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英杰逸闻录 > 第一百零五章 随机应变
    第二天,使团便一分为二。李羽带了一部分扈从,又去临渝县中借调了三十个县兵,押解这俘虏们往南取道海阳去土垠。陶应、陶升等人陪着公孙康往北取道肥如去令支。

    陶应等人轻骑简从,半日之间就到了肥如城中歇脚。在肥如县城的邮舍内,他们却得到了一个刚刚从西边传来的消息。刺史陶谦于六日前以巡视新设典农都尉部的名义出了蓟县,三日前便已经到了右北平郡俊靡县,那里是右北平典农都尉弋门樊的行辕所在。在俊靡待了两天后,刺史车驾继续东行,现在估计已经到了徐无。

    陶应取过地图查看了一下,肥如距离令支只消小半日路程,徐无距离令支则有近一天行程,也就是若父亲陶谦中途不改变行程的话,那至晚明天午时前后也能到,比他们也就晚个半天时间。

    这可是个大大的好消息,陶应本想着他们回到蓟县向父亲禀明之后,再由刺史官邸行文彻查,但现在刺史车驾直接到了令支,按照父亲陶谦的脾性,肯定会立刻下令查处。既然现在情况有变,那原先的计划也就应当随之而变了。

    陶应叫过陶升、章诳、韩当、公孙康几人私下商议,陶应说道:“诸位兄长,家君在明日也能到达令支,那我们也不用与姓王的多费周折,明日里便先算算账吧!”

    陶升说道:“凤声有何打算?”

    “我欲遣人快马先行,向家君禀明此间情况,让家君心中有数。”

    “合该如此,由族父亲临令支主持此事。”

    “既然我们要好好算一算账,那在家君赶到之前,我们自当先行查实了王氏不法的证据。我们稍后加快速度,可以早些到令支城安排起来。别的先不提,王氏在屯田募兵时私下以陈粟代替新谷便够他喝一壶的。义公兄,你是令支本地人,可能助我一臂之力?”

    “那王氏多行不义,先前多有乡民在募兵处被其屈辱,我亦看不过眼,既然陶郎君要主持正义,那韩某自当效劳。”

    “好,那就先谢过义公兄了。”

    “元亨兄长,王氏既如此胆大,敢于在募兵处动手脚,各县之中必然有与其勾结者,我们不妨就从令支县开始查起,你看如何?”

    陶升摸着颌下的胡茬思忖了一会道:“从令支县查起是可以,但有个难处,你我皆无官职在身,如何去查?”

    “呵呵,元亨兄长又与我打马虎眼,你在内黄破得好大的匪案,不就是靠着明察暗访么?”

    “今时不同往日,彼时我虽只是个小小游缴,但也算是现管,可以便宜行事。如今暗访倒是勉强做得,但要明察,尤其你要明察县中官吏,那可就无能为力咯!”

    “嘿,这却无碍,我包管明察与暗访两路皆可并行,我们只需如此如此这般这般便是了。”

    “妙啊!凤声果然足智多谋,哈哈哈!”

    “还有,原本我们让士翼兄押解俘虏绕路,现在看来就没那个必要了。我们得派人抄近路去知会一下士翼兄,让其直接折向令支,届时也可以在令支百姓面前展示一下这王氏勾结匪类的证据。”

    “好,我来安排,我们午歇之后抓紧启程。”

    陶应又转而对公孙康说道:“公孙兄,此间之事你都耳闻目睹,还望你回到令支后向公孙都尉禀明,若是那王氏胆敢聚众抗法,或还要公孙都尉的照应。”

    “行!我回去就和我阿父说。”一旁的公孙康听到陶应安排诸事条理分明,心中十分艳羡,对这个比自己还小一些的朋友佩服得五体投地,听了陶应的话没口子答应了下来。

    计策已定,只待施行。

    ——————————

    第二天,使团便一分为二。李羽带了一部分扈从,又去临渝县中借调了三十个县兵,押解这俘虏们往南取道海阳去土垠。陶应、陶升等人陪着公孙康往北取道肥如去令支。

    陶应等人轻骑简从,半日之间就到了肥如城中歇脚。在肥如县城的邮舍内,他们却得到了一个刚刚从西边传来的消息。刺史陶谦于六日前以巡视新设典农都尉部的名义出了蓟县,三日前便已经到了右北平郡俊靡县,那里是右北平典农都尉弋门樊的行辕所在。在俊靡待了两天后,刺史车驾继续东行,现在估计已经到了徐无。

    陶应取过地图查看了一下,肥如距离令支只消小半日路程,徐无距离令支则有近一天行程,也就是若父亲陶谦中途不改变行程的话,那至晚明天午时前后也能到,比他们也就晚个半天时间。

    这可是个大大的好消息,陶应本想着他们回到蓟县向父亲禀明之后,再由刺史官邸行文彻查,但现在刺史车驾直接到了令支,按照父亲陶谦的脾性,肯定会立刻下令查处。既然现在情况有变,那原先的计划也就应当随之而变了。

    陶应叫过陶升、章诳、韩当、公孙康几人私下商议,陶应说道:“诸位兄长,家君在明日也能到达令支,那我们也不用与姓王的多费周折,明日里便先算算账吧!”

    陶升说道:“凤声有何打算?”

    “我欲遣人快马先行,向家君禀明此间情况,让家君心中有数。”

    “合该如此,由族父亲临令支主持此事。”

    “既然我们要好好算一算账,那在家君赶到之前,我们自当先行查实了王氏不法的证据。我们稍后加快速度,可以早些到令支城安排起来。别的先不提,王氏在屯田募兵时私下以陈粟代替新谷便够他喝一壶的。义公兄,你是令支本地人,可能助我一臂之力?”

    “那王氏多行不义,先前多有乡民在募兵处被其屈辱,我亦看不过眼,既然陶郎君要主持正义,那韩某自当效劳。”

    “好,那就先谢过义公兄了。”

    “元亨兄长,王氏既如此胆大,敢于在募兵处动手脚,各县之中必然有与其勾结者,我们不妨就从令支县开始查起,你看如何?”

    陶升摸着颌下的胡茬思忖了一会道:“从令支县查起是可以,但有个难处,你我皆无官职在身,如何去查?”

    “呵呵,元亨兄长又与我打马虎眼,你在内黄破得好大的匪案,不就是靠着明察暗访么?”

    “今时不同往日,彼时我虽只是个小小游缴,但也算是现管,可以便宜行事。如今暗访倒是勉强做得,但要明察,尤其你要明察县中官吏,那可就无能为力咯!”

    “嘿,这却无碍,我包管明察与暗访两路皆可并行,我们只需如此如此这般这般便是了。”

    “妙啊!凤声果然足智多谋,哈哈哈!”

    “还有,原本我们让士翼兄押解俘虏绕路,现在看来就没那个必要了。我们得派人抄近路去知会一下士翼兄,让其直接折向令支,届时也可以在令支百姓面前展示一下这王氏勾结匪类的证据。”

    “好,我来安排,我们午歇之后抓紧启程。”

    陶应又转而对公孙康说道:“公孙兄,此间之事你都耳闻目睹,还望你回到令支后向公孙都尉禀明,若是那王氏胆敢聚众抗法,或还要公孙都尉的照应。”

    “行!我回去就和我阿父说。”一旁的公孙康听到陶应安排诸事条理分明,心中十分艳羡,对这个比自己还小一些的朋友佩服得五体投地,听了陶应的话没口子答应了下来。

    计策已定,只待施行。

    ——————————

    申时三刻,令支城。

    贯穿城中东西二门的街道上十分萧索,初冬的北风狠狠地刮过,将街道两旁悬挂在旗杆上的旗帜吹得猎猎作响。今年的秋寒来得既早且重,早到的严寒让城中的百姓都失去了在街上闲逛的兴致,偶有路人经过也都行色匆匆。

    令支城县寺中今儿如往常一样一日无事,此刻快要下值,有些个本地的吏员已经借故开溜出去,县寺中冷冷清清,只留下两个看门老卒守在门后避风处打瞌睡。

    “嘀哒哒,嘀哒哒。”

    从城东的道路上传来了密集的马蹄声,让这两个正在打盹的老卒转了出来,想看一下是谁如此胆大在城中疾驰。

    那一彪人马行速迅捷,很快便到了县寺门口,那两个老卒刚要喝骂,一看来人均是鲜衣怒马便乖觉地止住了口,免得无端惹上是非。

    不过他们不惹是非,是非却偏要往门前送。这彪人马在县寺前齐齐勒缰止马,竟是冲着县寺而来。

    “诸位前来县中何事?”别人都到了门口,门卒也不能不上前打个招呼。

    “我等是幽州刺史府的使者,奉命前来面见廖县令,还不快快通传。”马上骑者还未下马,便有人回道。

    虽然骑者言语殊为无礼,但门卒久于世故,知道来人惹不起,便乖乖道:“在下这就进去禀报,请上使稍待片刻。”说完便留了一个门卒候着,另一人三步并作两步往内去通报消息。

    不一会,那门卒便与一文吏快步跑了出来,那文吏揖手道:“不知贵使前来,有失远迎,在下令支功曹,奉了我家县君之命来引诸位至厅堂相见。”

    来者自然是陶应、陶升一行,他们在肥如午歇之后马不停蹄疾驰而来,在令支城外按着计划一分为三。公孙康一边的人马直接去了辽西都尉府邸向公孙度禀明事情,韩当自去寻他的轻侠友朋暗中行事,余下陶应、陶升等人则直接来了令支县寺。

    陶应等人面对令支功曹,回了礼后并不多说,只让功曹前头引路。

    此时令支县寺最后一进中,廖县令正忙着让侍妾帮忙整理衣冠。

    原来县中一天无甚事情,近来辽西的天气又出奇地冷,让荆州来的廖县令十分不适应。他提前回到了屋内脱去官袍换上便服,烤着火炉,暖着一壶水酒,身旁偎着佳人。正惬意之时,却听功曹并门卒来报有刺史的使者前来,让他一阵忙乱。

    一边整理着衣冠,廖县令心里却在嘀咕:“今早不是刚得了消息,陶刺史昨日里还在徐无县,怎么就派人专门到我这儿来了?不是说刺史是来巡视典农都尉部的么?那不是应该去找公孙度么?”

    整理完衣冠后,廖县令迈步往堂中踱去,一面走一面叹道:“哎!扫兴扫兴,但愿不会有什么麻烦事情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