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江东自古多才俊
【订阅提示】本章主要展现石山攻略浙北的成果(文武人才尽入縠中),新出场十个角色均为历史人物(部分角色后面还会有剧情),并非杜撰。
若是每个人物都详细展开,得写好几万字,浓缩为一章五千字略显干巴,但能避免水文拖节奏。
……
在红旗营水师横空出世前,方国珍就已经祸乱浙东多年,其麾下舰队仿若海中精怪,动辄在元军意料不到的地方突然登陆烧杀抢劫一通,却很少会主动攻城。
即便攻下了某座城池,也会赶在元军反扑人马到来前仓促撤走。
正是基于这点认知上的盲点,元军统帅蛮子海牙在平江路精心构筑的防御体系,恰似一只巨蟹:
以其路治平江巨城为坚不可摧的躯体核心,以常熟州和吴江州为两只强劲的前螯,再辅以遍布水陆要冲的数十座烽燧和寨堡,构成一个从正面看去无从下口的坚固防御体系。
但徐达率领长江水师出其不意,一举攻陷位于平江路东北翼的昆山州,便犹如一柄利刃,狠狠刺入这只巨蟹相对柔软的侧腹,顿时打乱了元军的兵力部署。
急报传至平江城中,蛮子海牙本着对水军短板的固有认知,当即派出了六千大军,试图趁敌立足未稳之际,一举夺回昆山州。
不料徐达反其道而行之,拿下昆山后,只留一千兵马守城,其人则亲率主力前出二十里迎敌,趁天黑元军刚刚睡下发起突袭,顿时打了对手一个措手不及,阵斩千余人,俘获近两千四百人。
远在数百里外的江宁城中,石山还不知道徐达攻下昆山后又取得了一场大胜,但结合已知情报和元军的兵力部署,他还是能做出正确的调整。
陆战非长江水师之长,徐达据守城防简陋的昆山,面对元军必然发起的疯狂反扑,必须立即增援。可这个方向深入敌后,补给线漫长而脆弱,不宜在此投入过多兵马。
——围绕平江路这场决定江浙命运的大会战,元军已投入近十万大军,且拥有坚城地利。攻击其侧翼虽然能够有效牵制元军兵力,但想要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仍需从正面攻克平江这座堡垒。
石山综合分析敌我形势,将手中可用的兵马,分为四部:
其一,命捧月卫第五镇镇抚使李松,火速增援昆山州。
其部两千余生力军,加上徐达麾下的水师陆战队员,足以固守昆山,并像一枚楔子般,牢牢钉在元军侧后,持续袭扰,令蛮子海牙如鲠在喉,无法在正面战场上投入全部力量。
其二,命邵荣率抚军卫增援常遇春,趁元军被迫分兵应对昆山威胁之际,加强正面压力,迅速扩大战果,拔除元军外围据点,向平江城步步紧逼。
其三,李喜喜所部擎日右卫,因整编尚未完全到位,与忠义卫暂留江宁城。既可作为震慑内部不稳因素的定海神针,亦是这场大会战最关键的战略预备队,非到关键时刻,绝不动用。
其四,石山亲率捧月卫主力和部分直属精锐散营,乘坐战船经长江转入江南运河,沿水路向平江前线进发。他不仅要亲临前线指挥,更要在沿途完成一系列至关重要的“战斗”。
前线,常遇春在得到邵荣的抚军卫增援后,兵力窘迫的局面大大缓解。终于可以分兵清除一些位置刁钻的元军寨堡。
战场上杀声震天,箭矢如雨,红旗营将士们在酷暑中奋勇冲杀,一步步压缩着元军的活动空间。
但元军的抵抗依旧顽强,距离彻底撕开防线,创造与敌决战的完美时机,仍需时日和更多的血战。
而在相对平静的后方,新近归附的镇江府与常州府,则成为了石山看不见硝烟的“战场”。
作为势力领袖,石山深知“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的道理。
他必须亲自接见那些选择留用的旧官,招揽地方上有影响力的士绅名流,向整个浙北地区宣扬他石元帅愿意与士人“共天下”的开放姿态。
尽管许多明眼人都能预见到随着红旗营力量日益强大,根基日益稳固,石山对待士绅的政策必然会随之调整、收紧。
但那是以后的事!眼下,红旗营事业如日中天,横扫江浙之势已不可阻挡,“从龙”之功的诱惑,对于许多渴望建功立业或保全家族的士人而言,是难以抗拒的。
机会就在眼前,你若犹豫不前,自有他人趋之若鹜!
统兵将帅的价值在攻城略地的血火中证明,而势力领袖的“征战”则贯穿始终,不分前后,涵盖军政民生,需要全方位多维度用力。
安抚百姓,收揽士心,在新占领区扎下深根,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前线的任何一场战役。
并且,有些事必须石山亲自出面,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就如同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方能请动诸葛亮出山一样,若是为图省便,派其部下张飞、关羽等人前去,多半会适得其反。
船队抵达镇江府后,石山就立即在自己的行辕内,召见了几位本地才俊:史湘、符葆、李善等人。
其中,史湘出身镇江史氏旁支,乃是之前石山钦点出任金坛县教谕的史迁之侄;史迁是“映雪书院”的创办人,被石山招揽到金坛县赴任后,由史湘接任“映雪书院”山长。
石山自然不会允许地方大族长期垄断本该官府主导的文教事业,但他刚以强力手段拆分了史氏宗族,迁走不少史氏族人,此时正需怀柔安抚,不宜再咄咄逼人。
此番召见史湘,是为了处理另一个被羁押的史氏主脉核心人物——前昆山州知州史文彬。
史文彬进士及第,官声和能力皆不俗,在族中威望颇高,对史湘等有潜力的晚辈多有提携,据说二人有半师之谊。
史湘是个聪明人,在石山看似随意的询问中,明白了其中蕴含的深意,知道自己没有资格拒绝石山,主动表示愿意出面劝降史文彬。
石山微微颔首,他要的就是这个态度。
昆山州城防虽然很差,经济地位却不差,史文彬能知昆山州事,能力自是不用说。
但石山招降此人并非爱才,也不是非收揽史文彬不可,而是借此释放愿意招降纳叛的政治信号。
只要史湘应下此事,无论史文彬降与不降,石山的目的都已经达到。
符葆则是丹徒县豪强的代表。去年,徐宋红巾军搅乱整个江南,此人便响应元廷号召,组织团练。
其麾下“符家军”有一定的战力,倚仗地利,惯于袭击起义军的粮道,曾与史舜安、张德等豪强武装联手,平定了攻入镇江的徐宋起义军残部,获得元廷授予的“义兵”千户官身。
待到石山率红旗营主力渡江,兵锋直指浙北时,庆童再次以高官厚禄驱使这些地方武装为元廷效力。
结果,这些豪强面对红旗营这等真正的精锐之师,便被打出了原形。
史舜安见机快,赶在红旗营正式攻城前主动请降,却被王宗道揪住屠杀义军俘虏之事不放,被强行拆散宗族,大半族人被迫迁徙外地;张德自恃勇武,负隅顽抗,被王弼麾下猛将邓友隆阵斩于乱军之中;
符葆则审时度势,在败局已定前果断投降,并交出了全部私兵,以此换取自己的身家性命。
石山深谙“恩威并施”之道,既然镇江本地的刺头已经被拔除,剩下的也被打服,自然该适当施恩,加以利用。
否则,若初期只有史氏旁支得到任用,假以时日,难保镇江不会再形成史氏一家独大的局面。
在行辕中,石山仔细考校了符葆的见识与才干,见其对本地情弊颇为了解,行事也知进退,便当场授予其红旗营指挥使之职。
此举既是对符葆本人的安抚,更是做给所有观望的镇江地方势力看,以进一步稳定本地人心。
李善并不是本地人,而是元廷委任的丹徒县尹。
此人在任数年,为政宽简,颇能抚民,在地方上口碑不错。城破被俘后,李善也以“忠臣不事二主”为由,拒绝向红旗营投降。
新任镇江知府王宗道认为此人政声尚可,杀之无益,便一直将其关押,等待石元帅亲自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