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间抢小说 > 第121章 一百二十一 后续接大宋篇
    在太医的努力下, 朱元璋很快清醒了过来。
    醒过来的朱元璋看到围在他身边的儿子们,心中感触颇深,他自幼父母双亡,几个兄姊也先后去了, 二十三岁的他已经一个亲人都没了。
    二十五岁投入郭子兴麾下, 反抗元朝。三十六岁称王, 四十岁称帝, 改国号大明。
    如今他已经六十五了, 没几年好活了。按照天幕的说法,他还剩不到六年的寿命。
    老朱家从只剩他一根独苗苗到现在的人丁兴旺,这一路他走得可不容易。
    坐上这个位置,掌握生杀大权后,他杀了不少人, 有坏人有好人, 有敌人有好友, 有师长也有恩人……
    有一些是必须要杀的, 有一些是被无辜牵连的, 这些他都知道, 但他依然选择了这么做。
    究竟是顺者昌, 逆者亡的个人私欲;还是为了大明江山,他早已分不清了。
    “老四留下,其他人都出去吧。”
    朱樉听到这话本能不爽,这么多儿子, 怎么就单独留下老四?
    但看着朱元璋难看的脸色, 朱樉也不敢多说什么,老爷子就是他最大的靠山,如果老爷子没了, 上位的无论是谁都不会让他们这些掌权的藩王好过。
    朱允炆削藩,难道老四就不会削?
    他是混不吝了点,但不代表他什么都不知道。
    众人出去后,朱元璋沉着脸道:“这书你可看过?”
    朱棣当然知道朱元璋为什么会被气晕,不止他知道,其他兄弟也知道,不过这话可不能说,老爹晕倒了儿子还有心看书这不找打吗?
    所以朱棣摇了摇头。
    “这书绝不能让其他人看到,”朱元璋想起什么,又皱眉道:“你之前说小说的主角可以免费买书,你闺女那?”
    朱棣连忙道:“父皇放心,智明才七岁,王妃不会让她听这些的。”
    都没听怎么会买呢。
    “那就好,切记这书绝不能流传出去。”朱元璋叮嘱道。
    朱棣有些奇怪,之前那本大明的小说还说如何推翻大明呢,也没见老爷子这么震怒,这本书里到底都写了啥?
    朱元璋原本不想再看那几本小说,但想到之前在书里看到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起义”,还是硬着头皮继续往下看。
    书里朱酒酒建立的帝国通过工业发展变得十分富饶,美洲的农作物、棉布、香料流入各个大洲,再从各大洲低价收购原材料,短短几年的时间,竟成了一个世界各国人都向往的强大帝国。
    被朱酒酒带到美洲的那批妇孺成了她的金字招牌,那批女科录取的女官在朱酒酒的扶持下,大多都成了享誉世界的大人物。
    越来越多的女人不安于室,想像她们一样去海外干一番大事业,搏一份功名。大明的人口正以一种可怕的速度流向海外。
    男女比例差距越来越大。
    更可怕的是,没有女人后,各地□□频发,有聘礼被抬到天价,引起当地男人不满落草为寇到处抢女人的;有被压迫的女人选择杀夫杀子杀全家同归于尽的……
    书里的朱棣连着看了几桩命案后,终于意识到再不抑制女人出海,大明可能就要变成只有男人没有女人的国家了。
    他火速下令封了海口,禁制女人出海。
    并且同海外一样,也给女人分地,提供工作岗位。
    废除守节,鼓励寡妇再嫁等等措施。
    但动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朱元璋越看越胆寒,乱了,全都乱了。
    大明本来就因为朱棣的靖难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这还没过去多少年呢,受灾严重的地方还没恢复过来,朱酒酒又来这一招釜底抽薪,掘了大明的根,动了大明的本。
    大明怎么可能不乱。
    朱元璋愤怒地合上书,“把这书烧了,这书留着就是祸害。”
    “可是父皇,之前天幕抽奖的时候我们不是猜测过不止大明能看到天幕?”烧了也未必有用吧。
    而且天幕的书虽然贵,但也并非所有人都买不起。
    朱元璋揉了揉发疼的头,“将天幕的书列为**,民间不许私藏。”
    朱棣:“……”他老爹是气糊涂了吧,连这话都能说出来。
    那么大个天幕挂在天上,只要是长眼睛的都能看见,而且天幕的话明明不是大明的官话却能让所有人都听懂,文字也一样。
    所有人都能看到、听懂,现在和他们说天幕卖的是**。
    谁信啊?
    朱元璋确实是被气晕了头,冷静下来后,没再提这事。
    不过书中的内容还是给了他很大的警示,当男女比例不平衡时容易发生□□,当女人被欺压到一定程度时同样也会发生动乱。
    棘手,真棘手。
    怎么想也想不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朱元璋索性先放过这个问题,转头对朱棣道:“老四,海外那一片地方太大了,你可有把握?”
    朱棣:“如果没有天幕,儿臣不敢说有把握,但有天幕给的种种神迹,儿臣怎会连这点信心都没有?”
    “好!”
    晚上,朱元璋睡觉的时候还是觉得不安稳,他翻来覆去,还是觉得天幕那些书流传出去不安全,那简直就是教人造反的反书。
    还是一百零八式造反的方法。
    他召来锦衣卫指挥使,“将民间百姓手里所有有关于天幕的书高价收回,一本都不要放过。若王公贵族手里有,也要收回。”
    锦衣卫指挥使迟疑道:“若是他们不肯卖呢?”
    朱元璋冷声道:“不卖也要收回,这些书绝不能流传出去。”
    “是。”
    第二天醒来之后,朱元璋发现自己的积分少了一大半,并且还在不停的掉。
    朱元璋死死地盯着面板上的积分,绝口不提撤销昨晚吩咐锦衣卫的命令,他倒是要看看这积分能掉到什么程度。
    反正也不多,掉完了之后再赚回来就是。
    但朱元璋明显低估了天幕的本事。
    他万万想不到已经买了的书居然还能被收回去。
    朱元璋:“!!?”
    “来人,快将锦衣卫指挥使追回来。”让他去买书,他到底怎么买的啊??
    害他积分掉光就算了,居然连已经买到手的书都凭空消失了。
    **
    永乐时期
    朱棣来到徐皇后宫中,见几位公主都在,瞬间变脸严父。
    然而几个女儿将徐皇后围得密不透风,根本没人注意到他来了。
    “咳咳。”他咳了两声,依然没有反应,心里不由奇怪道:看什么呢?这么沉迷?
    一旁的朱高煦解释:“父皇,不用咳了,她们在围着母后从天幕上买来的书呢。”
    朱棣先是一懵,旋即一喜,“智明买到书了?”
    朱高煦:“是啊,原来书里的女主是可以免费买书的,这可真是意外之喜。”
    朱棣拎开挡路的两个女儿,坐到徐皇后身边道:“传太医来看过没有?”
    徐皇后:“我又没事,看什么太医?”
    “天幕说你太过操劳,以后宫里的小事你交给……”朱棣看了看站在边上的四个女儿,长女次女都嫁人了,三女四女一个十四,一个十三,也不小了,可以管事了。
    于是他指着安成公主和咸宁公主道:“交给太子妃和她们两个,让太子妃带带她们两,你歇着。”
    “她们迟早都是要嫁人的,是该学者管管事了,免得日后被刁奴欺负。”
    朱智明盯着自己的鞋尖,轻声道:“就不能不嫁人吗?”
    虽然很小声吗,但朱棣还是听到了,他呵斥道:“你胡说什么呢?女孩子哪有不嫁人的?”
    朱智明:“后世的女孩子就不嫁人。”
    朱棣一噎,“后世是后世,现在还不是后世呢,现在是大明。”
    他说完自己都觉得这话不妥当,这不是承认大明不如后世吗?虽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但亲口承认还是觉得很不得劲。
    于是朱棣急忙岔开话题,“大臣们还在议事殿候着呢,朕晚点再来看你。”
    徐皇后笑道:“陛下尽管去,忙完再过来。”
    朱棣走时还不忘带上桌子上的书。
    朱智明:“父皇,那是我的!”
    “这书是大明的。”眼看朱智明要哭了,朱棣只好改口,“等朕看完就还给你。”
    朱智明:“真的?”
    朱棣点头,“君无戏言。”
    ***
    议事殿内争论不休,要不是朱棣及时出现,这会文臣武将们都要打起来了。
    朱棣坐在龙椅上,不解道:“怎么了这是?”
    张玉:“陛下可还记得之前天幕说郑和出海八十多年后,西边的蛮子发现了美洲?”
    “然后呢?”
    “陛下,我们之前一直误以为大明国祚还长,以为地图集上的清朝在公元1820年左右才会出现,以为大明国祚至少还有三百多年的国祚。
    但其实已经没有这么多时间了,天幕说西方蛮子发现美洲后的100多年,西方出现了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牛顿。
    而这个时候中原正在改朝换代。”
    言外之意,大明国祚也就二百年左右了。
    朱棣连忙比对了地图集上标注的时间,清朝第一张地图上标注的是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明朝第一张地图是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是他孙子。
    此时距离大明建国已经六十五年了。
    按照推算,他自然认为嘉庆是大清的第三任皇帝,大清建国也在六十多年作用。
    没想到居然不是!
    大明国祚居然连三百年都没有吗?
    朱棣脸色凝重,“大明绝不能再走上原来的道路!”都知道原来的路是错的了还走那不是傻子吗?
    他可不是傻子。
    之前天幕说过王朝灭亡最大原因就是土地兼并问题。
    可以从这方面入手,朱棣沉吟了一会儿道:“先皇在时已经削过一次藩,将亲王俸禄五万石改为一万石,并下旨出了五服的宗室朝廷不再享有俸禄。朕觉得亲王享有这么高的俸禄,却待在封地无事可干不太好。
    待郑和出海探明情况后,朕会下旨让藩王出海。”
    “还有考上秀才就能免徭役,家里穷的还能免赋税。天幕的书中说了这种情况在前期还好,等执行个百八十年,秀才举人越来越多,那么多人免徭役、免赋税,朝廷上哪里收税去?
    这条也得改!
    考上举人才能免徭役,考上秀才不免!赋税的话,都不能免,这个先例不能开。另外田多的赋税和田少的赋税也要分开制定,田多可以多收一些,田少的少收一些。”
    百官们一听脸色都变了,“陛下不可!”
    ……
    议事殿内争论不休,等消停时天都黑了。
    朱棣这才有空翻起今天的赠品。
    翻着翻着好像有点不对。
    那副被天幕声称不买会后悔的画呢?
    朱棣脸色一沉,问宫人:“今日有谁碰过这东西?”
    “禀陛下,只有郑大人碰过。”
    郑和?
    朱棣眉头皱得更厉害了,郑和拿走那幅画做什么?他不是也有吗?
    难不成那幅画真有什么独特之处?
    “摆驾,朕去看看咸宁。”
    *
    公主殿
    朱智明看着翻来翻去的朱棣,忽然有些心虚,“父皇,你在找什么?”
    朱棣直接道:“天幕说不买会后悔的那幅画呢?”
    朱智明:“不都在这了吗?”
    “朕数过了,少了一张。”朱棣久经沙场,哪里看不出朱智明的心虚和紧张,他眉头一挑,“那幅画里到底画了什么?你为何要藏起来?”
    朱智明一慌,“我…我没藏,我给撕了。”
    “嗯?”
    朱智明:“反正我撕了,不信父皇你自己搜。”
    朱棣更好奇了,到底画了什么啊?这一个个的不是藏画就是毁画。
    ****
    明中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百姓们开垦出来的土地没多久就变成了别人的,加上灾荒不断,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听到天幕说海外有一片广袤的土地,有亩产千斤的粮食,有能治病的神树……
    最重要的是,早在百年前大明就有船可以到达那个地方。
    一些走投无路的百姓心动了。
    还有一些百姓则是觉得为什么书中的百姓就能遇到那么好的君王,而他们的君王只会剥削他们,地主权贵连一条活路都不给他们。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反抗他们,换一个能对他们好的皇帝?
    凭什么他们都快活不下去了,那些当官的还能大鱼大肉,穿金戴银。那些人抢了他们地又不会种地,还把他们从良户变成了佃户。
    反抗的种子在众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各地起义军频起,大明王朝风雨飘摇。
    大秦
    只买了一本中册的秦始皇对书中的内容并不感兴趣,他兴致勃勃地翻开美洲作物清单。
    第一页就是玉米。
    秦始皇脸色有些怪异,因为玉米上居然还画了眼睛和嘴巴,还有手和脚。
    玉米双手叉腰的列出它的作用,然后被人剥壳脱粒,玉米粒用来磨成玉米面,玉米面做成饼、煮成粥等等;玉米芯晒干后当柴火烧。
    在看后面的土豆,也是长眼睛的。
    强迫症秦始皇:“……”
    “来人,研磨。”受不了的秦始皇提笔照着玉米的样子在纸上画了起来。
    片刻后,秦始皇把自己的画揉吧揉吧团成一团丢在一旁。
    这看着挺好画的,怎么画起来不太对劲?
    不死心的秦始皇又画了一次,这回是土豆。
    扁土豆还是比较好画的,秦始皇看着自己画的没有眼睛嘴巴和手脚的土豆顺眼多了。
    要是能上色就更好了。
    “朕记得之前几位公主买了石膏娃娃?”
    “是的陛下。”
    秦始皇:“你去她们宫里看看有没有颜料剩余,有就全拿回来。”
    “诺。”
    秦始皇满意地继续作画。
    几天后,收到秦始皇画集蒙毅看着宛如涂鸦般的美洲作物清单。
    蒙毅:“……”
    这…他能申请看看原图长什么样吗?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刘彻津津有味地看着小说,看着看着忽然没有了。
    下册没有买,看不到结局的刘彻有点不爽,别说这次故事还挺好看的。
    除去让人头皮发麻的感情线外,其他剧情还挺好看的。
    原来这世上分了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有不同的肤色、发色、眼睛。
    原来吞并弱小的国家并不止有战争一种方法,经济战、贸易战、文化渗透,还怪有意思的。
    “陛下,冠军侯来了。”
    刘彻仍旧歪着身子,完全没有坐直起来的打算,“让他进来。”
    霍去病行礼后就直接问:“陛下找我什么事?”
    “你来看看这些国家,”刘彻冲他招了招手,“这里居然楼兰,楼兰真这么好看?”
    霍去病闻言大步上前,注意力却被桌上的白一块黑一块的东西吸引了。
    他记得一天前,那块东西还是白色的。
    霍去病好奇道:“陛下,这个橡皮会变色?”
    “咳,朕本来是想试试它能不能擦墨迹,谁知道它只能擦天幕那两只铅笔写的字。”
    刘彻叹息道:“可惜了,若是也能擦墨迹多好。”
    “陛下可以让人研制铅笔,臣倒是觉得这铅笔挺好用的。”可以随身携带,不需要墨就能写,多方便啊!而且他发现这种笔特别适合画图,画错了还能用橡皮擦掉。
    铅笔和橡皮果然绝配。
    ……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一言难尽地看着那本《土法农产品加工机械》,确实有图有标注,还有详细的讲解怎么使用。
    可是……为何这么小!
    天幕,你出来,你管这叫清晰?
    字小还黏在一起就不说了,好歹仔细看也能认得出来。
    可这图也太模糊了吧?标注的字就更小了,就是鲁班在世也未必看得明白吧?
    “你们谁的画工好把这些图临摹下来。”李世民原本是想自己临摹的,可看到这画,对不起,他实在画不出来。
    大臣们一看那些图,纷纷往后退。
    “陛下还是直接交给工匠们吧,他们经验丰富,看着图制出来应该不难。如果经过臣等临摹,工匠们能不能制出来就不一定。”
    “不过这打稻机确实玄妙,居然可以这样制作。”李世民是见过农人打稻谷的,用后世的话说就是纯手工,以人力击打。
    从前没觉得有何不对,看到书中的双人打稻机、三人打稻机方知原来这世上任何事都有更快的途径,就看你愿不愿意想。
    难怪后世一直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耕地到收稻,再到脱粒舂米,方方面面都有更快的办法,不仅省力也省时,百姓有了更多时间可以做别的事。
    就能创造更大的财富。
    科举和科技明明只有一字之差为何差这么多?
    李世民:“今后科举也要考科技,凡能做出便民、惠民之物者,可直接录用,进工部,做出来的东西可载入史册。”
    ***
    三个月后,巴州宣汉县
    县上百姓赶集似的往一个地方去,外来人不解,笑问何事?
    “县令家今日打稻,让我们去看呢。”
    那人嗤笑,“打稻有什么可看的?”
    “这你就不懂,县令家打稻用的是打稻机,那可是朝廷发的,据说是根据天幕给的图纸做出来的。县令让家丁给我们演示怎么使用,有需要可以在县令那里登记借回家用,这可是好事。”
    “你快别拉着我了,这么多人,去晚了得排好久的队。”
    那人一愣,连忙松手,“抱歉。”
    话落又说了一句“多谢。”可惜人已经跑远了。
    他笑着摇摇头,想不到短短几个月,大唐的天又变了。
    ---------------------------
    【哈喽,亲爱的宝贝们,有没有想我啊?今天有惊喜哦!今天我们来玩点新花样。
    我们先看一段视频,看完你们就知道今天的惊喜是什么了。】
    大秦
    听到新花样,秦始皇一点也不惊喜,他不喜欢新花样。
    他只关注天幕说的是不是他的大秦,如果不是那就老老实实卖书,他对后世那些朝代不感兴趣。
    可惜天幕并不会听他的。
    天幕画面一变,一个面色如碳,眉间有月牙的男人出现。
    男人开口就是“开铡。”
    随后就是不停的“铡,铡,开铡……”
    秦始皇:“???”
    这是哪门子惊喜?惊吓还差不多。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刘彻的心理已经经历了:天幕又出现了——什么惊喜,是大汉吗,是吗是吗?——看到黑黑的包大人出现,心里有了不祥的预感——听到不停的“铡,铡,开铡”时,心里已经不抱希望了。
    他们穿的衣服不是大汉的屈裾深衣,官服也不是大汉的。
    再听到那一连串的罪名时,刘彻死心了,状元是科举头名,大汉莫得科举。
    唐太宗时期
    贞观君臣看着天幕上的包拯铡美案看得目瞪口呆。
    看到包拯关门拒圣旨,大喊一声“开铡”,陈世美人头落地。
    李世民拍手叫绝:“好!”
    长孙无忌:“……”你是不是忘了点什么?
    贞观群臣:“……”你是不是忘了你是皇帝,包拯关门拒圣旨耶。
    宋仁宗时期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1]……”
    听着歌词再看着天幕上的黑脸包拯,大臣们实在无法将天幕上的黑脸包拯和同僚包拯联系起来。
    不过听到不停的“铡,铡,开铡”,众人心中有些微妙。
    包拯性情严峻刚正,在朝堂之上是一股清流,和之交好的大臣少之又少。
    不少大臣看完铡美案都是幸灾乐祸,把包拯写得如此刚正不阿,把皇家写得如此仗势欺人,这不是藐视皇家这是什么?
    嘿,有好戏看了!
    【对!没错,今天要推的就是包青天同人文之《开封有个公主》,当年看到铡美案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想把里面的公主拎起来倒立,把她脑子里进的水倒出来。
    看上一个渣男还痴情得不行,天底下是只有这一个男的吗?这是个骗婚的渣男耶,不仅冒名顶替,停妻再娶,还雇人杀妻杀子。
    古代深入人心的一个渣男形象,直到死,原配秦香莲和公主都爱着他。
    小时候看的时候简直火气上头有没有?
    原著剧情不可逆,但是同人可以改。故事的开头就是赵凌舒穿成了这个倒霉但也是反派的公主,此时她正准备进宫请太后出面救陈世美。
    赵凌舒知道现在的剧情后,果断转身回府,渣男需要救吗?救渣男不如救一条狗。
    回府打胎要紧。
    陈世美就是因为公主有孕所以觉得自己稳了,觉得公主肯定不忍心肚子里的孩子没爹,会帮他善后。
    可惜脑子进水的公主已经不在了,赵凌舒可没兴趣给渣男生孩子。
    一穿越就是升官发财死老公的开局,多美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