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知道刘义真此行不只是为了解金墉之围,但并不妨碍朱龄石为此感激不已。
然而,毛修之却愁眉不展,他当然是担心刘义真东出,会将魏军的主力引过来。
待毛修之道出自己的看法,朱龄石不以为意:“毛司马尚且能够想到的问题,世子又怎会毫无防备。”
说罢,朱龄石拿出了刘义真的密信,递给毛修之,解释道:“世子已有安排,倘若魏人大举南下,他自会亲率精骑奔袭河洛,接应我等撤离金墉城。”
毛修之闻言,总算放下了心。
他这人素有大志,人生准则就是留着有用之身,以待将来。
所以桓玄败亡后,他跟过刘毅,刘毅败亡后,又跟了刘裕,后来关中内乱,毛修之被调往长安接替王镇恶,又被赫连勃勃擒获,他没有像傅弘之、朱龄石、朱超石等人一样,慷慨赴死,而是果断选择投降胡夏,又在胡夏灭亡后,降了北魏。
可以说,毛修之是非常的爱惜性命,当然,他也如愿以偿,入魏后,跟随拓跋焘南征北战,屡立功勋,封南郡公,北魏汉人群体中,官职、地位仅次崔浩。
河东郡,蒲坂。
由于朱龄石被困在金墉城,其弟朱超石可谓心急如焚,如果不是重任在身,他早就渡河救援去了。
如今刘义真在潼关观望消息,而负责探听北魏情报的正是河东太守朱超石。
“府君!有平城急报!”
朱超石脱口而出:“快把人带来!”
又马上改口:“不!我亲自去见他!”
他年仅三十七,尚在壮年,步履如风地行至前厅,果然看到了风尘仆仆的信使。
“府君,拓跋嗣发兵了。”信使喘着大气。
朱超石心一紧,忙问:“去向何处?”
“向西北。”
朱超石对河东、朔方、关中的舆图早已烂熟于心,他捻须道:“果然,是要经君子津渡河,进攻胡夏。”
说罢,朱超石又问道:“消息验证过了吗?”
“此事千真万确。”
“好!好啊!”朱超石高兴不已,就连刘义真都放弃了香火兄弟,朱超石可不会管赫连璝的死活:“我当速速告知世子,不可坐失良机。”
说罢,朱超石立即派遣信使赶赴风陵渡。
风陵渡在蒲坂下游六十里处,距离潼关仅七里,与潼关隔河相望。
当天,刘义真便得知了北魏西征的消息,随即唤来王镇恶等人,与众人商议过后,决定明日一早,便兵发洛阳。
与此同时,刘义真的使者也已经到了统万城。
眼下的统万城,因为提前得知北魏西征,已是一片人心惶惶的景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