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都市言情 > 我的时代1979! > 第91章 我们的时代在背后敲响大鼓(710求首

第91章 我们的时代在背后敲响大鼓(710求首订)

真正的触及到了《试衣镜》带给文坛的核心命题,也引发了文坛真正的关于现实主义文学的大讨论,真正的把《试衣镜》推到了风口浪尖。

评论大意:

“现实主义的灵魂是扎根集体生活的真实,而非效仿西方现代派的唯心臆想。《试衣镜》用“试衣镜显影”这类脱离现实的笔法,回避了劳动人民在集体中创造价值的主流叙事。

它给投机布的商贩添上“亮色”,让对抗纪律的行为带起“觉醒”光环,实质是借所谓“人性探索”传播个人主义。

西方现代派的形式游戏若取代现实主义的厚重,让青年在镜中幻影里找共鸣,而非在集体劳动中寻力量,文学便会偏离服务人民的正轨。”

这一命题非常尖锐,尖锐到,如果许成军一个不注意,就会被此时文坛的风浪拍死!

要知道,直到1985年,徐星小说集《无主题变奏》与刘索拉《你别无选择》才被称“中国现代派文学双璧”,开创了先锋小说的叙事实验。

也只是实验。

虽然《试衣镜》只是沾了点味道,远远谈不上实验。

但现在是1979年。

但是许成军何惧之有?

我:师从

其实从后世看中国当代文学是断档的,甚至不少人认为是没救的,原因就包括:城市化进程这么多年,城市人群的迷茫与奋斗,农村文化的消亡,中国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的思潮变化,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碰撞等等,没人写。

重新来了1979。

许成军不写那谁来写?

此后,北大中文系教授洪子成在《北京大学学报》发表的评论文章再一次把事件推向高潮。

“从写作笔法的规范维度审视,《试衣镜》的叙事存在明显的技术失衡。作品试图以“试衣镜”为核心意象构建隐喻体系,却陷入象征手法的滥用与浅表化——镜中幻影的反复出现缺乏现实逻辑的支撑,对布料触感、腰线弧度的过度描摹沦为感官堆砌,这种刻意强化的“心理真实”实则消解了现实主义叙事的细节真实性。其语言节奏更显断裂,既无传统现实主义的叙事张力,又未达现代派意象的含蓄张力,最终形成一种夹生的表达语态。”

洪子成是研究当代文学的专家,评价从写作技法出发,到有了那么几分味道。

许成军:黑的不够红!

啊,不是,骂的不够狠,继续!

最狠的一刀来自南开大学的一位教授。

大意如下:

“从文学流派的传承脉络看,作品对现实主义传统的背离与对现代派手法的借鉴均显盲目。它割裂了“十七年”现实主义“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核心准则,将集体生活场景简化为个体欲望的对立面,使百货商场这一时代空间失去了社会历史的厚重感。

同时,对西方现代派“向内转”叙事的模仿仅停留在形式皮毛,未能消化其对人性深度的哲学勘探,所谓“个体意识觉醒”的书写沦为对私人情绪的单向宣泄,既未扎根中国社会的现实肌理,又背离了现实主义“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统一”的精神内核,这种缺乏美学根基的实验性探索,难以构成对文学传统的有效突破。”

评价非常符合这个年代做当代文学研究的守旧派思想,他们能认知到《试衣镜》中存在的现代派元素和先锋元素,因此他们要更为警惕。

其实80年代,整个文学和文学研究领域,北方的声音都要更大一些,文学研究是因为有北大,北大的当代文学研究首屈一指。

而文学嘛!

全国接近一半数量的出版社在bj。一多半的严肃文学杂志社在京城。文联、全国作家协会、绝大多数行业协会在京城。一位作家,平时要吃饭就得找个饭辙;作品创作过程中要与他人沟通;作品完成后的宣传推广…

这意味着什么也不言而喻。

——

7月28日,下午6点。

许成军的回乡之旅如约而至。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