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汉末英杰逸闻录 > 第九十章 初试马槊
    邾山北,胡家小院,堂内。

    几个人围拢在一起看着平放在案上的三具铁器。

    这三具铁器均是长条形,分为两部分。前半部是形似剑的四面菱形锋刃,后半部则是渐次收圆的一个空心套筒。锋刃部分,虽是似剑,但比剑更窄。其中两具的锋刃约莫两尺长短,另一具则更长了半尺,后面的套筒也有一尺半。三具铁器的总长度都超过了四尺,几乎都要赶上一把剑的长度。

    “凤声,此物是矛头还是铍首?”

    “是矛头,亦非矛头,是铍首,亦非铍首。”

    “何解?”

    “矛头短,其木柲易被戟勾住或被刀剑砍断,即便柲外积竹,也仅是稍有改善,其杀伤力亦是有限。”

    “铍首比矛头略长,但其柄嵌入木柲,也易被折断。”

    “此物锋刃之长倍于铍首,亦数倍于矛头,其后又连以长铁套,等闲兵器决计砍不到木柲。”

    “而锋刃狭长,可刺、可砍、可劈、可削、可挑,比之矛仅以刺击制敌功用实多,足可称妙用无方。”

    陶升对于陶应带着他赶了二十里路专程来看的铁器十分好奇,之前不曾见过,因而发问。

    陶应则是借着他的问题将心中对于槊的理解一一道来。

    “那此物又叫甚么?”

    “北边之地有似此物者名矟,我亦称其为槊。”

    “矟?倒是未曾听说。”

    也难怪陶升没听说,他只是内黄游侠,县中游缴,所接触的兵勇也不过是县兵,从没到过边地。而陶应知道槊这样的武器威力靠说是说不清楚的,只有亲身演示方见其威。

    “大匠师果然技艺不凡,两月不到就制出了此三具槊头,且每一具均是精工细作,可见花了无数心血。应在此谢过大匠师。”

    说罢,陶应便于座中向胡其郑重行了一礼。

    “哎!少君切莫如此,其不过是按图施为,哪里当得如此大礼。”

    “大匠师自然当得,术业有专攻,若是治铁冶铸也算作一门学问,那大匠师必是当之无愧的博士。”

    “少君谬赞了,胡其粗浅之人,唯有几分莽力罢了。”

    陶应知道胡其的性子,也不与他多纠缠。如今槊头已经制好了三具,也该装起来试一试了。

    “大匠师,前些时日我吩咐家人来邾山取木材,预制木柲,如今差不多也制好了,不若请大匠师随我一同去卢县拼接起来,也好试试槊之功用,如何?”

    “也好,其便与少君走一遭。”

    “带上夫人与晖哥儿一同去罢,还指不定要有几天呢,夫人与晖哥儿也好逛逛市坊。”

    “如此,便又要叨扰少君了。”

    “这么说可就见外了,再说了你为许耽打制的宝剑也不也正好交予他么?”

    自打去蒙阴之前那次知道胡其正在为许耽打制兵器后,陶应吩咐知情的陶茂和樊槐都缄口不言,乃是为了届时让胡其给许耽一个惊喜。谁知道自己一回卢县,便遇着代刘洪前来相邀的徐岳,而自己又出发去了蒙阴。

    巧的是,许耽也被陶谦派了随自己一同前往。于是乎,这份惊喜可足足又延长了近两个月,也到了让他实现的时候了。

    话说这槊首打制不易,但这槊杆,也就是木柲制起来也不简单。

    第一步是选材。

    制作木柲的材质既要坚牢,又要具有一定的韧性,还要足够长大。这点上,邾山北麓的山柘倒是正好合用。

    选定木材后,并不是砍下来削成长杆就能用了,若是这样做,即便是再好的木材也会变成废材。因为砍伐下的木材含有很高的水分,既容易生蛀虫也容易变形开裂,甚至在坚硬度韧性上都有不足。

    所以,第二步便是除湿。

    这风干又有讲究,若是用作建筑殿宇屋舍所用大批量的木材,只能找个干燥的场所交相堆叠让其自然风干。可这自然风干的时间少说也得一年半载的,陶应可等不起那么久,指不定哪一天就离开卢县去了其他地方,到时候总不能带着正在风干的木材一起上路。

    不能选择自然风干,那就只能选择效率更快,成本更高的窑干。陶应只是需要制作木柲的这一点点木材,所以之前颜家用来制作陶范的那个砖瓦窑又派上了用处。

    在忠伯和陶颜两家的仆役们的细致操控下,间以低温窑干法和高温窑干法,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砍伐下的五根山柘木便都被干燥到了合适的程度。

    除湿之后就是第三步,修型。

    将木干均匀劈开,筛选掉有明显节疤的,截取所需长度,再打磨成尾部略粗,头部略细的圆杆。

    修型之后,便到了第四步,积竹。

    选用上好的青竹,劈开后,刮掉竹杆内白色的部分,仅仅留下青色的竹皮。将取下的竹皮烘干后,割开成一指左右宽的篾条,用鱼胶粘合在圆杆之上,待其彻底胶合后,再用藤条或丝线密缠。

    经过如此四步之后,一根称心合用的积竹木柲才算是大功告成。

    为了尽快将马槊制出来,陶应在出发蒙阴之前,专程恳求甘氏,调派了忠伯和另几个精于治木的仆役专门去了颜家的庄子里专心做木柲。

    人多力量大,有钱好办事。在许下了高额的赏钱后,陶、颜两家仆役们的齐心合力,不到两月的时间,已经制成了两杆完整的木柲,另外还有很多杆半成品正在依次制作之中。

    陶应带着胡铁匠等人到颜家庄子后,见此情形,立刻发放了一份赏金,并许诺全部制成之后还有赏钱,仆役们的干劲就更足了。

    多亏了秦始皇当年统一了度量衡,汉承秦制,而今的衡具也有官方标准。虽说有些地方比如在收税时会故意弄出些阴阳衡具来,但总体而言,各地的标准还是统一的。

    忠伯在制作木柲之前和胡铁匠对过口径,以确保木柲的头部正好可以穿入套筒之内。在众人的注视之下,一具四尺多的槊首顺利套在了一丈五尺长的木柲之上,严丝合缝宛若天成。然后再用藤条细密地在合口处匝绕密实,第一把改良完成的马槊便出现在了这个世上。

    陶应的心中暗含期待,上前去双手举起这杆马槊,槊杆的中段位置正好是一手持握的外径。入手的感觉微沉,毕竟连槊首带槊杆加一起的分量可不轻。将槊首抬起后,坚实的槊杆并未有明显的晃动。

    陶应模拟了刺、砍、劈、削、挑等动作,虽然陶应此前并未系统性地学习长柄武器的用法,但是也感觉的到优质的材料所制的槊杆在击中物体后,会经由微微的颤动来消散掉一些反弹的力量,让使用者更为轻松。

    马槊与现今流行的矛、戟,曾经流行的戈、铍在形制上都大有不同。槊首上没有戈、戟的小枝,比矛、铍又要更长更锋锐,对槊杆的保护也更好。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即是槊杆加上槊首合起来有一丈八尺多长,比之目前军中主流的矛与戟都要长上一截。

    要说这个一丈八尺的长度,陶应还是受了三国演义中丈八蛇矛的影响,故而设计了四尺的槊首套一丈五尺的槊杆,两者相合差不多就是一丈八尺。

    但是陶应绝不会迷信一丈八尺这个尺寸。估摸着丈八蛇矛也就是叫起来响亮故而被罗贯中写在了书中,历史中槊的长度肯定不会是均一的。

    在让胡铁匠打制槊首时,打制了两个尺寸,一个二尺半的锋刃,一个三尺的锋刃。同样的是,在让忠伯制作槊杆时,从一丈五尺、一丈六尺、一丈七尺、一丈八尺、一丈九尺直到两丈的各个尺寸,都准备制作一些用来测试。

    由于形制的不同,所以练习过矛、戟、戈、铍的许耽、章诳等人也对马槊的用法并不太清楚,只能结合着之前所用长柄武器的经验来摸索。

    陶应在尝试着练习了几天后,找了一个空旷的场地,准备进行演练测试。

    场地中用木架子包草的方式扎了十几个草人,有的披着皮甲,有的披着鱼鳞甲,有的则未着甲,有的还在身前固定了木盾。

    陶应先站在原地,用刺的方法刺不着甲的草人,长长的槊刃很轻松就把草人扎了个对穿。

    在刺穿着皮甲的草人,尖锐的槊刃对付皮甲效果也很不错,基本都可以刺入至少半尺。

    当遇到鱼鳞甲时,鱼鳞甲的防护能力就显现出来了,每一片甲片都环环相扣,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槊刃的穿刺力,只有正好刺在甲片之间的空隙点上才有机会刺进草人,但槊刃的前冲力并不足以穿透甲胄,只是会把草人顶得前仰后翻。

    至于木盾,槊刃除了可以把草人顶得左右摇晃外,其他效果就很有限了。

    这是站在地上的测试效果,但马槊的效用就在于能够依靠马速来提高冲击力,再藉由狭长的锋刃来提高对甲胄的穿刺力。

    当陶应骑上小白龙,在小白龙的马速带动下继续测试的时候。

    草人不仅仅是被扎对穿,整个人都被穿在了马槊之上,飞出了老远。

    披皮甲草人也是一个待遇,被扎穿击飞。

    披鱼鳞甲的草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原本很是结实的鱼鳞甲,被疾驰状态下的陶应一槊直接捅进了一尺深,鱼鳞甲片都被崩坏了好几片,并且整个草人都被击倒在地。

    盾牌的防御力还是有一定的体现,虽然冲刺后的马槊全力一击在盾面上刺破一个洞,但是后续的力量已经不足以再对盾后的披甲草人造成太大的伤害。只不过,草人也是无法抵御疾驰之下的冲击力被推倒在地。在战场之上,倒地不起与战死也就没差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