空。
    大画幅相机正对着广告牌,将一切容纳进取景器。
    但陈平生没有立刻按下快门,他依然在等待,等待色彩符合心里目标的那一刻。
    所以趁着这个时间,他给黄蓼解释道:“我之前说了,透视有三种对吧。”
    “是的,线性、色彩、清晰度。”
    陈平生捡起一根枯草,边在手里玩弄边说道:“我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拍摄,就是为了色彩透视。你应该知道,随着距离变化,我们眼中的色彩其实也一直在发生变化。”
    “是啊。”黄蓼回忆了一下,确实是这样。
    “近处的山峦,和远处的山峦,前者颜色更深,后者颜色更浅,这是因为大气的作用。
    “一般人们都会认为,近处色彩强烈,固有色强。远处色彩减弱,固有色变弱,开始趋近于灰色调。所以绘画也同样遵循着这样的理念。
    “但我选择说不。”陈平生看着远处的蓝色:“这部影集不是按照常规出牌的,我选择大中午或者大阴天,就是为了避免大气作用,让远近的色调趋于一致。”
    “那第三个透视呢?”黄蓼已经完全被陈平生的构思所吸引,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下一问题的答案。
    陈平生站起身,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题,而是按下了快门。
    “咔嚓!”
    然后他满意的晃晃下巴:“下一张,就等下一张的时候再给你解释吧。”
    他们又重新回到了城镇的商场附近,这座镇子里二层建筑很少,大部分建筑都是平层,这很利于拍摄天空。
    陈平生四处寻找了一会,终于决定把相机架在一辆复古汽车面前。
    它是青蓝色的,很显眼,背后便是暖橘色的商场墙壁和红色的招牌。
    等架好后,陈平生一边等行人的离开,一边对着黄蓼说道:“清晰度透视,也叫隐没透视。
    “这还是要说回绘画领域,你知道第一位使用隐没透视绘画的画家是谁吗?很有名,大家都知道。”
    黄蓼皱起眉头,想了想,却没有想出具体的名字。
    陈平生见状揭晓答案:“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哦~~”黄蓼恍然。
    “要知道之前的绘画人物与背景没有什么过度,都很硬,但自从达芬奇采用了隐没透视后,这就成了所有画家的基本功。
    “这和相机完全不同,是相反的。相机拍摄时会自动虚化,很多人痴迷于大光圈和景深,认为那是空气切割机,可以无限凸出主体的美感。
    “但很明显,这是错误的。如果想让照片经得住琢磨,恰恰不能选择大光圈。因为这会导致画面内信息太少,观众只需要一眼就看明白了。”
    说到这里,陈平生感叹道:“不过这也和当下的环境有关,反正在社交平台上,大光圈很合适,因为一眼就看明白,反而更容易吸引观众。而且平台上画质本身就差,大光圈也有利于主体的凸显。”
    黄蓼若有所思道:“这和艺术摄影是两码事了。”
    “没错。”陈平生耸耸肩:“不过现在摄影界也有些痴迷于大光圈,所以我想逆向改变,所以我选择大画幅小光圈,制造无限远的景深清晰范围。
    “这样观众在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就会觉得哪里都值得注意,所有地方都值得观看。”
    黄蓼恍然大悟道:“这样就与透视相背而行,也与人眼世界完全不同。一切都是清晰可见,颜色统一,所以反而照片更加耐看了对吗!”
    “嗯,这就是我的目的。”陈平生点点头。
    “原来是这样。”黄蓼今天的脑袋都快点成拨浪鼓了,但她还是忍不住,因为她了解了一种全新的,与绘画发展背道而驰的摄影理念。
    不追求人眼的世界,反而更接近真实世界所展现的一切。
    是的,人眼里的世界,是以人类作为媒介,通过眼球和脑子形成的一种既定印象。
    可谁说真实世界就是人眼里的世界了?
    这也是陈平生最近才想明白的道理。
    所谓的虚化,近大远小,都是人类赋予这个世界的规则,而陈平生要做的就是违背规则,然后塑造出更加真实不虚的世界模样。
    简而言之,陈平生是在解构照片,解构摄影。
    黄蓼不知道这部影集出版后,会引起怎样的反响了。
    如果说决定性瞬间,是对于人眼世界表达的集大成者,那陈平生现在就是直接推翻了这一理论,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两种理论,并不互相违背,因为所描述的是不同的世界。
    但发生在一个人的身上,却只会更让人觉得神奇。
    他是怎么做到如此快速的,转变自己的思想,并付诸实践的呢?
    这简直令人无法想象。
    至少从黄蓼所关注的那些摄影师而言,他们往往都是再走老路,即便是颠覆,也不过是推陈出新。
    他们绝不会像陈平生这样完全没有任何包袱的,直接把自己曾经的作品抛之脑后。
    就像拍摄了《鸦》之后,人们都以为陈平生会继续在这个领域探索,成为一代情绪摄影大师。
    陈平生却拍摄了《决定性瞬间》,奠定了摄影界的经典理论基础。
    在大家以为这就是他的巅峰后,他又拍摄了《北流活活》,证明自己在古典摄影的造诣,顺带着拓宽了自己的领域。
    以至于现在大家觉得他拍摄出什么样的作品都有可能,因为从他出道以来,没有一部作品是完全相同的,全都是新拍法,新构思。
    令人瞠目结舌。
    这更让黄蓼觉得格赛不公,这种摄影师竟然不是年度最佳,简直是在侮辱格赛自己的名声。
    但看陈平生现在拍摄的作品,她不禁由衷期待起了明年的格赛,不知道那群评委又会对这样一部作品做出怎么样的评判呢?
    在拍摄完这一张照片后,今天的拍摄工作就结束了。
    这比拍摄黄河沿岸更加费劲,陈平生已经使用了祈祷音乐盒,但制约拍摄时长的,不仅仅是天气,还有人群,车辆的颜色等等。
    而一到了黄昏时刻,因为大气影响,颜色已经偏离了原本的模样,所以就没有必要进行拍摄了。
    黄蓼也有更多的时间,去拍摄属于自己的作品。
    她的作品没有那么多讲究,她想要拍摄的,是一种日常里的微妙平衡。所以选择的地方,都是非常具有生活气息的角落。
    比如眼前这张,她把二人居住的房屋门拍摄了下来。这是为了拍摄而临时租下的房子,白色的门扉上挂着一篮子,是这里最常见的风景之一。
    可黄蓼觉得很美,在光影下,门扉上能看到淡淡的树叶影子,整张照片的色彩非常平衡,看起来平淡且令人舒适。
    这也是陈平生最欣赏黄蓼的一点。
    她具有旁人不能及的感知力,非常善于在日常中捕捉各种色彩,并融汇到一起。
    可能黄蓼自己都没有注意到,但陈平生因为看过的作品实在太多,因此一眼就从她的照片中发觉了这种能力。
    而类似的照片黄蓼还拍摄了很多,比如一条黄色的狗在路边喝着泥坑里的水,身后是蓝色的汽车和墨绿色的别墅。
    还有一张陈平生个人最喜欢的作品。
    也是在这座小镇拍摄的,是拍摄于屋内,黄蓼坐在椅子上,捕捉到了一张色彩内敛的照片。
    黑色桌子上摆放着大片的拼图碎片,两把沙发椅倚靠在桌子后,旁边就是白色的门扉,整个画面简单,温馨,却值得细细观瞧,慢慢品味。
    当时黄蓼拍摄完后,自己觉得挺好看,但也没有意识到它们有多少艺术价值。
    还是陈平生说让她整理出来,出版影集后,她才真正意识到应该如何对待这些照片。
    如果论对艺术摄影的眼光,估计陈平生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这些照片看起来非常无趣,但实则隐藏着很多危机感,这种危机感来自于照片中各种不易察觉的隐喻和对比。
    比如那张黄狗喝水的照片,它看起来平平无奇,就像是路人随手拍摄的一样。
    可是它后面的车辆与别墅,是非常崭新的事物,它们象征了很多,金钱、奢靡、改变。
    这和黄狗面前的泥坑形成了很有趣的对比,在这满是砂石的土路上,泥黄色的水坑如此破旧不堪,却就在崭新的别墅旁。
    这就是一种隐喻,平静下的危机,看起来繁华实则如破败的土路一样只是虚假罢了。
    很多人会说这种解读属于过度解读,就像初高中的语文阅读理解一样。
    但误区也恰恰就在这里,所谓的对比,不是让所有人一眼就看出来的那种清晰对比。
    那叫做刻意。
    不是拍摄水泥工和高楼大厦的对比,就叫做艺术。
    那太容易懂了,是社交平台可以获赞的艺术,却不是艺术家们追求的艺术。
    如果只是局限在这一步,甚至可以说这位摄影师根本就没入艺术之门,就好比网红和明星,民科与科研工作者的区别。
    任何领域,艺术和赚钱,都是泾渭分明又含混不清的。
    艺术入门后肯定是不赚钱的,只有当伱出名,作品得到大众认可,才能开始赚钱。
    艺术追求的是一种暧昧不清的状态,即我所表达的,和你看到的未必是一回事情,但你通过画面细节,就能还原出作者本来的想法,甚至超过作者的想法,联想到新的东西。
    真正表达反战的电影,未必拍摄战争。真正表达爱情的作品,也未必是在拍摄爱情。
    很多艺术价值,不是艺术家本人赋予给作品的,而是这个时代,所有人的精神印象赋予给它的。
    就像鲁迅先生的文章,那是一个时代的浓缩,为什么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更爱鲁迅?不是因为他写出了现代人的痛点,而是因为他笔下记录的那个时代,开始和现在有了一定的重合。
    甚至回旋镖狠狠地扎在了许多人身上。
    崇洋媚外,逢高踩低,这都是人性的弱点。
    当身处于类似时代的人看到后,自然会不由自主的解读出属于自己本时代的精神内核,进而使其成为经典得以传承。
    这就是经典名著的力量。
    照片也不例外,当摄影师把一本影集拍摄出来后,他所表达的内容,也会成为时代的缩影之一。
    遇到那些有类似感受的人时,就会引起共鸣,进而成为经典。
    黄蓼拍摄的作品,如果未来发生金融危机,那么必然能引起诸多读者的共鸣。
    因为这就是她这部作品潜意识里所表达的东西。
    一种隐藏在平静繁华表面的危机感。
    就在陈平生坐在桌子前,规划未来几日的拍摄之时,黄蓼走了过来。
    “这部作品叫什么呢?”她看着陈平生电脑里的照片问道。
    “叫什么?”陈平生看着屏幕里蓝天白云下的公路广告牌,回答道:“叫不寻常之地。”
    “不寻常……之地?”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奇妙,是黄蓼没有想到的。
    她本来以为会叫做《消灭透视》、《摄影背面》之类的名字。
    看来陈平生的取名能力还是很厉害的。
    “那整部作品有多少张啊?”黄蓼坐下,把桌子上的拼图拿起来,这是她在本地商场里买的,本来是为了打发无聊时间。
    谁曾想突然灵感迸发,有了拍摄一部作品的念头,根本没时间进行拼图。
    “不多,几十张吧。”这部不寻常之地,是为了展现出这种概念,所以并不需要拍摄几百张。
    不过即便如此,也是不小的工作量了。
    黄蓼笑了笑道:“说不定等你拍完,我的作品也拍完了。”
    “希望如此。”陈平生附和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