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昭智在朝会上,曾向其父王霍真一向笃信的佛教开刀:“降及最近几年,释氏尤甚焉。孤伏观其教,大抵以禅定为根,以慈忍为本,以报应为枝,以斋戒为叶。夫然,亦可以诱掖人心,辅助王化。然孤以为不可者,有以也。闻:天子者,奉天之教令;兆人者,奉天子之教令。令一则理,二则乱。若参以外教,二三孰甚焉!况国家以武定祸乱,以文理天下:执此二柄,足以经纬其人矣。而又区区西方之教,与天子抗衡。况僧徒月益,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耗人利于金宝之饰;移君亲于师资之际,旷夫妇于戒律之间。古人云:一夫不田,有受其馁者;一妇不织,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孤窃思之,大魏闵皇之后,天下调弊,未必不由此矣。”
随后安西王霍昭智诏令,严禁私度僧道:男丁女工,耕织之本,雕墙峻宇,耗蠹之源。安西府百姓或冒为僧、道士,苟避徭役,有司宜备为科制,修例闻奏。
此时的霍昭智对释康大师总算还留了几分颜面,虽已限制佛教势力,但毕竟没有赶尽杀绝。
当时安西府的一批有识之士也认识到佛教的势力过大,不利于安西府世俗势力的统治,如范正在此之前就在不同场合屡次提过,故这些人对新安西王霍昭智的诏令非常支持。
老安西王霍真则完全没有反应。
释康大师求见时,据说老安西王霍真正在几个老臣子的陪同下悠然于山水之间,见了释康大师,与他下了几盘棋,然后谈了一会儿禅。
“一切归属天命。天命所到,就是佛法,也应低头。”
释康大师再也不出一言,告辞离去。
释康大师永远没想到他保护下的安西郡主霍昭柔前脚才离开摩羯寺,后脚这曾感激不尽的父子俩就会翻脸不认人。他年幼出家,悟性极高,深知有异,只得忍气吞声。
到了第二次西都大战后期,安西府胜局已定,霍昭智的声望已无人能伦比。此时的霍昭智突然令人拟诏,声讨佛教:
僧徒日广,佛寺日增,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遗君亲于师资之际,违配偶于戒律之间。坏法害人,无愈此道!
接下去就是废掉《安西法典》中“凡僧给田三十亩,尼二十亩;道士一如之”的规定。
不仅如此,马上又诏令:天下所有僧尼曾不修戒行者,并勒还俗。若僧尼有钱物及谷斗、田地、庄园,收纳官。如惜钱财,请愿还俗去,亦任勒还俗,充入两税徭役。
另外还敕令:外国僧等,若无部牒者,亦勒令还俗,递归本国。
若是别人,在佛教影响巨大的安西府连接发出如此诏令,定遭质难。可现在的安西王霍昭智在安西府百姓心中已是神袛般的存在,号令一下,立时有一千多僧尼还俗。
霍昭智下令凉州刺史霍堂派军队进驻摩羯寺,并亲自遣人清理摩羯寺的田地、庄园、财产和钱物。
释康大师面对着赫旦派出的人滔滔不绝的描绘着前景,终于问:“六王子所图何事?”
“六王子只想还老安西王霍真后人一个公正。”来人义正词严,“六王子感于佛法多年,不久得到佛陀托梦,说魔星惑世,以假乱真,将灭佛法于西部。”
“佛陀指点六王子,来寻大师。当年佛堂之事,可阻狂涛,力挽佛光。”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