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别问我谁是迪斯科[八零] > 第155章
    接到通知的第二天, 狄思科就去市里报到了。
    全国菜篮子工程成果观摩及交易会,是开年后的第一个大型活动。
    北京既是东道主,又是参赛选手, 市领导对这次观摩会引起了十二分的重视。
    狄思科抵达指定办公室报到时, 里面已经坐了十来个人。
    打眼一瞧, 一半都是熟面孔,都是之前在市里开会时见过的。
    狄思科主动与距离门口最近, 半倚着办公桌的中年男人握手, “毕总,您也被领导光荣召唤了?同喜同喜啊!”
    毕卫东是蔬菜公司的副总经理,狄思科不清楚对方在单位里具体负责什么业务,但每次来市里参加关于菜篮子工程的会议,都能碰见对方。
    而且这位毕副总为人幽默又八面玲珑, 在市里的人缘非常不错。
    毕卫东握着他的手使劲晃了晃,哈哈笑道:“能参与这么大的活动,当然光荣呀,我今早刚接到通知就赶来了!”
    他在心中暗赞这小狄主任会说话。
    刚进门就一脸喜气地给这次借调定了调子, 能被市里借调, 光荣呀!
    事实上,被选入领导小组的这些人, 基本都是各单位的主要领导,各自单位里都有一大摊子事要处理。
    被弄来市里协助准备观摩会,还真算不上好差事。
    若是以往,从总经办里挑个人,专门负责与市里对接就算支持工作了。
    可是, 这次活动的规格比较高,由市长亲自担任组长, 被点将的各单位自然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更何况,既然是成果观摩会,就会有一个主展位,最主要的成果会作为本市的门面,摆在展位最显眼的位置。
    蔬菜公司作为全市最大的蔬果流通企业,当然要争取上主展位的机会。
    狄思科来得不早不晚,进门后与供销社、农业食品公司和市牛奶公司的领导打了招呼,剩余的几位他有些眼生。
    据毕卫东介绍,都是各大研究所的代表。
    筹备小组的主要领导还没来,大家在办公室里嘻嘻哈哈地聊着天。
    有人还说,要跟领导提个建议,应该给组员发点食堂饭票,算是干活福利。
    之后又陆续来了五六个筹备组成员,大家相互引荐说笑着,办公室里的气氛相当轻松,不知道的还以为今天是来开茶话会的。
    就在大家越聊越火热之际,有人在办公室的门上敲了敲,走进来笑道:“咱们筹备小组的氛围很好嘛,接下来的一个多月要继续保持啊!”
    众人纷纷起身招呼夏主任。
    对方是筹备领导小组的办公室主任,组长和副组长日理万机,当然不可能亲自来抓准备工作,所以日常的统筹工作都由她安排。
    夏主任和善地笑:“既然人已经到齐了,那咱们的工作就正式开始吧。”
    毕卫东带头鼓掌,办公室里的气氛再次热烈起来。
    夏主任让人将资料发到每个组员手里,“这是筹备组根据各单位提供的资料提前准备的,咱们最终要展示的成果,就从这些项目中甄选。大家都是各单位的主要领导,先看看资料中是否有遗漏和需要改动的地方。”
    狄思科接到资料后,没看其他单位的内容,先刷刷往后翻页,寻找经合办的项目。
    每个项目都有一个加粗标题和一句话简介,之后才会详细介绍项目内容。
    他们这个项目的标题是,“全市首个蔬菜配送服务中心”。
    一句话简介——采用产地直销的模式,将新鲜副食品送上百姓餐桌。
    在详细介绍中,才提及了为企事业单位配送生鲜的服务。
    狄思科盯着这几行字琢磨许久。
    在他看来,团体客户才是农贸公司的大客户,公司的主要收益也是从这里产生的。
    可是,手上的这份资料,明显更看重个人业务。
    狄思科猜测,这所谓的成果展示,不但要看经济效益,也要看社会影响力和发展前景。
    个人配送服务目前只开发了北海公园那一片的市场,有将近一百户住户享受了送货上门。
    过年前的那一个月,个人配送的采购金额高达12万元,彻底刷新了公司记录。
    北海公园居民在家采购年货的新闻,登上了好几份报纸的版面,甚至还上了国字头大报。
    这个新闻并不是狄思科安排的,毕竟他们不是纯粹的企业,若想主动发什么新闻,需要区里宣传部门的审核。
    他们胡同里那个做了支架手术的陈大爷是报社的资深记者,退休了也没荒废功力。
    这种送货上门的服务,正适合他们这样年纪大,身体欠佳,又没有儿女的老年人。
    享受了服务以后,陈大爷就大笔一挥,写了一篇介绍他在家买菜的小作文。
    文章发表后,农贸公司和胡同里迎来了好几拨记者。
    陈大爷的小作文将狄思科送进了筹备小组的办公室,同时也为农贸公司招来了好几个竞争对手。
    据他所知,蔬菜公司也正在筹划开辟这部分个人业务,而其他区的几个蔬菜批发市场已经在年后成立了配送中心。
    闷声发大财的日子算是一去不复返了。
    狄思科很快就将资料看完了,摩挲着纸张琢磨心事。
    夏主任的声音适时响起,“要是资料没什么问题,咱们就往下走了。农展馆已经给咱们划分了展区,咱们是东道主,展区的位置不错,有一个很大的中心展位。按照组长的意思,最好能选出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放在这个中心位置。大家有什么建议吗?”
    办公室里都是翻页的声音,一时没人答话。
    没人不想要这个中心展位,狄思科也想,但他知道他们的项目不可能被主推。
    能被主推的项目,要么是科技含量极高的,要么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极高的。
    与其去争一个主推位置,他还不如趁机争取点实惠。
    狄思科眯在角落不吭声,听着其他单位的领导一个个毛遂自荐。
    首先开口的是毕卫东。
    “我们有七千平米的大型冷库资源,一千平米的蔬果加工车间,这种规模放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这些年来,各种大会的蔬菜专供任务都是由我们蔬菜公司完成的,前两年更是圆满完成了亚运会的蔬果供应任务……”
    他洋洋洒洒地介绍了蔬菜公司近些年取得的成绩。
    狄思科听说人家有七千平米的大型冷库,再对比一下自家只有四十立方米的保鲜库,忍不住在心里叹口气。
    瞧瞧人家这规模,不愧是老牌国企啊!
    不过,蔬菜公司如果只能拿出这些数据的话,还真未必能被主推。
    毕竟给各种大型会议专供蔬菜,是占了地理位置的光,那些会议要是在其他城市举办,人家当地的蔬菜公司也能保证供应。
    牛奶公司的李副总清了清嗓子说:“菜篮子工程可不是只有蔬菜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缺一不可。蔬菜公司这几年的成绩确实喜人,可是,咱们在内部比较的同时,也得跟外省市的兄弟单位比一比。”
    “我听说人家成都那边的蔬果种植面积非常大,不但能满足本市的需求,每年还能外销蔬菜2亿公斤以上。而咱们这边呢?年上市量37亿公斤,本地产的菜只有40%,其余的菜全靠从外地采购。人家的成果展示是,外销2亿公斤的蔬菜。咱们的成果展示却是,从外地采购20亿公斤的蔬菜。放在一起对比,有点惨烈嘛!”
    毕卫东收了脸上的笑,“咱们采购外埠菜是因为人口多耕地少。就像这两年牛奶业严重滑坡与粮食涨价有关一样,都是有客观原因的……”
    刚刚还嘻嘻哈哈的茶话会氛围不复存在,大家你来我往,空气里好似能闻到火药味。
    狄思科暗暗感慨这些企业老总都不是省油的灯。
    了解本行业的同时,居然还关心其他行业的发展。
    最起码,奶业滑坡的新闻,狄思科就没怎么关注过。
    他一边听着几位老总唇枪舌剑,一边在笔记本上刷刷记录,这些行业内幕在平时可是听不到的。
    一群人吵吵了大半天,狄思科记了半本笔记,又在机关食堂吃了免费晚饭。
    尽管一天也没讨论出什么结果,但他还是收获满满地下班了。
    *
    狄思科到家时,于童还没回来,二婶和大嫂林桐正在客厅里陪着郭美凤说话。
    每人手里还拿着一个烤白薯。
    闻着空气里的香味,狄思科觉得自己好像还能再吃点,他用脚尖在儿子的小屁股上点了点,“儿子,给爸爸拿个烤白薯去。”
    狄嘀嗒正趴在板凳上画画,闻言就小大人似的叹口气,把自己吃了两口的白薯递给他。
    “儿子,姐姐干嘛去了?”
    “跟佳佳姐姐弹琴呢!”狄嘀嗒重新趴回去,答得心不在焉。
    狄思科嗯了一声,不再打扰儿子创作。
    佳佳从三四岁就开始学钢琴,听说前阵子考过了业余八级。
    狄思科也不知道十二岁的孩子考八级是个啥水平,听大嫂的意思,好像还挺厉害的。
    让狄嘀嘀跟姐姐学习学习也挺好。
    狄思科一边啃白薯,一边欣赏儿子画画。
    虽然画得并不精致,但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通过动作和服装,让狄思科很轻易就认出,这应该是之前的宫廷舞会场景。
    整幅画的最中间应该是他和他的小舞伴lisa。
    狄思科为什么会如此确定那个小舞伴不是自家闺女呢?
    因为狄嘀嗒把自己画得格外细致,连手指头都画出来了。
    但他的舞伴却跟周围的其他人没什么区别,只在头上多了一个蝴蝶结发卡。
    狄思科心想,他儿子可能有点自恋。
    “老五,”二婶在一旁招呼,“听说你们这边送菜上门的服务做得可好了,什么时候能往其他小区送菜啊?”
    “您也想在家买菜呀?”狄思科笑道,“您可以联系几个邻居,只要订单超过一百块,我们就能送一趟。”
    二婶干巴巴地笑了两声,有点不好意思道:“不是,我想帮你们送菜!”
    她往北海公园跑得勤,听说开裁缝铺子的那对小夫妻就是负责分菜送菜的,春节前的那个月,人家得了将近两千块的提成!
    二婶觉得这种工作她也能做,所以就想问问,能不能往他们那个小区送菜,她也赚份外快。
    “现在小政去大华超市上班了,每天上下班倒是挺准时的。我跟你二叔在家没事做,我就想找点营生,正好让你二叔也帮我送送菜。”
    狄思科随意点点头,“这想法挺好的,您家住一楼,收菜也方便。我这边没什么问题,只要订单金额够了,我们就可以安排司机师傅顺路送一趟。”
    “但过几个月,天气热起来以后,蔬果和肉类的保鲜是很大问题,您最好能像裁缝铺的李报国那样,买个冷鲜柜。否则入夏以后,我们就不能给您送货了。”
    北京的高温天气,对农贸公司也是个考验。
    他们得尽快将冷链运输发展起来,用冷藏车为客户送货。
    没想到事情会如此顺利,二婶一时没反应过来,隔了几秒才赶紧哎了一声。
    狄思科想了想说:“我们这边能将送菜的业务发展起来,是因为有居委会的参与。居委会在住户心里还是有一定权威性的,您回去可以跟居委会提前打个招呼。而且蔬菜水果的损耗量比较大,责任认定容易扯皮,您跟二叔说清楚,别跟客户争执,做生意和气生财。”
    他二叔本事不大,但整天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经常得罪人,其实不太适合做生意。
    只让他跑腿送菜还行。
    “那我先拿一张菜单回去吧?”二婶有点兴奋地搓搓手说,“我已经在小区里联系了好几个邻居,今晚拿去让大家点菜,明天就送一趟货试试!”
    狄思科从茶几上拿了张菜单给二婶,亲自将二婶送出了门。
    郭美凤其实有点不太高兴,见他送了人回来,忍不住嘟哝:“你这官儿不大,天天得帮亲戚办事。”
    “哈哈,这算什么呀,”狄思科搂着她宽慰,“我有个师兄,叫张海岩的那个,人家从山沟沟里出来的,自打大学毕业留在北京工作,每年都得给老家亲戚办事。连县长乡长进京都要找他。您要是给他当娘,岂不是得被亲戚烦死?”
    郭美凤哼道:“当他娘未必会被烦死,但他媳妇肯定烦死了。”
    狄思科闻言一乐,确实,管歧珍的厌烦是不加掩饰的。
    “所以啊,咱家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把送菜的业务包给二婶,我们农贸公司也是受益的,有人帮我们免费拓展市场还不好啊?”
    “只要你别太吃亏就行,”郭美凤又倏地想起什么,赶紧问,“居委会的温大妈,隔壁的刘大妈,还有荣大夫都来问过,菜单里能不能加上鱼和牛奶啊?”
    狄思科被这些大爷大妈的要求搞得头都大了。
    “喝牛奶就直接跟奶站定呗,我们可没有奶源。”
    郭美凤摇头:“从奶站定奶得按月定,每天都送,有的人不是天天都想喝牛奶的。”
    狄思科:“……”
    活鱼和牛奶不好保存,货源也不好找,农贸公司一直没有涉足这方面的业务。
    他沉吟片刻说:“牛奶暂时没戏,大部分奶源都在市牛奶公司那边。鱼类的话,我尽量想想办法吧。”
    于是,第二天去筹备小组上班时,狄思科跟市水产研究所的副所长攀谈了好半晌。
    等到夏主任再次讨论主推项目时,他这回主动发言了,并且把水产研究所的项目推了出来。
    “咱们的菜篮子工程,既要关心菜篮子、奶瓶子、肉案子、果盘子,也得关心关心老百姓的吃鱼问题吧?我觉得咱们市水产研究所的淡水鱼养殖项目非常有代表性,可以作为这次观摩会的主推项目。”
    筹备组成员全都满脸诧异地望向狄思科。
    被派来筹备组的人,在帮市里筹备活动的同时,也要为自己的单位争取机会。
    大家这两天都在极力推荐自己单位的项目,还从没有哪个单位会为别的单位争取利益。。
    就连水产研究所的韩副所长都觉得自己可能听错了,他这是遇到活菩萨啦?
    狄思科像是没注意到大家异样的眼神,继续一心为公似的说:“我记得我小时候一个月才能吃得上一次鱼,一条鲤鱼全家吃,每个人只能抢到三四口。还没品出味儿呢,一条鱼就没了。”
    夏主任颔首:“那倒是,以前确实是吃鱼难。”
    “吃鱼难的问题,不只是我小时候,哪怕是在五六年前,也不是天天能买到鱼的。想吃鱼,得在大清早去菜市场排队,去晚了还未必买得到。”
    大家下意识点点头,他们都是从那个年月过来的,还记忆犹新呢。
    “但是最近两年的情况怎么样呢?四五点钟下班后再去菜市场,仍能买到新鲜活鱼。”狄思科感慨道,“菜篮子工程已经实施五年了,蔬菜肉蛋的供应确实更充足了。但我觉得这五年来变化最大的,就是水产供应。”
    韩副所长都有点感动了,他们在这几年间的付出,还是被人看见了。
    狄思科继续说:“咱们市研究所研究出来的网箱养鱼平均亩产46000公斤,池塘养鱼平均亩产368公斤,这两项技术不但得到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还在郊区被大面积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咱们市里吃鱼难的问题。这个项目既有技术含量,又产生了极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觉得作为菜篮子工程实施后发展的项目,对市里来说很具有代表性。”
    他这番话也算是有理有据,而且推荐的不是自己单位的项目,看起来就更显公平公正。
    夏主任没表态,但在笔记本上认真地记了几笔。
    大家看向狄思科的目光全都复杂难辨。
    甭管水产研究所的这个项目能否被主推,大家都给他贴上了“活菩萨”,“大善人”的标签。
    这可真够大公无私的!
    中午吃午饭的时候,韩副所长特意跟狄思科坐在了一起。
    “狄主任,您今天这一手真是让我不知该如何感谢了!”
    两人昨天才第一次碰面,说过几句话,人家今天就卖力推荐起了所里的项目。
    这让韩副所长怎么想都觉得是天上掉馅饼。
    科研单位跟企业不一样,那个主推位置,对于企业来说只是一个露脸的机会。
    但是如果研究所的项目能上主推位,对接下来新项目的立项,申请科研经费,都会有莫大影响。
    研究所在市里那些企业面前没什么竞争力,韩副所长也没想过去硬碰硬。
    谁知今天会遇上了活菩萨呢!
    狄思科笑眯眯道:“您也知道我们农贸公司是因为搞配送服务被选进来的,这个项目八成不会成为主推,所以我就想推荐一个我心目中最合适的项目。咱们研究所的淡水养殖项目造福了京城百姓,那我为什么不推荐呢?”
    韩副所长一边在心里感叹遇上了实在人,一边连声说着感谢的话。
    “这事您别放在心上,我只是说句公道话,帮忙推荐一下,最终将哪个项目作为主推,还得看市里的安排。”狄思科玩笑似的说,“您要是真的想感谢我,就多研究点好项目,扩大生产规模。最好能为我们介绍个淡水养殖的渔场,也让我们农贸公司扩大一下经营范围。”
    水产研究所与全市各大渔场都有密切合作,有的还要派技术员驻场指导。
    帮农贸公司联系货源,可比在市领导面前说句话简单多了。
    只是韩副所长一个电话的事。
    闻言,韩副所长半点没犹豫,当即就答应了下来。
    主推项目还没定下来,要是能把狄主任拉拢过来,让他继续在这件事上帮忙出力。
    他们研究所的项目,兴许还真能有些赢面。
    *
    直接从渔场进货,绝对是一手货源,产地直销,进货价是全市最低的。
    很多渔场池塘的活鱼早就被鱼贩子承包了。
    像他们这样半路出家的,根本插不进去。
    所以,为了活鱼的一手货源,也为了支持科研事业,狄思科跟研究所暂时结成了同盟。
    为淡水养殖事业摇旗呐喊。
    这天下班,他在食堂打了两份糖醋鲤鱼带回家,打算给家里的两个崽加餐。
    狄嘀嘀和狄嘀嗒还挺爱吃鱼的,即使鲤鱼浑身是刺,也阻挡不了他俩吃鱼的热情。
    他提着饭盒回家时,狄嘀嘀跑过来通报:“爸爸,胖大胖二又要生小宝宝了!”
    狄思科一愣,还以为他家狗子在外面弄出了野孩子,赶紧问:“什么时候生的?我怎么不知道?”
    他虽然不常喂狗子,但每天跟媳妇一起遛狗,没发现胖大胖二有怀孕的迹象啊!
    “还没生呢!”狄嘀嘀接过饭盒闻了闻,“妈妈说,又到它俩生小宝宝的季节了!”
    狄嘀嗒凑过来问:“爸爸,它们到底什么时候能生小狗崽啊?”
    狄思科也说不好。
    胖大胖二是三岁的成年母犬,其实已经可以生崽了。
    因着俩狗子这品种还怪金贵的,狄思科怕他们跟外面的小野狗厮混,所以每年的春秋两季发情期都特别注意,不让它们随便出门被混小子占便宜。
    等到它们两岁的时候,据说身体已经发育成熟,能降低生育风险了。
    为了让自家狗子顺利度过发情期,狄思科托关系找了本市饲养同品种公犬的人家,为它们找个合约伴侣。
    每逢发情期就住在一起,发情期结束就撒由那拉。
    不过,不知是胖大胖二的问题,还是对方的问题,去年的两个发情期结束,胖大胖二的肚子都没动静。
    于童和狄思科都在心里松了口气,家里有两只狗子刚刚好,不生也挺好的。
    可是,整天盼着小狗崽的两个人类幼崽却失望极了。
    狄思科心说,春天来了,又到了一年一度相亲季。
    他翻出电话簿,给那户固定合约伴侣的主人打电话。
    于童按下话筒说:“我已经给人家打过了,今年不成。”
    “怎么回事?”
    “人家有对象了,去年还下了崽。现在一家五口过得挺幸福。”于童劝道,“咱就别让胖大胖二当第三狗了。”
    狄思科气道:“它去年秋天不是跟咱胖大胖二在一块儿吗,咋还跟其他小狗下崽了呢?”
    “你还要跟狗讲理吗?”
    “我可以跟狗主人讲理呀!”狄思科想了想觉得跟狗主人也讲不通,“那现在怎么办,咱家狗子快到发情期了吧?现在还能联系到合适的小公狗吗?”
    于童胸有成竹道:“咱们这次不托关系找人了!我打算借助媒体的力量,帮咱家胖大胖二相亲!”
    “啊,怎么借助媒体啊?”狄思科下意识想到了这几天电视上的相亲节目,“咱家狗子又不会说话,难道要咱俩出镜啊?”
    于童不理会犯傻的二狗子,回屋拿了照相机,打算给胖大胖二拍几张美照。
    “我准备给咱家狗子在报纸上买一个广告位,发布征婚广告!”
    全家人:“……”
    财大气粗!
    郭美凤小心地问:“广告位得挺贵吧?”
    “还行,曝光率高,见效快!咱现在不是得抓紧时间给它们选婿嘛!”
    郭美凤继续问:“见效能有多快啊?”
    “兴许三两天就能有结果。”
    闻言,郭美凤眼前一亮,回头跟老四说:“你上次在舞会约人家姑娘吃饭,不是没有后续嘛。要不我也给你登个征婚广告吧?这个钱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