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 第39章 农业大学之旅(三)
    镜头从这位老者的画像上移开,又转到他旁边另外一位老者的画像上。
    画像下面有一句话: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黄耀祥。”
    【在讲袁老之前,还有一位院士也不应该被人忘记。他在研究杂交水稻的道路上同样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
    【那就是丁颖教授的学生,黄耀祥院士。】
    观看仙画的古人们,尤其是明朝之前的农民们对于育种是没什么概念的。
    但他们看得津津有味,尤其是农民。
    他们巴不得仙画能多讲一点,自己好从中找到一些可以模仿的经验,就像是之前的农具一样。
    也有人在书房里继续摇头晃脑的看着自己手上的书本,不屑的哼了一声。
    “不是已经研究出新的水稻了吗?为什么还要继续研究?沽名钓誉!”
    他自小就读圣贤书,苦读十几年终于考上了童生,然后秀才,却在举人的这一关里蹉跎了好多年,最终只能无奈的回到村里面开了家私塾。
    但他依然是整个村里唯一的秀才,因此也一直自视甚高。
    他不太理解为什么后世的读书人居然自轻自贱,去和那些泥腿子一起在田里面干活。
    读书,难道不就是为了光宗耀祖的吗?
    而且,他的内心深处还有一种隐秘的妒忌——这些人生在条件那么好的后世,居然不懂得珍惜。假如是他生活在后世,一定能一跃成为人上人!
    但后世之人居然要把这些裤腿上沾满了泥点子的人高高的摔起来,那至他们这些风雅的读书人于何地?!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
    秀才长叹一句,翻了一页书,但眼尾的余光却不自觉地飘过窗户,停留在了天幕上。
    【黄院士当时考上的其实是中山大学的物理系。当时的物理系是很容易获得留洋资格的,是通往上一个阶层的坦途。但黄院士和自己的导师丁教授一样从小就目睹了农民吃不饱饭的悲惨境遇,对此十分的同情。因此,他从听上去更高大上的物理系转为了农学系,成为了丁教授的学生。1938年日军入侵广州的时候,中山大学迁往云南,丁教授连夜打包带走了稻作场的四百多个实验稻种,也带走了一批愿意前往云南的学生,其中就包括黄耀祥院
    士。】
    三十年代的广东小城,处处带着破败的痕迹。
    邮差骑着自行车,朝着一位年轻人喊道:“阿祥,你老豆从国外寄来的信!”
    阿祥高兴的跑过去,拿到了自己父亲寄回来的信。
    国内谋生不易,他父亲只能背井离乡,漂泊海外去给人照相维生,好几年才回一次国,一般年底会寄一次钱和信回家。这一次却是单独的来信,因为黄耀祥大学选择专业的问题。
    黄耀祥看了信之后闷闷不乐。
    “你老豆不赞同你的决定?”吃饭的时候黄母问他。
    黄耀祥郁闷的点点头。
    他想要转到农学系去就读,因此去信询问父亲的意见。但他父亲却觉得物理系更有前途,在回信里苦口婆心的劝了他好多,说他之后也可以申请留洋,甚至还可以留在国外生活,远离这片战乱的土地。
    而农学系能干什么呢?和一堆泥腿子打交道吗?
    父亲在信里面的措辞很严厉,这让黄耀祥辗转难眠。
    第二天,他看到农田里正在挽着裤腿插秧的农民,和戴着斗笠准备下地干活的母亲,终于下定了决心。
    父亲觉得这样的日子实在太苦了,于是去寻找另外的出路,但是他却想要迎难而上,给更多人更好的出路。
    “想清楚了?”黄母问他。
    “想清楚了,我还是打算转学到农学系。”黄耀祥的眼里闪着无畏的光芒。
    黄母叹口气,她知道自己的儿子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但她没有说什么,只是轻轻的拍儿子的头:“你自己想清楚了就好。”
    咸阳宫中,有士卿出列:
    “陛下,大秦若建立学宫,一定要将农学列为其中!”
    若粮食真能增产,不仅是大秦的百姓能得到实惠,朝廷征收上来的税也会增加很多,那能干的事儿就更多了!
    也有士卿古板一点:“难不成你还想要士人亲自下田种地不成?”
    除了士人,还有平民。另外,庶民之中其实也不乏能力者。君之眼光需要放长远一点。
    “你!”
    赢政一挥袖子:好了。此事看完仙画后再议。
    学宫是
    一定要建的,农学也可以列于其中。
    这里面的好处他自然想得到。
    赢政现在对于农民的力量已经非常重视。
    成干上万只蚂蚁可以干死一头老虎。
    那他身为大秦的帝王,或许也要让治下的农人们日子好过一点。
    而且,他想得比这些士卿们要更深一层。
    农田增产这东西太有用了,若现在有谁说可以让大秦的农人们一亩地增产五十斤,那肯定全天下所有的农人都会奉他为神!
    而这样的人,最好是掌控在朝廷手上,代表着朝廷和他的意志才行。
    否则,就容易成为祸患。
    因此,即使有着守旧的朝臣们反对,此事也势在必行!
    赢政已经想好,看完仙画后让李斯和蒙毅几个留下来吧,他需要尽快看到相关的细节。
    哎,他内心深处叹口气,未免觉得有些郁闷。
    所有的事情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自从仙画出现后,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感觉能够为他所用的人就越来越少。人才的缺少已经给始皇帝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紧迫感。
    以前的“愚民”政策和庶民不用的政策,也许真的该停一停了。
    【黄老的研究成果很有针对性。他是广东人嘛,大家也知道沿海多台风,而“树大招风”,每次台风来的时候,那些高杆的水稻几乎一吹就倒,一倒就会泡在水田里导致颗粒无收,直接报废。这种情况在农学上被称之为“不抗倒伏”。黄老就一直在思考,是不是可以让水稻变矮一点,这样的话就不那么容易被风刮倒了。】
    田里的水稻正在抽穗,但此时天边的乌云却开始渐渐的聚拢。
    从海上刮来的巨风挟带着暴雨,横扫过天地间的一切,连高大的树木都被吹断,弯下了腰,更何况瘦弱的水稻?
    最高的水稻先倒下,然后又压到其他水稻上,最终形成了大规模的倒伏。
    一亩接一亩。
    原本的生机勃勃在一场风雨过后,立刻成为了破败残景。
    位于沿海,深受台风影响的农人们,看到稻子被吹伏在地,感觉自己的心都要被揪起来,难受得要命。
    谁还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有的时候,水稻的根发育
    不良,扎根浅,都不用大风,随便一阵小风雨就能让它倒伏在田里。有的时候是因为杆子软,直接折了导致的倒伏。
    每年的夏季,他们都要忧心如焚。
    为了减少这样的情况,只能稍微种稀疏一点,让它光照更足,或许能长得更粗壮一些。
    但种稀疏了,粮食产量就肯定不多。
    总之,倒伏了,减产。
    种稀疏,也减产。
    简直就是绕不开的噩梦!
    也不知道后世的这些科学家————农民们虽不懂其意,但很快就接受了这个新名词————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治理倒伏?
    是不是自己也可以学的办法?
    他们内心充满了期待。
    【五十年代的时候,他终于研究出来了!】
    【1959年,黄老研究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矮杆的杂交水稻品种,“广场矮”!这个品种大概只有90厘米左右,而传统的高杆水稻大概在一米一、一米二,一下子就矮了二十多公分。而且‘广场矮’的产量还很稳定。这个品种比几年之后,设置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搞出来的 tr8’ 号还要更早!所以有人评价说,广场矮的出现是中国育种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镜头转向玻璃柜里的水稻标本。
    它看上去的确是不高,但是稻穗很饱满。
    展馆很贴心,还特意找来了高杆的水稻来做对比,高矮的区别十分清晰。而且矮杆的水稻看上去还要更加粗壮一点。
    农民们席地而坐,一双双眼睛看向天幕,在夜色的勾勒下像是一座座沉默的雕像。
    千百年来都是如此。
    人群中有人喃喃自语:“原来是要更矮一点。”
    “但是,怎么才能让它们变矮?”
    水稻天生就长这么高,难道还能压着它不让它长高吗?
    农人们茫然四顾。
    不一会儿,有抽泣声在人群中响起。
    他们觉得这简直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老天爷为什么要这么残忍呢?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却又让这希望远在天边,遥不可及!
    大臣们面面相觑:……这…他们也不知道啊!陛下你问错人了吧!
    刘彻反应过来自己的确问错人了,算了,等那起过到了长安之后,他再问一下。说不定他能想出办法呢?
    而此时,赵过也正在驿站之中的空地上,百思不得其解:
    “怎么才能让水稻变矮?!”
    【从它开始,中国的育种史尤其是水稻育种史开始走在了世界前列!】
    【根据资料,六十年代的时候,矮杆的水稻在全国推广种植达到了两千四百多万亩,每一亩的产量增加了50公斤!】1
    【大家别想着说现在动辄都是几百斤上千斤的亩产,好像50公斤不放在眼里。算一下就知道这个数字有多牛了。2400万亩稻田,一年就可以增产12亿斤,可以多养活差不多350万人!尤其是,当时六十年代,正好是□□,这个数字就显得尤为珍贵!】2
    【曾经有过统计,从矮杆水稻被研发出来之后的几十年里,32年来累计栽培面积为4.48亿公顷,增产稻谷3360亿公斤!黄老也被国际水稻同行誉为“水稻生态育种先驱”。】3
    【实至名归!】
    烈日下,农民脖子上挂着白色的毛巾正在干活。
    他脚下的水稻长得虽然不高,但是十分茁壮,已经有一大半都挂上了穗,只等着这些稻穗饱满起来,就可以迎来大丰收。
    他看了看远方的天色,脸上带着优愁。根据他的经验,别看现在似乎天气晴朗,但很快台风就要来了。
    也不知道自己从农科所拿到的这些矮杆水稻是不是真的能抗倒伏。
    到了晚上的时候,风雨交加。
    一束束手电筒和煤气灯的光亮了起来,农民们都担心自己田里的庄稼,宁可冒着暴雨也要来查看一下才放心。
    微弱的光线里,可以看到种了矮杆水稻的田里面,虽然也稍微有些凌乱,但整体是没问题的,大部分水稻都好好的。而旁边还是种着原先水稻的田里面,却倒了一大半。
    矮杆水稻,果然抗倒伏!
    大部分的农民脸上露出笑容,而少数几个唉声叹气之余也都下定决心:“下半年还是要去农科所搞一点矮的稻种!词一点秘的相种!
    李世民沉默了。
    他到现在都还不太习惯后世人用的各种计量单位。
    无论是什么,都动辄以亿计!
    听听,十二亿斤!三千三百六十亿公斤!
    这是什么概念?!
    即使只是增产的部分,也可以养活整个大唐一大半的人了。
    育种!必须立刻马上开始育种!
    大唐也要有自己的良种!
    ……
    【大家知道,在90年代以前,咱们国家买粮食是需要粮票的吧?计划经济,每个人吃多少粮都是有计划有规定的。而九十年代后,粮票作废,粮食也可以自由流通了。你想买多少粮食就买多少粮食,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这原本是多么正常的一件事情啊,对吧?老百姓们高高兴兴的,拿着钱去买粮。但有人就是要给咱们添堵。】
    街上的喇叭不停的播放着:“本店收现金,本店收现金,无需粮票。”
    米店里大家高高兴兴的排着队,拿着钞票买上自己家里需要的稻谷、面粉和大豆等粮食。
    一派热热闹闹,充满活力的场景。
    【90年代中期的时候,一个叫布朗的漂亮国人发表了一篇类似智库报告的文章,题目很惊悚,叫做《谁来养活中国》,轰动一时。这个布朗的意思呢,是中国人口那么多,而且你们现在还放开粮食购买,中国的粮食根本不够你们吃的,到时候只能向全世界来购买粮食,势必就会引发全世界的粮食危机!】
    “谁来养活中国?”
    天幕下的百姓们陷入到迷茫中,谁还能靠别人养活不成?
    肯定是自己养活自己啊。再不济,不种地的话花钱去买粮。难不成,还指望别人能养活你吗?
    而且,漂亮国是哪个国?为什么要来关心他们国家的事情?
    刘彻在心里琢磨了一下,目前路小染提到的其他国家已经有好几个了,但这种口吻里明显带着不爽和鄙视情绪的之前有一个倭国,现在有一个漂亮国。
    他记得,倭国就像是匈奴,来侵犯过华夏。
    那这漂亮国也是?
    刘彻冷哼一声,不知道这名字很奇怪的漂亮国为什么会忽然关心中国,就好像匈奴有一天忽然发出感慨,说,谁来养活大汉的百姓?
    关他们什么事情呢?
    失心疯吧!
    用脚想都知道他们肯定不怀好意!
    【就漂亮国呢,一如既往的多管闲事,而且还在文章里各种暗戳翟划的输出威胁论,但是呢,他关于粮食危机的部分还是引发了像是黄耀祥院士这样的农学界泰斗的担忧。于是,几位大牛联合起来向政府提出,咱们必须还是要大力发展研究高产水稻,不然真的得从国外进口粮食才能养得活那么多人。万一,国际环境变恶劣,人家不卖粮给你,那就危险了。】
    【于是,在九十年代的时候,咱们国家上马了一个“超级稻育种计划”,决意研发超级高产水稻,而这个项目的主持者就交给了当时刚被评选为院士不久,被称之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穿着端庄的新闻主播坐在台前,用标准而亲切的普通话播报:
    “今天,由农业部主导的超级杂交水稻培育计划正式开展工作。本计划意在培育更加高产的水稻,以满足广大人群众的粮食需求,捍卫我国的粮食安全。本计划分为两期,第一期为1996年到200 0年,一季产最指标为每亩700公斤;第二期为2001年到2005年,产量指标为每亩800公斤。该计划的主要负责人为有着'杂交水稻之父'美誉的我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之前不是有人已经研究出了杂交水稻了吗?”为什么说他才是杂交水稻之父?
    扶苏心里闪过这个念头。
    不过还不待他说出来,想明白,仙画自己就提出来了——
    【大家看到这里或许会有个疑问,之前不是说丁颖院士是第一个研究出杂交水稻的人吗?然后还有黄耀祥院士,那为什么是袁老被称之为杂交水稻之父呢?】
    【这里面其实涉及到的是很复杂的学术。up主不是学农的,只能向你们解释一下大概。】
    【得先从水稻这种东西的繁殖方式说起。大家都知道,植物是靠授粉来完成繁殖的。而水稻这玩意儿呢就长得很奇怪,他的雌蕊和雄蕊都是长在同一株上面,也就是说它根本不需要第二株水稻,自己就可以完成繁殖,这种方式呢,被称之为自交。但大家也都知道遗传学里面的规律,那就是近亲繁殖就会产生很多毛病。比如两个有血缘关系的人结婚生下来的小孩,就有很大概率是傻子或者是畸形。所以现在国家都不允许近亲结婚。】
    天幕上出现了一颗水稻的标本,然后镜头不断的放大。
    先是稻穗,然后再到稻穗上的谷子排列,再到他抽出来的稻花,再到稻花上的雄蕊和雌蕊。
    一直到显微镜的级别。
    这是现代影像技术里面很典型也很常用的手法,但却震到了第一次看到的古人。
    但他们顾不得去惊讶水稻上的花居然是长成这个样子,全部的心神都被这路小柒所透露出来的另一个消息占据了———
    “什么!近亲结婚生下来的小孩是傻子?!”
    “说的是有可能。”
    “不只是傻子,也有可能是畸形?”
    “那表哥表妹算不算是近亲结婚?”
    “算吧,亲戚来的。”
    “别说,我忽然想起来一件事情,之前我娘家的村子里,就是表哥娶了表妹,结果生下来的小孩真的是个傻子!三岁多的时候掉进水潭里淹死了。
    “三岁多淹死?怕不是故意的吧?”
    “啐!那可不能乱说。总之,就蛮惨的。”
    “你这么一说,我也想起来……”
    民间开始议论纷纷。
    皇帝们和朝臣们瞠目结舌。
    这年头,为了更好的巩固利益和门第,很多世家和豪门都会选择亲上加亲,表哥表妹是最常见的组合。但现在一听近亲结婚会导致下一辈的子嗣出现问题,一下子就作锅了。
    为了拉拢馆陶,娶了陈阿娇的刘彻面色淡淡。
    他和阿娇没有子嗣,但可能没有子嗣,或许才是问题的症结。
    为了拉拢旧隋势力,娶了自己的表妹,隋炀帝女儿杨氏为妃的李世民则要痛苦得多。
    他和杨氏有两个儿子。
    吴王李恪,文武双全,他一向颇为疼爱。但蜀王李惜四五岁还不会说话,直到现在都有点痴傻模样,蠢得不像是自己的儿子。
    “原来竟然是因为这个吗?”
    “陛下,此事关系重大。”魏征出列道,“微臣觉得可以让各地做一个统计,看看是否如仙画所说。如果确实,那必须要向民间陈清利害,加以劝阻。”
    李世民沉重的点点头:“的确该如此。”
    大
    唐的子民可不能一代比一代傻。
    【那水稻就是这样,一直自己繁殖,近得不能再近,留下来的后代无论是产量还是饱满度就越来越不咋地。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是现在的稻种,也都建议每隔三年换种子的原因。而当时,科学家们的思路呢,那就是用人工授粉的方式给它带来不同株和不同品种的基因,这就是杂交!】
    【这种方式,就叫做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有多难呢?或者说给水稻人工授粉有多难呢?一株水稻上有几十个穗,一个穗里面有150-300多颗谷子,然后呢它的雄蕊和雌蕊是长在一起的,非常难分。这一株上面的几千根雌蕊都需要人工授粉,一根都不能遗漏,否则就前功尽弃。一个熟练的工人,一天只能完成一到两株水稻的杂交授粉工作。那你想想,成干上万株水稻的授粉,需要多少人工才能做到?!】
    【顺便在这里提一嘴,当时丁颖教授在30年代做育种的时候,工人的工资都是从他自己的薪酬里掏的哦。来,让我们日常唾骂民国政府一万遍。】
    工人们全副武装,在中午的大太阳下戴着斗笠,带着手套,小心翼翼的剪去稻穗上没开花的谷粒,然后给开了花的谷粒剪去三分之一,然后套上纸袋。
    科研人员同样挽起裤腿在干活,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他们戴着厚厚的眼镜。
    有记者前去采访,问他们:“现在三十九度,你们不热吗?为什么不能等到下午三四点之后再来干活呢?”
    他们熟厚的笑了笑:“水稻就中午开花,它就喜欢这个温度,那我们没办法,只能跟着喜欢。”
    “三年换一次稻种……”
    孙小羊也正在观看这一期的仙画,听到这里他惊叫起来:“原来如此!”
    他向父亲和大哥说道:“水稻是这样,那或许麦子也是这样。难怪咱们之前的麦子越种就觉得越不好,原因或许就是在这里!”
    要三年换一次种子才行!
    而贾思勰已经倏地从榻上坐了起来,手舞足蹈:“原来如此!”
    “原来如此!”
    杂交!人工授粉!
    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原来还可以这样操作!
    他是经常去野外寻找稻子种类和麦子种类的人,很明白不同的稻种表现出来的特性也是不一样的。有的高一
    点,有的矮一点,有的壮一点,有的就瘦弱一点。
    但他从来没有想到过,可以把这些不同品种的稻子结合起来!
    贾思勰简直心痒难耐,若不是现在是晚上,他就要立刻去到田地里看一下是否可行。
    而他并不是唯一对此感到欣喜若狂的古代农学家。
    宋应星也看得如痴如醉。
    他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种子和种子之间也是有不同的,而且和水土有关系。此时听到了后世的见解,简直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所以丁老和黄老当时的杂交育种水稻,只有第一代是杂交稻,当种子种下去之后,长出来的水稻就恢复成了自交,收获的第二代种子就成为了常规稻,然后不断的迭代,最终形成了带有一定优良基因的稳定的常规稻种。所以严格的来说,他们的水稻应该被称之为杂交育种水稻。】
    【而且为了遗传的稳定呢,他们只能放弃很多其他基因方面的优势。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你只要想一下要向全国推广,用纯人工杂交授粉的方法来收获稻种的话,除非稻作所的工人上百万上千万才行!】
    “对啊,这个要怎么办?”
    原本还在狂热中的农学家们冷静了下来,发现杂交育种的这个工作其实也不是那么的简单。
    尤其是民间的农学家,立刻明白过来,若非自己豪富,必须是要朝廷要言府支持才能做到。
    ……
    【而袁老就解决了这个世纪大难题!】
    【60年代,黄院士的抗倒伏矮杆水稻已经被研究出来并且开始酝酿推广到全国的时候,袁老正在农业学校当老师,但同时他也开启了自己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
    【1964年,他在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水稻。】
    【天然雄性不育,言下之意就是这株水稻是个太监!它的雄蕊天然就没有繁殖的欲望,它根本不会主动向自己的雌蕊授粉,那也就是说只要种其他品种的水稻在它的旁边,无需人工就可以自动完成授粉的工作!】
    【同学们,朋友们,这简直就是杂交育种工作里的神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