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都市言情 >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 第234章 异端

第234章 异端

寿数将终。

公孙弘对许多事物的畏惧心,一日少过一日,甚至当廷说出了一直以来推崇的儒家贤者。

学于儒,以孔子为贤是真,但不是所有儒者都以孔子为学习、推崇的目标,公孙弘便是如此。

承于儒家,立足公羊,崇于百家争鸣集大成者或儒家叛徒,荀况,后圣荀子。

之所以这么说,是荀子在人性论、治国理念及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上,与孔孟为代表的正统儒家思想存在根本分歧。

孔子主张“性相近,习相远”,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能。

而荀子则提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认为人生而有欲,放纵则争乱,必须通过后天礼法加以约束。

这一观点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动摇了“仁政”“德治”的内在人性基础。

同时,荀子认为“礼”并非源于内在道德,而是为节制欲望、区分等级而设,主张“隆礼重法”,甚至提出“君权法理”,强调外在规范与制度约束。

显然,这与孔子“为仁由己”、孟子“反求诸己”的内在修养路径形成鲜明对比。

另外,荀子不盲从孔孟,公开批评“子思、孟轲”一脉,认为儒学过于理想化、脱离现实。

然后,荀子吸收法家、道家思想,主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纣亡”,反对“敬鬼神而远之”的神秘主义,提倡“制天命而用之”的理性精神,这种“离经叛道”的姿态,使他始终被正统儒者视为异端。

可以说,荀子对儒家核心理念的颠覆性重构——不再将道德视为内在本性,而是作为外在规范,不再依赖圣王教化,而是倚重制度与权力。

这种思想转向,使儒家从“以德治国”走向“以礼治国”,甚至为法家“以法治国”提供了铺垫。

尤其是荀子培养出韩非、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更强化了这一印象。

所以,在儒生心中,荀子不是儒家的继承者,而是儒家的反叛者。

公孙弘公然表明了心迹,参政议政王大臣和中外两朝公卿大夫、列侯亲贵、宗室大臣,并不觉得多么意外,毕竟,老丞相的为政风格早早地就显露了荀子再传弟子风范,另外,教授张汤、墨子墨这些徒弟,几乎是荀子的翻版。

至于收下大将军大司马霍去病的兄弟,儒家门生的霍光为弟子,在很多王公大臣看来,更像是块“遮羞布”。

现在,老丞相连遮羞都不遮了,直接在廷议上立起了荀子的招牌,一干儒官眼睛立刻就红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