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著门外的脚步声走远,赵光义陷入了无名的焦躁中。
如今的感觉,应当用骑虎难下来形容最为妥当,他也不知道怎么走到了如今这地步,他已经无法抽身,辽人手中虽没有实际的证据,但自己若断了同他们的合作,他们总有办法將事情捅到朝廷那里去。
他行事谨慎,但所有这一桩桩一件件,朝廷但凡细查,总能查出些蛛丝马跡来。
收不了手了,他只能继续往下走,等到合適的时机,回到京师东山再起!
还来得及,不过都是封了王,谁能笑到最后,还不一定呢!
......
出使高昌的使者在政事堂商议之后,很快定了下来,也是熟人了,便是国子监博士王昭素。
王昭素这个人学识渊博,为人敦厚,品行更是为人所称讚,赵匡胤看重他的德行能力,多次想要给他加官进爵,可他就是不愿,有一次急了甚至说连国子监博士都不要,回家种田教书去。
这次让他做出使高昌的使官,王昭素起初同样是拒绝的,他最近改戏本子改得正是上头,哪里会想往外跑。
赵德昭便劝他说,在京师待著也写不出有趣的故事,不如一路北上,收集沿途风土人情,说不准能写出流芳百世的故事来。
王昭素便有些动了心,他承认赵德昭说的不错,在京师他只能写中原人的故事,採集的也多是市井瓦舍中听来的传闻,可若往西去,故事就丰富多了。
自己曾在瓦舍中听闻嘉峪关流传一个击石燕鸣的故事,说是嘉峪关柔远门內有一对燕子在其中筑巢,一日,两只燕子飞出关外,日暮时,雌燕先归,等到雄燕飞回时关门以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
此后,人们在嘉峪关用石击墙,总会听到燕鸣声,仿佛诉说这段悽美的故事。
他相信若是往北去,诸如此类的故事会更多。
“好,下官去!”王昭素点了头,领了这职务。
王昭素去了,还需要隨行护卫,毕竟此去实在遥远,沿途党项、回鶻是不用担心,不过还是会经过一些部落,或者遇到沙匪,没有护卫隨行,都不一定能走到高昌。
“今年入京述职的官员中有一人名为赵叡,此人身手不错有急智,让他带兵护卫,想来能护王博士安全!”曹彬推荐了个人选。
赵叡?
赵德昭对此人没有什么印象,不过既然曹彬开口推荐,想来是不差的,薛居正也没有什么意见,这事就这么定下来。
出发那日,伊州陈氏也一同离了京师,赵德昭作为晋王,还是去城门口送了一送,陈氏带著朝廷的封誥心满意足得回去,从此之后便是大宋节度使,可安坐伊州了。
对於大宋出使高昌这一事,他也是乐见其成,若高昌真能同大宋联合,於他伊州自然有利无害,至少他再也不用担心高昌回鶻对伊州有什么心思,便算有,他也有了靠山!
赵叡一身武將官服站在王昭素身后,正同身旁一个兵卒说话,看二人神情,好似不是普通上下职务这种普通关係。
“那是赵將军长子,赵仲謨,听说一身功夫比他爹还厉害!”曹璨不知什么时候挨了过来,小声朝赵德昭介绍道。
“做个小兵?”赵德昭挑了挑眉。
“赵將军还没到恩荫的级別,”曹璨解释道:“按赵將军的品级,等他致仕或者去世才能有个恩荫名额,况且我听闻,赵仲謨想要科举入仕,不走武官的路子。”
“仲谋?这是他的字吧,他叫什么名字?”赵德昭忍不住问道。
“昌言,赵昌言!”曹璨说道。