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英杰逸闻录 > 第二十六章 国事惟艰
    (上一章第二十五章误删,请翻到一百零五章后看)

    只见徐荣投出的木矢抛出一道近乎完美弧线,直往壶口而去。

    “噹!”

    “啪!”

    木矢在壶口的收窄处弹了一下,居然没有进壶,反而掉在了地上。

    “哎呀!”旁观诸人都为徐荣这一下弹壶不入而感到惋惜。

    一般而言,投壶总要分出个胜负,如果打平要继续追加比赛。但陶谦见两人打了个平手,觉得这样的结果和和美美,算是不错,便出言称赞道。

    “两位投壶较技,精彩之至,令陶某叹为观止。”

    “技差一筹,让诸位见笑了。”徐荣摇摇头道。

    “哈哈哈,显华今日运气不佳,中壶而不入,倒是让我占了个便宜。”

    “方伯在此,不过我们就此作罢,如何?”

    “正合我意。来,陶君请上座。”

    原本公孙度与徐荣是榻上对坐,现如今陶谦等人来了,自然不好再如此随意,便令仆役在堂内重新设好了席案。

    公孙度请陶谦上首榻上安坐,陶谦表示不愿占了徐荣的座,但徐荣见陶谦在此,更是不愿上座。谦让再三,最后还是公孙度一个人坐了正面主位,陶谦坐在了在西首客位,徐荣入了东首客位。

    刚才,陶应在观战之余,却发现了一个颇堪寻味的小细节。

    最后一下徐荣投矢失手后,陶谦、阳仪等人的表情是惊讶,公孙度的表情则是惊讶中带着一些欣喜,只有徐荣的表情则最为诡异。徐荣脸上神色如常,既没表现出惊讶,也没表现出失望,倒是轻轻呼了口气,仿佛很放松的样子。

    回想刚才,在前几次投矢时,徐荣都很轻松。但在投最后一矢时,却瞄了又瞄,一副很慎重的样子。

    两相结合之下,似乎被陶应发现了个秘密,那就是徐荣可能故意不投中,导致最后结果打平。

    这样想就能解释得通,为什么徐荣在最后一下时如此反常,要瞄了又瞄。因为要投在壶口弹出去的难度,肯定比投进壶内要难得多。

    可如果陶应的猜测是真的,那徐荣又为什么要故意投失,却又不让旁人发现呢?

    或许是自己想多了,徐荣只是最后比较紧张而多瞄了几下。可又如何解释他弹壶不入时,既不惊讶,又不失望,反作轻松神态的表现呢?

    陶应觉得自己也想不明白,便只得作罢,随诸人一同入座。

    “陶君此次临州,度正想前去拜谒,只担心州伯初上任公务繁忙,故而没有成行。不曾想,陶君却是亲自来访,度心下甚是惭愧。”

    “公孙君此话谬矣,访贤纳良,不正是刺史之职么。甫上任时,我尚不知公孙君在家。此次巡州之时经过辽东,才听我族侄元亨与德范一同提起公孙君之贤名。我便决意要来拜访公孙君,请教一下幽州一地之治理。”

    “请教一词,在下实不敢当。我前次在冀州之时,也是无功而返。反观陶君屡掌郡国首县,施政经验丰富。说起请教,该是我等向陶君请教才是。”

    “哪里哪里,那是公孙君初到地方,对地方情形不熟之故。我此次来玄菟,不就是来向地方贤良公孙君来请益了么?”

    “请教之话切莫再提,陶君有何疑问,但凡在下知道,定然实言相告,绝不藏私。”

    “好!要的就是公孙君这句话。”

    陶应穿越之后,早就习惯了官僚士族之间说话要先寒暄个几个回合,再绕半天圈子,故而只是静静坐着看他们表现,顺便揣测徐荣后来是怎么成为了董卓的得力手下。可能因着频频看向徐荣,倒是引起了徐荣的注意,反倒很和善地遥遥与其点头打招呼。

    “公孙君、徐君,我临州之后,深感幽州之疲敝。而幽州之疲敝,最大之根源乃是鲜卑之患。故而,我此次巡州,便是再寻找解决鲜卑之患的良方。对此,两位何以教我?”

    绕了半天圈子,陶谦终于是说出了他此行的主要目的。但这个命题过于宏大,尤其是对幽州来说,则是几十年来最大的问题。

    对于这么一个宏大的命题,公孙度与徐荣两人面面相觑,都不知道先从哪里说起好。

    “听说陶君临州后不久,便巡视各郡,检视郡兵情形,不知当下各郡情况如何?”

    “两位都是幽州本地士族,又皆是知兵事之人,各郡情形,难道还会不知么?”

    “呵呵呵,可是上谷、代郡等地钱粮不济,因而郡兵缺员,防务疏松?”

    “然也,公孙君一语中的。”

    “度又听说,州伯家的郎君为上谷太守公沙孚出了个‘捐资助国’的计策,以当地士族之钱粮,充盈上谷郡府库,可有此事?”

    “犬子顽劣胡闹,瞎摸乱撞,却正好给公沙太守找了个法子,此法具体有没有效,尚且不知。”

    “我听来往商旅言道,此法已得了州伯和乌桓校尉的支持,关内各郡士族现在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呢!”

    “但愿如此!”

    “若是边郡府库充盈,那郡兵缺员倒是容易解决,只是各郡郡兵优劣不齐,战力实在堪忧。”

    “公孙君此言,正与本人巡州所见略同。公孙君可有良策乎?”

    “陶君随有监察诸郡之责,却无插手各郡军政之权,此事在下亦无良策,只能督促各郡勤加操练,万勿荒怠。”

    “哎!也只得如此了。”

    “在下又听闻陶君答应了乌桓校尉之请,代其在州中各地招募健勇,补足乌桓营之缺员,可有此事?”

    “正是,乌桓校尉营乃是抵御鲜卑人之先锋,州中必须对其支持一二。”

    “乌桓、渔阳、扶黎诸营的确是郡兵之外的又一股力量,不过去岁皆有损失,殊为可惜。”

    “夏育、田晏之辈好大喜功,诚然可恨!只是往事已矣,留下的烂摊子却要后人收拾。”

    “彼辈功名皆是马上刀下而来,自然巴不得战事不断,好成为彼辈封侯拜将之阶,哪顾惜生民不易,郡国疲敝。”

    “哎!小人当道,国事惟艰呐!”

    注:如果有在看本书的读者,欢迎留言交流,欢迎加书友群9643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