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甚至都在考虑把南老师你推荐给他们,让他们来找你聊一聊了。”
南祝仁没有发表评论,只是用挑眉和快速的笑,来对李明路的话予以足够的回应。
说到这里的时候,李明路突然“呵呵”了一声,露出了无奈的表情。
“我有跟南老师你说过的吧,之前我和他们说我有【抑郁症】,所以要从家里搬出来。结果那些家伙听了的第一反应是跟我说‘阿路你要成名家了啊,你的画要变值钱了啊,你以后要进课本了啊’。”
叙述完了客观事件之后,李明路说到自己对于这一块的感受。
“就是和他们在一起,我能觉得好像……大家都一样。我现在觉得自己的问题或许不是很严重了,我也不需要担心给别人造成麻烦。心理上……感觉变轻了。”
南祝仁微微点头。
李明路现在说的东西,有很多都是在之前的咨询中和他分享过的。
只不过是转换了角度,然后程度产生了变化。
而对于这一块的内容,南祝仁的态度是比较乐观的。
这是一种向上的现实氛围。
在李明路发现身边人有类似的问题、并且大家对此都秉持比较轻松的态度之后,最主要的效果是会减轻孤独感,建立群体归属感。
这是一种类似【团体治疗】的效果——不是【团体辅导】,是【团体治疗】。
同时,李明路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种【去污名化】的个体体验,不再觉得【抑郁症】是一种灾难,一种麻烦,减少自我批判;
对【抑郁症】的评估也会获得参考重构,对生活重新产生希望感。
当然了,和【团体治疗】不同,这种一堆类似问题的人自发聚在一起的情况,是很容易脱离控制的。
除了产生向上的氛围以外,还有可能产生诸多负面的影响。
比如消极共鸣、竞争性诉苦,最终导致【症状强化循环】。
或者是无助感蔓延,让负面情绪在人际间传递,最终造成【负面情绪传染】。
亦或者朋友之间反复讨论问题及其负面感受,而非寻求解决方案,最终形成了【共同反刍】。
当然,通过李明路的叙述来看,这些暂时不存在。
同时,除了上述负面影响之外,哪怕这种同类相聚的氛围是向上的,也有可能对抑郁症患者造成认知偏差。
比如【正常化偏误】:当个体发现自己的负面经历或症状在群体中很常见时,会倾向于将其视为“正常”或“可以接受的”,而非需要干预的“问题”。
进而阻碍患者认识到自己需要专业帮助,延误诊断和治疗。
好在李明路接受这种影响的时候,自身已经在咨询中,有了强烈的求助意识,还和南祝仁构建起了牢固的咨询关系。
因此在南祝仁的引导下,可以让他如今现实生活的变化,往好的方向对他施加影响。
甚至于这种生活化的影响,对李明路的帮助要远远大于南祝仁在咨询室里面做的事情。
“不过……”
李明路的嘴角的笑容突然收敛了一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