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的人也顾不上回头,只含糊应着:“说了说了,待会儿给你学!”
菜很快端上桌,搪瓷盘里的红烧肉油光锃亮,土豆炖牛肉冒着热气,还有一碟碟腌黄瓜、拌海带,都是战士们省下来的战备粮。
张首长拿起筷子,指着菜笑:“条件有限,就这些家常的,各位别嫌弃。前线的战士们平时吃罐头多,今天特意让炊事班炖了这些,跟各位一起热闹热闹。”
许成军刚夹了块红烧肉,就感觉有人碰他的胳膊,转头一看,是白天邻座的小战士,手里还攥着那本稿纸:“许老师,您……您能给我签个名不?我想寄给我妈,让她知道我在部队见着大作家了。”
他话音刚落,周围好几个战士都围过来,手里拿着笔记本、甚至是军帽,七嘴八舌地喊:“许老师,也给我签一个!”
“我也要!《红绸》我看了三遍!”
许成军赶紧放下筷子,接过笔就签,手都快写酸了。
茹志鹃在一旁笑着打趣:“成军,你这人气,比小庆和陈冲还旺啊!”
刘小庆立刻接话:“那可不,许老师的《红绸》在战士们心里,比我们演的电影还扎根呢!”
说着就把自己的笔记本递过去:“也给我签一个,回头我跟朋友显摆去。”
一旁的小战士看着刘小庆眼前一亮:“您是何翠姑吧!您能给我也签一个么?”
许成军摊手:“翠姑人气可不低啊!”
张首长看着这热闹场面,喝了口茶说:“各位老师,跟大家说下明天的行程。早上八点坐吉普去基层连队,先去一连,他们刚从演习场下来,好多战士都等着跟各位聊聊;中午在连队吃大锅饭,下午去二连,跟大家聊聊天;晚上回营地,跟老兵们开个座谈会,主要聊聊天,听听他们的故事。”
他顿了顿,又补充:“基层条件比营地差,路也不好走,各位多担待。不过战士们都盼着你们去,昨天还有个战士跟我说,想请各位老师帮他看看家书,怕写得不好让家里担心。”
许成军几人立刻点头:“没问题,我们也跟战士们交流交流,互相学习。”
正说着,食堂门口突然传来一阵响动,几个刚换岗的战士扛着枪跑进来,看见满桌的人,赶紧站在门口不敢动。
张首长笑着招手:“过来坐!正好跟各位老师聊聊,你们不是总说想看《红绸》的作者吗?这就是许成军老师。”
战士们眼睛一亮,小心翼翼地走过来,其中一个高个子战士红着脸说:“许同志,我……我特别喜欢您写的许建军,他是我的榜样。”
许成军心里一热,刚要说话,就见张首长端起搪瓷缸:“各位老师,我以水代酒,敬大家一杯!感谢你们能来给战士们送温暖,你们的文字、你们的表演,比啥都能鼓舞士气!”
众人一齐端起缸子,跟张首长碰了碰,清脆的碰撞声混着战士们的掌声,在食堂里响个不停。
晚饭后,战士们还围着不肯走,陈冲和刘小庆给大家唱《小》的插曲,唐果强则跟战士们比划战术动作。
许成军被一群战士围着,教他们写家书的技巧,从“怎么开头跟妈问好”,到“怎么跟妹妹说部队的趣事”,说得口干舌燥。
但是要比起来。
在这个环境确实更有意思。
张首长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许同志,您的书我们部队里转载之后反响非常好,希望你能继续投身军旅题材作品创作,我们期盼备至。”
许成军笑着点头,“下一部小说发表在《收获》上,可以看做《红绸》的续作。”
“续作?那可太好了,我们这些在部队里搞文艺工作的同志就盼着您这样的作家能有些新的作品,我们的工作才好开展啊!”
“您太客气了,这次部队采风给我带来很大的触动。”
“不是客气,我们nj军区正在协调战士出版社希望能出版您的《红绸》。”
“还有这事?”
“当然!”
说到这,许成军吃了一惊,讶异的抬了下头?
战士出版社是jfj出版社的前身,新中国成立 30周年前夕,新修订的《星火燎原》第 1卷就是由战士出版社重新出版的jfj新闻传播中心出版社。
如果能在战士出版社出版最大的好处可能就是部队自己就会采买一大批。
在稿酬上带来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
他望着窗外的夜色,煤油灯的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战士们年轻的脸上。
远方。
不知道大哥现在有没有收到家里的信,不知道他会不会也像这些战士一样,把对家的牵挂藏在某个小物件里。
晚饭后的军营空场,煤油灯挂在老槐树枝桠上,昏黄的光洒在满地的小马扎上。
战士们没急着回营房,三三两两地凑着,有的手里还攥着没写完的家书。
下午听说许成军要弹唱,连刚换岗的战士都揣着枪跑过来,把空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这大作家还能唱歌?
唱的好么?
害,名人唱歌跑调也是谈资嘛!
许成军从吉普车上抱下吉他时,人群里响起一阵小声的惊叹。
那是把魔都民族乐器厂的793吉他,琴身贴着块浅棕色胶布,还是林一民表哥淘来的二手货,此刻在煤油灯下发着温润的光。
“这就是吉他?”
有个农村来的小战士凑到前排,指尖刚要碰到琴弦,又赶紧缩回去,眼里满是好奇。
“许老师,这乐器能弹出啥声啊?”
有人喊了一嗓子,是白天跟许成军学写家书的战士。
许成军坐在空场中央的木箱上,调弦的指尖顿了顿,笑着回:“能弹出你们想家的声儿。”
这话一出,人群里笑了,却又很快静下来。
谁不想家呢?
尤其是想起南边的硝烟,想起家里的槐树下等着的人。
这年代服役回趟家可比后世男的多。
吉他弦“嗡”地一声响起时,全场瞬间落针可闻。
第一句“你在南疆的硝烟里,握紧钢枪”飘出来,靠在树干上的老兵突然直了直腰,他戴着顶旧军帽,帽檐压得低,此刻却悄悄抬眼,盯着许成军的方向。
陈冲蹲在第一排,衣角被晚风掀得轻轻晃,她原本想跟刘小庆打趣两句。
可听见这歌词,攥紧了手里的帕子。
她演《小》时,也演过送亲人去前线的戏,他懂戏里那句“等你回来”藏着多少分量。
这词好像真不一般?
她痴痴的望着眼前浅吟低唱的许成军。
在魔都上大学的时候,她就总听室友提起这首歌,心里也是好奇的紧。
现在骤然听到歌曲原版。
心里竟然慌了几分,有点不知所措。
这是她第一次有点被同龄人的才华征服了.
“我在北乡的槐树下,盼你归航”。
许成军的声音压得低,像在跟人说悄悄话。
有个十八九岁的小战士突然红了眼,他老家门口就有棵老槐树,去年参军时,妈就是在槐树下塞给他个布包,里面裹着半块烙饼。
他赶紧低下头,假装系鞋带,却没忍住,眼泪砸在军鞋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刘小庆原本靠在陶玉玲身边,手指无意识地绕着裙摆,听到“南疆有丰碑,北乡等你归”时,吸了吸鼻子。
她想起演《小》里何翠姑送哥参军的那场戏,当时导演让她哭,她总觉得没演到心坎里,可现在听着这歌词,胸口像被什么东西堵着,眼眶一下子就热了。
“这歌……”
“旋律很抓耳,演唱技巧很新奇。”
“像是首能全国大火的歌啊”
陶雨玲拍了拍她的手,没说话,只是望着许成军的方向。
吉他声里,她想起当年在文工团,跟着部队去边境演出,有个战士跟她说“等打完仗,就回家娶媳妇”,可后来,那个战士再也没回来。
这情绪和递进?
不是科班出来的能写出来?
倒是有点像现在港台流行的民谣音乐。
唐果强站在战士们中间,浓眉皱着,却没像平时那样打趣。
“南疆南,北乡悲
南疆有丰碑
南风喃,北月辉
北乡等你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