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贸易协定最大的作用是稳定局势,王室通过利益绑架来调和国内贵族互相之间的矛盾,使频临崩溃的王朝得以延续。南方以帕拉汶为集散地,北方则以萨格森为集散地,形成环绕切尔贝克半岛的近海航线,中途可以在位于半岛尖端的格罗尼亚进行休整。这使得南、北内河贸易网经风险较小的短途近海航线串联到一起,对南、北物资起到了再次分配的作用,大大缓和了南、北贵族集团之间的矛盾。贸易利润稍稍缓解了王国的财政问题,使王室得以加大对东斯瓦迪亚的军事支援力度,稳定了在根基地带斯瓦迪亚平原的统治。并联合两支旁系亲王为主的西斯瓦迪亚贵族,在瑞泊河、乌克斯河两条水系构成的西斯瓦迪亚内河贸易网整合资源,强力阻击了罗多克同盟暗中借由商业扩张的政治势力。
但除了王室外,还有三个最大的受益者,格罗尼亚、禅达和帕拉汶。
格罗尼亚与切尔贝克半岛隔海相望,切尔贝克群山又有着取之不尽的优质木材,这促生了岛上发达的造船业,在卡拉德帝国时曾是远征舰队远航前最后的维护和补给之地。都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作为常年受海寇袭扰的领地,自卡拉德帝国末年诺德人开始劫掠卡拉迪亚,格罗尼亚在顽强抗争的同时,便没少派使者向苏诺求援。芮尔典王国建立后,北地统领驻节的萨格森也成了使者常跑的地方,无数次的海上往返,使历来充当使者的教会修士为格罗尼亚积累下了切尔贝克半岛沿线的详细海图。
岛上的产出谈不上富庶,除了海产再没什么拿的出手,当1234年芮尔典王国与在杰拉克可汗率领下入侵的库吉特人爆发战争,哪里还顾得上地处边陲的格罗尼亚。为了得到来自王都的重视和支援对抗海寇,这一代的伯爵沃尔特冯魏森说服当地主教向伊斯特瑞奇国王献上了海图,这一举动成为了南、北贸易协定形成的基础之一。协定达成后,源源不断的物资从格罗尼亚中转,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商人们投资兴建了大量码头和仓库,按照贸易协定中的条款活计被就近转包给了岛上的工匠行会。而船匠在中世纪算是比较严谨的技术工种之一,因为一个小误差就可能导致船只在试航时倾覆,利润促使不少工匠转行,积累了大量建造经验。
由于数百年来海寇的威胁,格罗尼亚人拥有长期维持民兵组织和军事训练的传统,十分精于人员的管理和协调组织,甚至在与海寇抗衡的过程中吸取经验。在成为贸易中转地后,大量有民兵训练经验的渔民为了增收成为码头工人和水手,常年从事协同性极强的工作,使得格罗尼亚人很擅长与人交流,由此出现了不少只靠一副口舌和少量定金,就能与人谈成生意的期货商人。但在诺德人登陆后,这些期货商人就成了货单里只有佣兵的军事承包人,领主魏森家族在芮尔典崩溃后,于斯瓦迪亚王国和诺德人间两面倒的做法,让世代与海寇对抗的人民大为不满,大量的格罗尼亚人选择前往大陆,人口和人才的流失使岛上的发展陷入停滞。
出于对库林家族的制衡,王室一力扶植岑达尔家族,导致了自由贸易城市禅达在北方的快速兴起。萨格森城控制着波拉克河与维尔河出海口,卡拉德帝国时便是远征大军的物资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