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骊夫 > 第56章 池中鲤 三议
    寿春城。

    萧哥儿在京城释放一支鸣镝之后,不多时棋子巷涌现出大批的魏钩谍子,封锁了整个棋子巷。很快魏钩开始对整个棋子巷布置埋伏,越来越多谍子接到提调李密庵的手令后,从京城其他地方纷纷赶来埋伏在棋子巷周围的阴影处。萧哥儿自然引起了这些谍子的注意,萧哥儿拿出自己的太平无事牌表明自己的身份。

    魏钩出动了几乎所有设置在京城的暗桩,这些暗桩是不能见太阳的,一旦暴露,柔然、北骊甚至是天南的一些谍子组织一定会抓住这个空档对魏钩进行狠狠地打击。

    萧哥儿暗自叹息,自家的胭脂铺子今天之后就再也开不下去了,钱不钱的倒无所谓,只是自家婆娘还要跟着自己奔命,想起来他便有些愧疚。

    萧哥儿闭上眼睛,开始用呼吸吐纳调节紧绷的心弦。他太紧张了,因为他要面对的对手是李寒山。李寒山是文圣人也是武宗师。百年之内如此这般的人物只有两人,一个李太白,一个便是他。李太白在于郭子仪一战之后,踪迹全无。那天底下堪比李太白这样谪仙人的人物只有李寒山了。

    早年萧哥儿学艺时十分坎坷。都说穷学文,富学武。他一个穷人家出生的孩子,找人拜师学艺,师父答应收他为弟子,但是他连一份儿像样的拜师礼都没有,不得不一边在师父的武馆给师父打工一边学艺,反观那些世家子出身的师弟们,明明比自己晚入门,但入门之后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超越了自己。师父说他没天赋,师兄弟们也这样看他。师父放弃了他,他就只好一边干活一边偷学武艺。早年若不是一位游学书生给了他一本不要的控弦武经,他可能现在也都只是一个在师父武馆打杂的学徒。没有那个书生,就没有江湖上的萧三箭,也就不会遇见自家婆娘。那个书生成就了他,也害了他。

    萧哥儿继续闭眼吐纳,他要将气息调至巅峰,来应对李寒山。当然他不会与李寒山当面对战,他需要找准时机控弦杀人。一天之内倾尽全力,他只能射出三次巅峰箭羽。江湖上死在他三箭之下的顶尖高手不计其数,一直到后来有了那个萧三箭的称号。

    箭术,又称为控弦之术,控的不仅仅是箭弦,还有心弦。心弦要稳而有力,才能找准敌人破点一击致命。

    一阵微风拂过,萧哥儿知道那人来了,他目力极好,虽然早有准备,但看清李寒山真容时,调整到巅峰的心弦瞬间大乱。

    ------------------------------分割线-----------------------

    棋子巷的得名还是在前朝,寿春城里出了一位围棋国手,被当时的梁帝招为棋待诏。这位棋待诏就是出身棋子巷的一个寒门书生。再后来大梁皇子夺嫡,一位皇子被逼率禁军攻打皇宫,皇宫攻破,叛军攻进宫四处搜拿皇帝。彼时梁帝已经穿上太监的衣服偷偷跑出了宫,而这位寒门出身的棋待诏就披上龙袍假扮皇帝掩护皇帝出宫,而自己被叛军杀死。后来各地勤王之师赶到,叛军被肃清,梁帝感恩这位棋待诏大义,将他出生的巷子命名为棋子巷,流传至今。

    中原与北境战火不断,而寿春城因为居于两者中间反而并未有受到多少牵连。大魏建国于此,棋子巷才开始繁华起来。这条繁华闹市首屈一指自然那座太白楼,无数商贾贵族往来于此。

    可是今日原本热闹繁华的棋子巷突然冷清下来,刚刚还热闹异常,突然魏钩谍子们现身于此,封禁了整条街道开始疏散人流,在半柱香棋子巷竟然空无一人。之所以可以如此迅速,都要拜魏钩谍子臭名昭着的名声所赐。

    疏散的人流中,只有一个人逆流前进。不多时人群散尽,长长棋子巷除去那些埋伏的着的魏钩谍子只余他一个人。他拿着一个酒壶,脸色红晕,腰间挂着一枚玉佩,此人正是李寒山。

    当年李寒山还是一个穷酸书生时,到稷下学宫求学,被学宫豪门出身的同窗讥讽,笑他别叫什么李寒山,还是叫李寒酸吧。李寒山也不恼,每天依旧挑水洗衣做饭,然后就是读书。再后来那些同窗觉得他实在没趣,骂他呆子,然后再也不理他。除了上课,他基本上过着独居的生活,他不怕寂寞,反而乐在其中。就这样过了十年年,一位常年在外游学长相清癯的老儒生回到了学宫,找到了李寒山所在的茅舍,两人坐而论道,结成了忘年交。第一天论礼讲义,第二天讲霸道说王道,第三天两人言秩序说顺序。在最后临别之时,那位老人送了李寒山一枚玉佩,临别赠语——

    「谦谦君子,玉不去身。」

    再后来于李寒山而言,并无其他,他依旧挑水做饭,每日读书,而那枚玉佩李寒山就一直佩戴在身上,算是回报那位老儒生。他沉浸自己的小世界里,无暇理会外面的世界,他自然也不知道因为这场长达三天之久的论道带给外面的世界怎样的变化。李寒山不知道在那位老儒生离开茅舍后,自己已经名满天下。

    原因无他,因为那位老儒生叫齐阳龙,稷下学宫的副宫主,继亚圣之后,其塑像最有可能被请进文庙,被后世人瞻仰跪拜,与亚圣像并肩的存在。

    李寒山与齐阳龙那三天的论道内容被当世人编纂成《三议》供天下士子参习。先帝宋煜读过《三议》明言——

    「李寒山可助我成王霸之业。」

    关于《三议》的注解篇目在清平天下任一一间书店都可以找到,足见《三议》被士子的追捧程度。彼时李寒山刚刚三十岁。他是齐阳龙唯一的弟子,那枚无字玉佩便是传道信物。

    等李寒山十年之后下山行走时,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圣人还是一位武宗师。

    学宫子弟纳闷,曾就此事问过其师齐阳龙。

    「学宫之中,闷头读书的儒生千千万,怎么这天下唯有他李寒山一点武功没学,就跻身为天下四人之一的武宗师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