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英杰逸闻录 > 第二十九章 转赠贺仪
    “陶君临州,公孙度未能亲自至贺,实在有愧,今日便将这虎皮作为陶君临州之贺仪吧!”

    好好的正说着猎虎之事,公孙度却突然要将这话题的目标送给陶谦,让场上诸人都为之一愣。

    还是陶谦最先反应过来,连忙摆手道:“此乃公孙君心爱之物,得之不易,又极其珍贵,陶某怎可夺人所爱。”

    “这是哪里话来,此是我心甘情愿赠予陶君,作为贺仪,怎谈得上那些!”

    “不妥不妥,此物太过贵重,我甫上任,若收下此物,恐惹物议。”

    “陶君且慢推辞,我将此虎皮转赠予你,自有深意,且听我细细道来。”

    见公孙度如此说,陶谦便也不再说话,静听他如何分辨。

    “胡儿好勇,此虎皮正是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年少之时猎获,乃是其勇名之见证。昔年丘力居父子将此物赠予我,一方面是与我相投契,一方面也是想交好与我大汉地方。”

    “我今日将此虎皮交予陶君,若陶君持此物与辽西乌桓交涉,则丘力居看在当年之旧情上,说起话来自然也方便了几分。而陶君身负一州之重任,正可受得乌桓人之赠礼,如此说起来,我只是暂为陶君保管了几年罢了,哈哈哈!”

    陶应见公孙度送个礼还能送得理直气壮,胡说八道一点都不带脸红的,着实佩服此人的官场功力。

    “但此物终究价值不菲,非比寻常物件。”

    “哎!这兽皮若是放在中原之地或是罕有之物,但放在幽州边地实属寻常。这张虎皮也就是品相不错,也非白虎之皮,谈不上有多珍贵。再说了,昔年我得此物之时,分文未出,陶君又有何好忌讳。”

    “州伯乃是扬州人士,在下虽未去过扬州,但也知扬州天气酷热。然幽州边地,虽夏季之时尚算凉爽,但寒冬之时,酷寒难当。故而寻常人家都会备些兽皮垫一垫,以防寒毒侵体。州伯初来幽州,此物正好拿去在冬日之时垫垫床榻,正合时宜。”

    徐荣见公孙度执意要送虎皮给陶谦,便也出来帮腔,只是他说的这个缘由却让陶应心底直擦冷汗。虽然陶应并不是动物保护主义者,但拿成年东北虎皮做坐垫,这还是奢侈得有些过分了。

    “显华所言极是,别看现今墙上挂着这些皮子,一到秋冬之时,都会取下来供诸位垫垫坐榻。这兽皮在幽州最为稀松平常了,若是陶君见了那些乌桓大人们,那些胡人多半也是将这些不能吃的皮子当赠礼,企图骗些我大汉物产回去。”

    有队友相帮说话,公孙度连忙接着话头又是一顿忽悠。

    陶谦见两人如此说,也有几分道理,尤其是他一心放在农都尉之事上,若是此虎皮有利于和乌桓人打交道,倒也不妨收下。

    “这……公孙君盛意难却,陶某却是生受了。”

    “族叔,我前些时日经过乌桓邑落之时,发现乌桓人对我大汉所产之物,都极为喜爱。方才听公孙使君所言,是否也是如此?”陶升突然插言道。

    “的确如此,胡儿性喜逐水草而居,只有少部分会耕种田地。其族中大都不事生产,其所爱好仅为自己打制兵器弓矢,至于其他物产,可以说是聊胜于无了,即便是有,也粗劣不堪,难登大雅之堂。”

    “历年以来,胡儿大都习惯了用我大汉所制精美物件,如陶器、漆器、木器、玉器、金器、丝绸绢帛、服饰冠冕,盐铁刀剑等等。”

    “只是中原之货物贩售到塞外,往往价格便要翻上几翻,其中虽有商贾逐利所致,也有以钱货削弱异族之效。尤其对胡儿有盐铁之禁,不许向异族贩售太多的食盐和铁器。”

    “原来如此,晚辈受教了。”

    “这些都是寻常事情,莫说汉人知道,便是那些胡儿首脑,心里也有几分数目,但他们也没得选择,便也只得受了。”

    公孙度的这番话,让陶应隐约想起了点什么。仔细思索,才发现,汉朝廷以及民间对异族采用的这种方法,很类似于后世某些国家用精美的商品倾销到其他国家,从而形成经济掠夺。在这个过程中,被输出国脆弱的商品生产体系往往会被击溃,从而益发依赖于商品输出国。

    不得不说,这是中原文明对于北方异族文明的科技文化优势体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陶应还是感受到了**裸地歧视。虽然乌桓人曾经被汉人击败,被指定地点居住,看似为乌桓人保有了生存之地,但汉人对乌桓人显然并不算友好,而且还暗含提防。

    对于一个屡屡背叛的异族,合理的提防是必要的。这种“夷夏之防”在华夏几年前的历史中一以贯之。

    但是,若仅仅持续不断地经济掠夺,肯定难以将这些异族彻底融合。而要想更完满地融合异族文明,在经济输出之外,肯定也少不了文化输出和价值输出。在这两件事情上,中华文明在几千年来一向都是相当被动的。

    要么是中原势力异常强大,文治武功都显赫异常,周围的异族,例如高句丽、朝鲜、倭国、大理、乌孙、吐蕃等国纷纷奉使朝贡,再学习一些汉人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回去。

    要么是异族势力异常强大,成功侵入并占据中原大部分疆域,然后被中原丰富的物产、奢侈的享受、形而上的文化、天命神授的帝王论等等同化。

    这两种方式,有一个共性,那都不是中原民族去主动做的,而是被动发生。这或许是有华夏文明自古以来自视甚高的原因,也或许是农耕文明那并不算强的侵略性影响。

    总而言之,华夏文明与异族文明之间,一直在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去了匈奴有鲜卑、去了鲜卑有突厥、去了突厥有辽金夏元等等等等。

    虽然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华夏文明始终顽强地飘摇不倒,但其从盛到衰、再从衰到盛的过程中,却充斥着令人心悸的阵痛。

    想到这里,陶应灵光闪现,想起了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的美好场景。

    这,何尝不是一种更完美的方法呢?

    注:如果有在看本书的读者,欢迎留言交流,欢迎加书友群9643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