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太后寝宫里,所有下人都回避了。
太后和何国舅低声商议着。
何国舅说道:“上次被晏休宁当做人质,让晏休宁当了丞相。这次又因为她,破坏了和磐越王的关系……”
太后沉着脸:“不能让他因为儿女私情,而误了大事。”
“可是如果他知道是我们做的……”
“那又如何。本宫是他亲生母亲,难道还比不过那个女人吗?本宫对她印象不差,可她错就错在让他分了心,误了事。”
“臣弟明白该怎么做了。”何国舅躬身告退。
荀遥安买下酒楼之后,觉得自己第一个需要告诉的,就是睿贤王。
过完年,议事厅又恢复议事。她算着时间差不多了,便到议事厅外等着。厅门打开,睿贤王和几个谋士走了出来。
谋士们见到荀遥安,都客气有礼地招呼问好。睿贤王笑道:“看来大家都挺想念你啊。”
她心里有些歉意,还是说道:“殿下,我已经买下了一栋宅子,大概一个月就能搬过去了。”
睿贤王神色微沉,负手叹了一声。
她陪笑道:“殿下有这几位足智多谋的先生辅佐,其实也不差我这一个。”
“本王的情况,你是知道的。除了他们几个,在朝堂上的,不是听命于太后,就是听命于国舅,本王做事诸多羁绊,时常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有你在,常常能提出些别出心裁的建议。现在罗清平即将就任正式的官职,已经不再是本王的谋臣,要是你也离开本王……”
“殿下其实不必太过忧心。也许利益上的事何国舅会和你争,但权力上的事他是不会乱来的。我之所以能提出独到的见解,不是因为我比诸位聪明,而是因为我不是谦国人,旁观者清。如果各位能抛开固有的想法,就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了。”
几个谋士说道:“多谢荀姑娘建言。”
她回了个礼,又说道:“如果殿下缺人,为什么不再招募一些名士才子?难道淮都就没有人才了吗?”
睿贤王摇头道:“本王也见过几个,不是徒有虚名,就是回绝了本王。”
一个谋士叹道:“可惜苏先生不愿出山。”
苏先生?荀遥安在脑中搜寻,想起一个名字。“苏明久?”
谋士回道:“正是。”
这个苏明久,她也听说过。曾经在宫中担任学士职务,就是读很多书,皇上问起什么,便帮皇上解答。后来他妻子过世,留下一个女儿,他便辞官回家照顾女儿。据说他博学多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懂什么占星八卦之类的。不过她之所以记得这个人,是因为听过他不少人人称颂的事迹。如果传言没有夸大,他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位圣贤。
她问道:“殿下见过他?他为什么不愿出山?”
睿贤王说道:“本王亲自去过他的竹庐,但竹庐外面布了阵,根本走不进去。本王只好留下名帖和书信。后来他送来一封回绝的信函,说他只想过清静的生活,不想参与朝政。”
她眨了眨眼:“殿下人都没见着,这就放弃了?”
他笑道:“人各有志。他既然已经拒绝,本王不想强人所难。”
她想了想,觉得也许是睿贤王的诚意不足……这些有才华的人通常有些傲气,诸葛亮不也是被刘备感动出山的吗……睿贤王性情温和,对人宽容体谅。在他看来是尊重苏明久,不过在苏明久看来,可能就是睿贤王不够诚心了。
她说道:“也许他拒绝,是因为不了解殿下的为人。像殿下这样仁德的人,和他应该是有共同志向的。殿下为什么不争取见他一面,好好谈一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