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楷是量子计算领域顶尖专家,问题列的很细:
“首先,即便不考虑量子云,量子计算本身也存在几个瓶颈……”
“第一,量子比特很不稳定,容易受温度波动、电磁噪声等环境干扰,导致量子相干態只能保持很短时间。”
“也就是说,计算时间有限。”
“量子比特规模要求高时,只能用超导方式,计算时间是微秒级。”
王霽有些吃惊:“赵老师,我记得九章5號就能持续计算啊?”
去年解决数据局问题时,就听说过,九章5號能用来破译密钥。
这事是机密,王霽只点了一嘴,没说出具体经歷。
赵楷摇摇头:
“只有特定算法能做到。”
“我们实验室一大成果,就是优化了某几类算法,能用於连续计算。”
“实际上,走的是取巧方式,不足以复製到通用领域。”
王霽哦了一声,內心很是失望。
他对量子计算了解不深,但其中原理、限制还是做了功课的。
由於量子退相干问题,普遍认为量子计算机无法持续计算,但他听说九章5號能做到,因此多少带著希望来的。
如果九章5號都做不到,这个想法已经可以宣告流產了。
赵楷看出他的表情,笑道:“你先听我说完,咱们再聊方案。”
继续刚才的讲述:
“第二个问题,是硬体限制。”
“由於工艺原因,目前只能做到100这个数量级的量子比特。”
“你们想要做量子云,肯定是希望规模更大,可是现在做不到。”
“第三个问题,是生態。”
“用量子计算机解决问题,不能按传统软体的方式来写代码。”
“有特定的量子计算库、代码写法跟传统范式有明显差距。”
“程式语言、开发工具链都不成熟,缺乏標准化api接口,只有少数实验室能用,商用的话门槛非常高……”
听到这里,王霽又嘆了口气。
往胡嘉怡那边望去,两人对视一眼,都摇摇头。
做平台的人都知道,生態如果建不起来、门槛高,是很难吸引到客户的。
例如晶片、作业系统,並非只做出產品就行,关键得有上层生態。
只有大家都认晶片指令集和架构,晶片才会有人使用。
只有大家都认作业系统的用户规模、编程接口,作业系统才能推广。
因此,国產化才这么难。
跟国外成熟晶片、作业系统相比,技术关好过,生態关难过。
不止要证明自己技术行,还得说服別人跟你一起玩,太难了!
赵楷继续分享量子云的难点:
“第四个问题,是成本。”
“建一个量子计算中心,即便不考虑晶片,也需要至少几个亿的投资。”
“而且,还要搭配一套工程师团队去维护、支付专利授权费。”
“懂量子计算的工程师,那都是高级人才,动不动就上百万年薪的。”
“电费什么的就不说了。”
“超导环境需要很高电量,需要申请工业用电特殊支持。”
ppt终於翻到最后:
“第五个问题,是集成。”
“有些计算需求適合用传统架构,有些適合用量子计算,大任务如何协同、调度,是一个框架性挑战。”
“目前的量子云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没法扩大客户群。”
赵楷讲完问题,问王霽:“说实话,你怎么想到搞量子云的?”
王霽苦笑道:“其实是想了解下,有没有机会做个杀手鐧產品。”
赵楷微微一笑:
“想法很好!”
“只是,光靠腾云很难实现。”
“加上我们实验室,也很难实现。”
“尤其是生態问题,真不是单个企业、单个实验室能做到的。”
“要么有个企业率先搞出了一套工具链,技术遥遥领先,有绝对先发优势。”
“要么就得国家振臂一呼,號召大批企业、研究所一起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