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当下便红了眼眶,更坚定了随师父修仙,啊不,学艺之心。
这时,差役进来传话,可以备第十二盏下酒了。
银耳莲子羹是现成的,另一道炒豆芽菜尖亦是快手菜,此外,还要为醉翁做一碗长寿面。
寿辰当天吃长寿面的习俗自古有之,只不过宋人多称之为长命面。
面条已经提前做好、盘好了,大概一米多长,铅笔粗细。吴铭并非白案师傅,没敢弄得太细,以免断了弄巧成拙。
“第十二盏:炒豆芽菜、银耳莲子羹——”
一众女使端着最后两道菜和长寿面款款而去。
灶房里,吴铭三人开始收拾东西,准备撤退。
待吃完第十二盏下酒,看完最后一场演出,主宾免不了要惜惜依别一阵,天知道要聊到什么时候。
三人等不到散宴,一会儿还要去澡堂里泡澡呢!
收拾妥当,向孙铛头等人拱手告别。
“我送你们!”
孙兴叫上徒弟火旺,五人抱着一应器具自偏门而出,门口已有太平车等候。
临走前,孙兴忽然叉手长揖,正色道:“多谢吴掌柜指点!孙某今日获益匪浅!”
吴铭笑着回礼:“孙铛头客气!谈不上指点,交流心得罢了。”
随后坐上车头,嘱咐道:“去朱雀门外麦秸巷。”
车夫持缰的手微微发力,口里叱喝几声,太平车便吱吱呀呀地朝状元坊驶去。
与此同时,宴席上,满座鸦雀无声,只瞠目瞪着面前的银耳莲子羹。
但见清澈微稠的羹汤中,炖至透明的银耳舒展如冰绡碎玉,絮状胶质晶莹浮沉。象牙白的莲子圆润饱满,百合如雪片点缀其间,暗红的鲜枣和鲜艳的枸杞相映成趣。
尽管早已知晓菜品,欧阳修仍不免心头一震!
他原以为此羹是以莲子为主,银耳只放少许,用作点缀,岂料吴掌柜下料如此生猛!这满满一碗胶质,竟全是银耳!
这一刹那,心里不禁咯噔一响,自我怀疑起来:莫非……老夫不慎错定成百贯钱的席面了?
“老爷,”秋月捧上一只海碗,“这是吴掌柜特地煮的长命面,祝老爷福寿绵长。”
“吴掌柜有心了,代我问问他,这银耳莲子羹……价值几何?”
“吴掌柜托奴婢带话:银耳乃他家乡特产,这碗银耳莲子羹既是消暑解腻的宴席菜,亦是为老爷添福祝寿之礼,不入席面账目。”
“哦……”
欧阳修搅动着碗中的银耳莲子羹,心底蓦然涌起丝丝暖意。
前有赠琉璃杯之情,眼下又以此等珍品祝寿,吴掌柜当真深谙送礼之道,既不着痕迹,又恰如其分!
众人不明就里,见欧公神色欣然,只道是主人豪阔,斥重金以飨宾客。
难得吃一回银耳莲子羹,纷纷举匙尝鲜。
入口清凉甘甜,却不齁腻,羹汤柔滑,轻若无物地漫过舌尖。
银耳胶质软糯带着菌类独有的草木气息,莲子粉糯细腻,百合绵软清香,红枣的甜香夹杂着丝丝缕缕的枸杞果香,诸般滋味和谐交融,羹汤入喉,五脏六腑俱感清爽熨帖,醉意和暑气顿消,温润之意缓缓生发。
“啊!”
众人喉间尽皆溢出满足的喟叹。
梅尧臣捋须而笑:“妙哉!这上菜次序亦有巧思,以此作为最后一盏,解腻醒酒两相宜!”
王珪亦颔首称赞:“夏日伏暑,得此一味,燥热顿解,真乃祛暑安神之佳品!”
苏颂尤为激动,拍案道:“以银耳、莲子、百合、红枣、枸杞等药材制羹,可见吴掌柜不仅善于调和五味,更深谙药食同源之理,委实令人惊叹!”
他自幼便对医学药草感兴趣,难得遇到一个会烹制药膳的庖厨,这吴记川饭,他说什么也要亲自走一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