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藏在“问题”之后的谜底
白庆华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对南祝仁的这种说法不置可否,只是继续问道:“你具体是怎么运用【对峙】的?你对自己采取这种咨询风格的依据呢?”
这个问题的背后,存在了考校的心思。
在江都,白庆华只看到了南祝仁的【微表情分析】能力。
也就是那惊鸿一瞥让他产生了收下南祝仁的冲动;
在随后的相处中,了解到了南祝仁的职业道德水平后,白庆华的这种冲动落实到了行为上。
但是对于南祝仁的心理咨询功底,白庆华事实上并没有太多的了解。
眼下,才是白庆华第一次督导南祝仁咨询。
虽然听翁娉婷转述了不少南祝仁过往的工作经历,但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是会逐级递减失真的。
白庆华这回也是想要亲自听一听南祝仁本人汇报的咨询。
一旁的石倩浅听到这里的时候也压下了心里的小情绪,忍不住和重晖这个师兄打听:“咱这个小师弟是什么流派的?”
“【认知行为】,带点【人本】。”重晖答道。
“但我怎么听着像是【精分】啊?”
“……我也奇怪呢。”
重晖此刻也露出好奇的眼神。
他是在场所有人中和南祝仁最熟的。
所以重晖知道,南祝仁是【认知行为流派】出身的;而在南祝仁日常对待来访者的态度中,也有着很重的【人本主义流派】色彩。
但眼下,南祝仁在这次咨询中所展现出来的态度,却充满了【精神分析学派】的味道。
如今的心理咨询标准流程里,虽然有着“以来访者为中心”之类的准则,但这些都是在经由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一点一点从【人本主义学派】中提取出来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具现化。
而事实上,在【人本主义学派】出现之前,心理咨询就已经出现了快一个世纪。
那时候的心理咨询,和如今则是完全两个样子的。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是最早的成体系的心理咨询流派。
这个学派以研究人的潜意识为鲜明特征,而它最早也不是运用于“心理咨询”,而是运用于“心理治疗”中。
这个学派的初始干预对象,则是——精神病患者。
因此在干预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对峙】,形式上也比现在的咨询更加大刀阔斧,甚至是简单粗暴。
虽然在后续的发展中,【精神分析学派】为了顺应心理咨询的环境有所调节,还延伸出了更加注重【共情】和【支持】的【心理动力学流派】。
但是其底色还是不变的。
……
重晖特别好奇南祝仁采用这种风格对来访者进行干预的原因。
南祝仁回忆道:“在了解来访者的问题之前,我就已经先开始尝试着分析来访者的个性特征。”
“在一开始,来访者因为被咨询师放了鸽子,在哪怕老师留下了‘补偿预案’以及工作人员不断道歉的情况下,还留在公司里面和工作人员发生争执,并且非常坚持今天一定要进行咨询,差点爆发更剧烈的冲突。”
“这种表现,其实可以理解为是某种得理不饶人形式的‘客户’,或者是某种借题发挥来宣泄自己负面情绪的‘压抑者’。”
“但我有一个更加乐观的猜想——”
南祝仁轻声道:“有没有可能,是这个来访者对于咨询已经迫切到了一定的程度,以至于他‘一刻都等不了,非咨询不可’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