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不是独立。它是在帝国主权之下,给予地方处理自身事务的灵活性。这并非怯懦,而是一种策略。我们需要时间,时间整编军队,时间稳定财政,时间让新生的政权站稳脚跟。在力量不足时,与敌人硬碰硬是愚蠢的。我们要做的是分化、拉拢、稳住大多数,集中力量打击最顽固的少数。”
这份敕令被迅速抄送,由特使送往波斯尼亚起义军控制的核心区域萨拉热窝,同时也在帝国全境公布。
消息传到萨拉热窝,起义军内部果然产生了纳赛尔丁所期望的分化。
在简陋的指挥部里,起义军领袖们围坐在一张斑驳的木桌旁,气氛凝重。敕令的文本在众人手中传阅。
“自治…这或许是条出路。”一位当地逊尼派的地主沉吟道,他的庄园在战火中受损,迫切希望恢复秩序,“只要信仰得到尊重,我们的利益得到保障,留在帝国内部并非不可接受。新苏丹承诺了平等,这比过去要好。”
“别被波斯人骗了!”一位塞族领袖猛地一拍桌子,他是坚定的大塞尔维亚主义者,“这是缓兵之计!等他们稳住脚跟,大军就会压境!我们的目标是和塞尔维亚王国合并,不是在这破烂帝国内当什么自治公民!”
“可是,战争已经让太多人流血了。”一位克族代表语气沉重,“我们的村庄被焚毁,百姓流离失所。如果真能实现和平与平等,或许…值得考虑。奥地利那边的同胞,日子也未必好过。”
争论持续了整整一夜。最终,起义军分裂成了两派:
温和派主要由希望恢复秩序的地方士绅、部分厌倦战争的农民和渴望平等权利的宗教人士组成。他们倾向于接受敕令,与政府谈判。
强硬派以激进的塞族民族主义者为核心,夹杂着部分渴望彻底独立、建立纯粹克罗地亚人政权的极端分子,以及大量受塞尔维亚和俄国鼓动、坚信只有武力才能实现民族统一的青年。他们拒绝任何形式的妥协。
帝国的宣传人员带着印刷机进入政府军控制的城镇,大量印发双语传单和小册子。上面不仅详细解读了《自治敕令》的条款,还着重强调了新苏丹的公正与改革决心,并配以纳赛尔丁在安卡拉分发粮食、视察灾民的画像。同时,传单也尖锐地指出,塞尔维亚和俄国的真正目的,是吞并波斯尼亚,而非解放,呼吁波斯尼亚人不要“将自己摆上餐桌”。
而在经济上,通过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波斯尼亚的木材、矿产和农产品,并承诺提供优质廉价的工业品。这笔实实在在的经济账,开始动摇许多在战火中挣扎求生的普通民众和商人的立场。
这些组合拳,虽然未能立刻平息叛乱,却成功地动摇了起义军的群众基础,延缓了其攻势,并为温和派的壮大创造了条件。波斯尼亚的战火,从漫山遍野的燎原之势,逐渐收缩到几个由强硬派控制的重点区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